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的认识”教学中融入“生活化元素”
2020-07-07杨洪
杨洪
[摘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依托,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是当下数学教学的理想追求之一。在教学“比的认识”时,教师要重视生活化原型的引入、重视生活化素材的遴选等,通过最接地气的学习活动,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生活化;比的认识;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0-0047-0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谨记“生活即教育”的真理,要充分关注与数学教学内容相吻合的生活化元素,使之成为教学的有效資源,进而让教学既释放浓郁的生活意蕴,更绽放智慧的光芒。同时,教师还应重视生活化情境的创设,使得数学学习不再是冰冷的数字、公式和规则,而是一个个生活影像的再现,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无尽的活力。下面以苏教版教材六年级“比的认识”教学为例,粗浅地谈谈用活生活化元素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以及生活化资源对数学教学的助推作用。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发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教师既要关注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相关现象的连接,又要以超脱纯粹生活的境界去解读数学知识,引领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中学习观察与思考,积累丰富的学习感知。
【教学片段1】课件显示小明的5张照片(单位:厘米):A照片(8x6),B照片(5x4),C照片(4x3),D照片(4x2),E照片(24x18》。
师:小明今天给大伙带来了他的几张照片,你从照片中看到了什么?
生1:B照片像大头照片,很滑稽。
生2:D照片都变形了,完全与他本人不一致。
生3:C照片和A照片非常像,不过就是变小了许多。
生4:我感觉E照片是和A照片一样的,不过是扩大了而已。
师:同样是照片,怎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
生5:如果是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扩大或缩小,只是照片变大或变小了,但是小明的样子是不会变的。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那这些照片会与照片本身的哪些因素有关系呢?
生6:应该是与照片的长和宽有关系。照片不就是一张长方形纸片吗?
生,:是这样的,A照片的长是8,宽是6,正好是C照片长的2倍和宽的2倍,都是2倍关系,所以是一样的形状。而A照片与B照片相比,8÷5=1.6,6÷4=1.5,这两个商是不一样的,所以不是同一类照片了,就变形了。
师:下面我们就共同探究其中的奥秘。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人手,用司空见惯的照片引人,势必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有助于他们更加积极地探索照片中奥秘,进而为引入新知、探究新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生活化的场景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让整个学习活动更具强劲的活力。学生会在观察比较中发现:照片变化来自于照片本身,它们的长和宽没有同步变化,因此就出现了如大头贴、变形照等。同时,学生会在具体数值的引领下,通过计算发现,如果照片的长和宽都是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那么照片中小明的形象是基本相同的,只不过大小有所变化而已。
二、引入生活化原型,引发探究
教师要善于解读学生的生活现实,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原型,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分析与思考,进而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要点,掌握知识,从而使得整个知识体系建构更为科学,也更加厚实。
【教学片段2】课件呈现(例题7的相关内容):妈妈早晨准备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
师:说说你了解到的数学信息。
生1:有2杯果汁和3杯牛奶。
生2:果汁的杯数是牛奶杯数的2/3。
生3:牛奶的杯数是果汁杯数的1.5倍。
师:在数学上,像这样的数量之间比较的关系还有其他的说法。打开课本,读一读,并进行小组探讨。
生4:果汁与牛奶的杯数比是2:3,牛奶与果汁的杯数比是3:2。
生5:都是具体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师: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例子。能举几个例子吗?
生6:我们班上男生有24人,女生有22人,可以说成男生与女生的人数比是24:22,也可以说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22:24。
生7:图书架上有文艺书12本、科技书8本,文艺书与科技书的本数比是10:8,科技书与文艺书的本数比是8:10。
师:2:3是一个比,你理解它各部分的名称吗?
生8:2:3中的“:”叫作比号,它前面的数就是比的前项,后面的数就是比的后项。
“比”对于学生来说,有生活经验支持的部分,也有已经接受的成分,所以教师就得从生活事例人手,使得“比的认识”给学生一种熟悉感、一种安全感。
教师先从妈妈准备的早餐开始,引导学生探究果汁与牛奶数量之间的关系,使得整个学习活动始终围绕着生活事例展开。同时,通过让学生寻找身边类似的现象,引导学生找出本班男女生的人数比、班级书架中两种图书的数量比等,让学生把“比”与自己身边的实例结合起来,使得学习活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向着生活延伸,促进建构
把数学知识向着学生的生活延伸,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他们的数学学习充满浓郁的生活意蕴,还能加速学生知识系统的科学建构,使得整个学习活动更加有智慧,更富灵性。
【教学片段3】师:“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你能找到一些吗?
生1:大米20千克,面粉15千克,大米与面粉的千克数比是20:15。
生2:用50千克的花生能够榨出花生油17千克,花生油与花生的千克数比是17:50。
生3:一棵大树高9米,它的影子长是11米,大树与影子的米数比是9:11。
师:把这些比的比值算出来看看。
(学生自主计算)
师:大家想想,这个比与足球比赛中的比分到底有什么关系?
生4:比是两个数相除,所以比的后项是不能为0的,而足球比赛中会出现2:0、3:0等情况,这点是不一样的。
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只是接受知识、积累经验等,而是要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建立认知体系,发展数学思维,形成数学素养。教师要在生活化的事例中促进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在不同的训练中更好地建构认知,实现学习的有序深入。
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用“比”去解读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再度感悟“比的构成,理解“比”的意义,从而使得“比”的内涵更丰富,也更厚重;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求比值,巩固比值的意义与计算方法等,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全面。同时,还给出数学中的比与足球比赛中的比分的比较,使得“比”的含义超越了生活。
总之,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化事例引领学生分析思考,让学生逐步意识到,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学好数学能够更好地改进生活,提升生活水平等,进而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让他们的数学学习充满无尽的活力。
(责编童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