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州神兽镜中的道家文化探析

2020-07-07万欣

鄂州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鄂州西王母神兽

万欣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湖北省鄂州市被誉为“古铜镜之乡”,曾先后出土了五百多面铜镜,其跨度从战国时期的楚式镜到清朝的五福双喜镜,种类齐全,数量繁多。其中,汉末至六朝时期的铜镜占了很大的比例,大约有三百多面,本文以鄂州市博物馆馆藏的神兽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神兽镜纹饰的图案和铭文的分析,进一步挖掘其中蕴含的道家思想。

一、鄂州神兽镜概述

神兽镜最早出现于东汉中期,历经三国,两晋,直至六朝后期,是汉末六朝时期最具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一类铜镜。[1]从中国各种神兽镜的镜背纹饰中可以看到,浮雕是神兽镜纹饰的主要表现手法。这是由于汉代的铸镜师们认识到铜镜铸造质量与钮孔设置的大小及其位置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在神兽镜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所以汉代以后,铜镜的浮雕纹饰的出现频率逐渐增加。

东汉末年北方战争频繁,相比较而言,属于鱼米之乡的江南地区则显得更加稳定,百姓生活较为安定,因而铜镜铸造业得以维持,江南地区就出现了大量神兽镜。再加上神兽镜的剖面几何形状,与之前所有时代铜镜的剖面几何形状都不相同,使看惯了东汉以前铜镜的人耳目一新。浮雕技术的提高给三国至六朝时代的铜镜增添了活力,从而首创了以民间神话、历史人物及飞禽瑞兽作为艺术题材的铜镜。

根据现有考古资料分析,鄂州出土的神兽镜,主要可以分为环状乳神兽镜、重列神兽镜、同向式神兽镜、对置式神兽镜和混置式神兽镜。

(一)环状乳神兽镜

环状乳神兽镜外形的基本特征是镜背纹饰中带有环状乳,外观是圆形,镜钮多为圆钮和扁圆钮,钮座的样式则多种多样,例如圆钮座、连珠钮座以及小连弧钮座等。根据环状乳的数量,可以细分为四枚环状乳神兽镜(图一),六枚环状乳神兽镜(图二)和八枚环状乳神兽镜(图三)。四枚环状乳神兽镜,主纹饰是四神四兽;六枚环状乳神兽镜,主纹饰是三神三兽;八枚环状乳神兽镜,主纹饰是四神四兽。

从鄂州市博物馆现有馆藏的各种神兽镜来看,大多为八乳四神四兽神兽镜;分析其纹饰及铭文,可以得出环状乳神兽镜主要出现在东汉中晚期,如环状乳神兽镜铭文中有“熹平七年”等字样,其中,八乳四神四兽神兽镜中的八个环状乳将纹饰分为四组,四神主要是东王公、西王母、黄帝和伯牙,外部一周多为半圆方枚和锯齿纹,画纹带则由龙、风、鸟、鹿、虎、句芒及羽人导龙组成。

图一 四乳神兽镜

图二 正月环状乳神兽镜

图三 画纹带环状乳神兽镜

(二)重列神兽镜

重列神兽镜外观的基本特征是将纹饰上的神兽从上至下进行分段,一段段整齐排列,外形多为圆形,扁圆钮,圆钮座,纹饰主要由神仙图像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神兽共同组成。排列方式有三段、四段、五段、六段之分,主要是五段式,由于排列方式不同,神兽的数量差别也很大;重列神兽镜主要可以分为五段式直铭重列神兽镜(图四)、三段式直铭重列神兽镜(图五)、五段式重列神兽镜(图六)。

五段式直铭重列神兽镜,外形多为圆形,扁圆钮,圆钮座,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纹饰分五段上下排列,并且钮座外有对称直铭,铭文多为“君宜高官”、“君宜官”及“君高里”等。

