让“以学定教”理念在数学课堂落地生花
2020-07-07王勇
王勇
[摘要]实施“以学定教”教学,能有效构建教与学的和谐关系。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让课堂教学适合不同学生的需求,关注个体,面向全体,确保每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以学定教;前置学习;互学互教;以练促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20-0077-02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统一。由此可见,教与学是教学活动中的共同体,两者无法分割。脱离“教”的“学”,是盲目的和片面的;脱离“学”的“教”,是机械的和僵化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师重视教的方式方法,而忽略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懵懵懂懂地听。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被压制,学习兴趣低下,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不高。
如何改变上述教与学的矛盾状态,重塑教与学的和谐关系,是摆在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践行新课程理念,落实“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以学定教”顾名思义就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学情来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这里的学情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的认知水准,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学生的情绪状态等学习主体的基本情况。由此可见,“以学定教”强调“学在教前,学教一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教学适合不同学生的需求,确保每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笔者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以苏教版一年级教材“9加几”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围绕课前前置学习、课中互学互教、课后以练促学几个教学环节,落实“以学定教”理念,真正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绽放生命光彩。
一、课前前置学习,明确教学起点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学情决定教学起点,也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课前,教师利用作业单,让学生对要学习的知识进行前置学习;课始,对学生的完成效果进行整体评价,进而把握学情,确定教学起点,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次序、教学策略,使教学更加的有的放矢。
例如,在教学“9加几”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前置性作业:
1.填空:10+2= 10+3= 10+4=
10+5=
2.动脑筋想一想:
9+(
)=10
9+1+3= 9+1+6= 9+1+5=9+1+4= 9+1+7=
3.9+3=想一想,你打算怎么算呢?
4.课本上的计算方法你明白吗?明白的话请把算式补充完整。我明白了:9加( )等于10,3能分成1和( ),10加( )就等于( )。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还有什么问题?
5.试试看:9+7=
6.我会了:9+7。9+口+口=口,所以9+7=口;
9+4。9+口+口=口,所以9+4=口;
9+9=口。
第1、2题,让学生复习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第3题,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如点数、接着数、“凑十法”等;第4题,其实是对凑十法的一种整理,可能会有少数学生理解不了,可以在课堂上让教师帮助解决;第5、6题,学生试着学以致用,运用“凑十法”算出结果。
这样的前置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探索经历,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经过前置学习,学生学会整理问题,并带着问题“有备而来”地进入课堂学习,学习兴趣更浓厚,学习目的性更强。教师依据学生前置学习的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真正做到了“以学定教”。
二、课中互学互教,主动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认识来源于自身的认识发展、自身所处的周边环境,学生自然而然成为知识的创造者,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首先组织学生组内互学互教,解决学生在前置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再由教师在重点处强调、在难点处引导、在疑惑处点拨,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建构知识。
在教学9加3时,笔者先组织学生动手摆一摆,再组织小组交流9加3的不同算法,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比较,发现“凑十法”是最优化的算法,并请一名学生演示用“凑十法”摆小棒的过程:左边有9根,先从右边3根中拿出1根凑成10根,再把10根和2根合起来得12根。笔者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面面俱到地讲解,只是在学生主讲的基础上适时点拨。接着,笔者提出问题:为什么从右边3根中只拿出1根,而不是2根呢?计算9加7时,要先从7里面拿出几与9相加呢?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优点,达到让学生明白算理、掌握算法、灵活运用的教学目的。
“互学互教”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舞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思考、合作学习、主动建构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课后以练促学,巩固学习成果
根据教育心理学规律,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水平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全面掌握所学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新课后精心设计一些有梯度的练习,以练促学,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及应用,巩固学习成果。
本节课,笔者设计了分层练习:第一层是模仿练习,完成课后的“做一做”第1、2、3三道题,要求大多数学生会做。笔者把关注点放在学困生的做题辅导上,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指导点拨,帮助他们及时地解决问题。第二层是达标练习,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地、快速地完成配套练习册上的习题。笔者及时对学生的达标情况进行统计,对学生普遍出错的习题进行重点讲解。第三层是拓展練习:通过计算并比较这三组算式(9+2= 9+1+1=;9+4= 9+1+3=;9+8= 9+1+7=),你有什么有趣的发现?这样的拓展练习,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提升空间,培养了学生观察归纳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教师要科学设计前置性作业,了解学生学情,确定教学起点,选择最佳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注重把课前前置学习、课中互学互教、课后以练促学几个环节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知识运用能力,真正让“以学定教”理念在数学课堂落地生花。
[参考文献]
[1]杨豫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数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黄丽质.浅议新课改下“以学定教”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J].新课程:下,2012(6).
[3] 李同胜,构建“以学定教”的高效课堂[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8).
(责编 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