三段式直铭重列神兽镜,外形为圆形,有圆钮与扁圆钮两种,钮座则有圆钮座和连珠纹钮座,钮座外有直铭,铭文有“君宜容”、“大吉羊”。

五段式重列神兽镜,外形是圆形,扁圆钮,圆钮座,纹饰主要是上下排列,分五段。

重列式神兽镜主要铸造于东汉建安六年至嘉禾五年时期,其铭文中常有“建安六年”字样。

图四 建安六年重列神兽镜

图五 吾作重列神兽镜

图六 吾作重列神兽镜

(三)同向式神兽镜

同向式神兽镜外观的基本特征是纹饰上的神仙图像和神兽图像都朝向同一侧,且可以分为三排,但不似重列神兽镜那样分层清晰。主纹有东王公、西王母。伯牙及黄帝等神仙和兽形。同向式神兽镜可以根据有无半圆方枚带,分为有半圆方枚同向式神兽镜(图七)和无半圆方枚同向式神兽镜(图八)两类。从现有的纪年镜中可以看出,同向式神兽镜主要流行于熹平七年到永安五年期间。

图七 孙昭武同向式神兽镜

图八 吾人同向式神兽镜

(四)对置式神兽镜

对置式神兽镜外观的基本特征是将纹饰以镜钮为中心,按照上下对置、左右对置排列;外形为圆形,扁圆钮,钮座多为圆钮座和连珠钮座。主纹饰中东王公与西王母主要是上下对置,按照神兽的数量划分,可以分为四神四兽对置式神兽镜(图九)、五神四兽对置式神兽镜(图十)、六神四兽对置式神兽镜(图十一)三类。对置式神兽镜主要流行于黄武六年至宝鼎二年时期。

图九 画纹带对置式神兽镜

图十 天下画纹带对置式神兽镜

(五)混置式神兽镜

混置式神兽镜外观的基本特征是纹饰中各神混置排列,既有同向式神兽镜中图像朝向一致的特征,也有对置式神兽镜中上下对置、左右对置的特征。混置式神兽镜主要流行于三国时期。(图十二)

图十二 混置式神兽镜

以上这些神兽镜的纹饰中基本上都有东王公、西王母、黄帝及伯牙等神仙图像,和青龙、白虎、朱雀以及玄武等神兽图案,外圈有一周纪年铭文和羽人导龙、句芒、兽及飞凤等组成的画纹带。这些神仙和神兽基本上都是道教中的形象,由此可见,道教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发展以及在民间信仰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鄂州神兽镜纹饰中的道家文化

在中国道教史上,东汉到南北朝时期是道教发展的初级阶段。道教包含有神仙道教和民间道教,神仙道教主要祈求长生不死,民间道教则是祈求摆脱疾苦,生活安定。这些道家思想都是神兽镜中纹饰想要表达的内容。[2]

铜镜在古代不仅可以作为日常的生活用具,也常常作为道教的法器而存在。如在《抱朴子·内篇·登涉》中指出“是以古之入山道士,皆以明镜径九寸已上,悬於背後,则老魅不敢近人。”这说明凡是道士上山,身上必有直径为九寸以上的铜镜,一定程度上说明铜镜在道教中的重要地位。

(一)东王公与西王母

在铜镜纹饰中,东王公与西王母常常是成双成对出现的,如:东王公、西王母分别对置坐于两兽之间的龙凤座上。西王母与东王公在古代是阴阳两神,掌管众神,并且职责是考核众神的功绩与德行。如《仙传拾遗·张子房》中提到“着青裙,入天门,揖金母,拜木公……僚荐真仙時,□谒九灵金母。一岁再游其宮,共校定男女真仙皆品功行,以升降之,总其行籍,而上奏元始,中开玉晨,以禀命于老君也……所谓金母者,西王母也。木公者,东王公也。此二元尊,乃阴阳之父母,天地之本源,化生万灵,育养群品。木公为男倦之主,金母为女倦之宗。”在到了汉末,道教吸纳了东王公与西王母的思想,因此东王公与西王母的出现是道教中想要成仙的思想。[3]

(二)五帝、伯牙、黄帝与四神兽

大多数神兽镜的铭文中都有“五帝天皇,白牙单琴,黄帝除凶,朱鸟玄武,白虎青龙”这一句话。在《淮南子》中指出“何谓五星?东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其神为岁星,其兽苍龙,其音角,其日甲乙。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其神为荧惑,其兽朱鸟,其音徵,其日丙丁。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其神为镇星,其兽黄龙,其音宫,其日戊己。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其神为太白,其兽白虎,其音商,其日庚辛。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其神为辰星,其兽玄武,其音羽,其日壬癸。”由此可知,道教的“五帝”为掌管五方的神仙;而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则是镇守四方的四神兽,在阴阳五行学说中,五帝代表东南西北中星宿的名称。再则兽的谐音为寿,工匠发明各种神兽镜,是为顺应吉祥,祝福买镜或用镜之人如神兽一样长寿,[2]如在神兽镜铭文中提到的“兽年益寿,子孙藩昌”可以证明。

神兽镜的铭文中也多次提到“伯牙奏乐,众神见容”这几个字,“白牙单琴”即为“伯牙弹琴”,古琴中的音律为角、徵、宫、商、羽。而五音与五行相对应,角对木,宫对火,宫对土、商对金、羽对水,因此,伯牙会出现在铜镜的纹饰铭文中也与当时道教盛行相关。[4]而铭文中将伯牙与五帝天皇一同提起,主要是因为伯牙最后也成为神仙,与道教中修炼成仙的思想相同。

在鄂州出土的神兽镜中,多次看到铭文中有“黄帝除凶”这四个字,在纹饰的图像上,也常常看到黄帝的身影。黄帝在古代是惩处凶神的天神,这是源于《山海经》中“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而在当时战乱的年代,人们向往安定和平的生活,因此黄帝常常出现在神兽镜中。

(三)羽人

羽人,顾名思义是指长翅膀的仙人,铭文中“羽人”代表了道教中“羽化升仙”的思想。如《楚辞·远游》中指出:“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论衡·无形篇》:“图仙人之形,体生毛,臂变为翼,行于云则年增矣,千岁不死。”《论衡·道虚篇》:“好道学仙,中生毛羽,终以飞升。”这些古文献均可以证明这一思想。

从神兽镜的纹饰与铭文中可以了解到道家思想中升仙、长寿的思想和升仙的途径,以及百姓祈求天下太平的愿望。

三、鄂州铜镜道家文化溯源

在东汉末至六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祈求成仙以及长寿富贵的愿望愈发迫切,使得道教有着较好的发展空间,推动着道教思想在社会思潮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铜镜的纹饰和铭文中内容常常是根据当时的社会文化而来,因此神兽镜中神仙、神兽皆源于道教。

鄂州道教在汉末六朝时期的发展主要源于吴王孙权在此建都和葛洪在此修道炼丹这两个方面。

道教的传播发展离不开统治阶级的扶持,公元221年,吴王孙权因看中武昌(今鄂州)的地理资源和交通便利,在此建都,因此武昌作为三国时期吴国的都城,地位十分重要。孙权本人十分信奉神仙方术,优待术士,尤其宠信葛洪的从祖父葛玄等人。这为道教在鄂州的传播与发展创造了政治条件。

葛洪继承从祖父葛玄遗志,来到吴国之都武昌,发现武昌是经济发达,人口集中,相对远离战争的灾祸,是可以修道炼丹的理想地之一。葛洪所处的时代正是处于魏晋政治混乱,阶级矛盾尖锐,百姓生活非常痛苦,而神仙长生思想是魏晋时期的一大社会思潮,葛洪炼丹修道,目的是长生不死,不仅是为世家大族封建地主统治阶级服务,也是为百姓求得一方安宁,因此宗教传播和发展得以盛行。

道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长生和成仙。道教的炼丹术就是希望借助药石来达到长生的目的,葛洪于东晋时期在湖北鄂州(武昌郡)炼丹修道,留下许多历史遗迹。据《武昌县志》记载,“东晋永嘉年间,葛洪驻足武昌,结庐炼丹,有斗牛观、白鹿矶古迹”。葛洪主张修仙必须行善,《抱朴子·内篇》记载:“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复中行一恶,则尽失前善,乃当复更起善数耳。”葛洪在鄂州葛店时,只要家有存粮就必定接济穷人;当地百姓患病时,他医术高超,药到病除,对穷苦病人,则分文不取,周围许多穷苦百姓深受其恩惠。人们在他死后为其建造“葛山寺”,寺内供有葛仙人的塑像。

除了孙权与葛洪对鄂州道教发展和传播的影响外,根据考古发现,在鄂州墓出土金银器文物中有相关道家文化,例如,吴墓中出土带有四神图案为主的金饰片,东晋墓中发掘的神兽纹金饰片。

四、鄂州神兽镜道家文化的后世影响

鄂州铜镜不仅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也适用于婚嫁、墓葬以及家中镇宅辟邪等当地民俗文化中,发展至今铜镜的复制品也常作为礼品和纪念品。

(一)婚嫁

铜镜早在古时已是夫妻爱情的信物,不仅在一枚鄂州出土的神兽镜中可以得到验证,其外圈铭文中写道:“□□众亲周也□□七夫妻相守日月亲”。如若在两个墓葬中发现同一枚铜镜的碎片,这也是将铜镜视为夫妻爱情的信物。夫妻双方有一人先去世,便将夫妻日常使用过的铜镜分为两半,一半随先死者陪葬,另一半则随后死者下葬。

发展至今,鄂州农村女子出嫁时,嫁妆中必定会有几枚铜镜,新娘将铜镜挂在衣服内的胸前和背后。[5]通过铜镜表达对这段婚姻美满的祝福,也体现了鄂州当地的民俗文化。

(二)墓葬

从古至今,鄂州出土的随葬品中时常发现铜镜的存在,这是由于人们相信道教中灵魂不灭的思想。而铜镜出现在墓中另一作用则是镇墓驱鬼,在道教思想的长期影响下,人们认为铜镜作为法器,具有镇墓驱鬼的法力。在鄂州农村葬礼上,生者也会请道士来做法事为其超度,以祈求死者的灵魂得以升天。

(三)辟邪

在鄂州农村家中都会悬挂一枚铜镜,用来镇宅和辟邪,古人认为铜镜具有驱鬼的神力。如葛洪《抱朴子》:“道士以明镜九寸悬于背,老魅不敢靠近,若有鸟兽邪物,照之,其本形皆现镜中。”

汉六朝时期,人们在渴望得道升天的同时,又担心鬼魅当道,而铜镜因为具有反光、照容等特征被附会了驱邪神力,因能反光,认为也能把鬼邪之气发射出去;因能照容,人们便认为它能照出邪魔的原形。铜镜既能为活人镇邪,把它随葬在墓中,又能为死人驱鬼,具有镇邪佑福的作用。[6]

(四)礼品与纪念品

礼品和纪年品多为铜镜的复制品,鄂州市博物馆文物复原复制研究所运用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研究复制古铜镜,制作精巧,寓意吉祥。[7]主要纹饰也会根据鄂州的民间风俗来决定。例如,生肖镜、百年好合镜、康宁镜,以及平安镜和同心镜。

猜你喜欢

鄂州西王母神兽
话说“神兽”不简单
西王母信仰的大传统与小传统
如果《山海经》里的神兽被唤醒了?
Cлово месяца
武汉至阳新高速公路鄂州段项目获批
野保糗事之守护『神兽』
浅析西王母形象演变及其原因
浅析西王母形象演变及其原因
赵学敏书法作品元稹《鄂州寓馆严涧宅》
建政、救亡与启蒙:再论鄂州约法之人权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