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角折线堰在生态河道中的应用研究
2020-07-07周鑫宇王尚今曾毓莉吴锦钢
周鑫宇,邱 勇,王尚今,曾毓莉,吴锦钢
(云南农业大学 水利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近年来,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1-2]的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加快,对整个河流流域原有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加,水体污染、河道断流、湿地萎缩消亡、绿洲退化等现象也在很多地方出现,直接影响着生态河道的健康[3-4]。对此人们逐渐意识到水资源不仅是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自然资源,而且是生态系统的支持部分,是环境要素之一[5]。因此水资源的开发应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干扰,秉承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理念,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水环境[6]。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亲水设施被应用于中小型河道的建设中,使得生态河道不单发挥着生态效益,还发挥着景观效益[7-8]。
直角折线堰作为一种生态水工建筑物亲水设施,既能防洪、取水,又有着堰型优美,溢流效果美观的优点,可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实现水利工程的观赏性[9]。在国内公开发表的文献中,已有文献[10-11]针对一定堰高情况下,前堰、侧堰等长,且侧堰长度逐渐减小的Z型堰进行了过流能力、水流流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Z型堰自由出流条件下的综合流量系数估算经验公式和流量计算公式。文献[12-13]基于堰流基本公式,拟合出直角折线堰在侧堰长度改变(位置一定),以及侧堰位置改变(长度一定)时的泄流计算公式。
对于不同前堰和侧堰长度的直角折线堰亲水设施,过堰水流溢流形态各异,尽管过流能力存在不同,但在中小型生态河道中进行交错组合布置能呈现出良好的溢流景观;考虑到河道首先需要保证行洪安全,故在对比分析前、侧堰长度改变情况下(堰高、堰宽固定不变)直角折线堰过流能力的基础上,研究过堰水流形态变化,为直角折线堰亲水设施在生态河道中的布置提供参考。
1 试验研究方案
对于总宽为w的生态河道,考虑取水、防洪以及减轻折冲水流对下游河床稳定影响等需求,直角折线堰几何参数主要包括前堰长度a、侧堰长度b、后堰长度c及堰高P等(见图1)。
图1 直角折线堰平面布置示意图
为了使直角折线堰亲水设施能够兼顾整体美观性、与环境的协调性以及防洪安全性,其堰高的选取应低于生态河道两岸边坡,故试验研究依托某实际工程(几何比尺λL=20),仅针对一定堰高进行。前堰长度依次为37.5 mm、75.0 mm和112.5 mm,侧堰长度分别选择75.0 mm、112.5 mm和150.0 mm,详见表1。
表1 不同试验研究方案体型尺寸 单位:mm
2 过流能力分析
根据文献[14],对于山区生态河道而言,防洪标准均不超过20 a。在汛期时,为满足防洪要求,溢流堰应能通过较大流量。通过模型试验得到不同方案的直角折线堰亲水设施和相同堰高的WES实用堰[15](定型设计水头Hd=150 mm,堰长262.3 mm)的过流能力如表2所示。
表2 直角折线堰水位-流量关系
由表2可知,对于堰型二,随着堰顶水头的增加,直角折线堰亲水设施过流能力增加幅度呈下降趋势:堰顶水头由30 mm增加到60 mm、90 mm时,其过流能力增幅由122.5%下降到67.2%;水头继续增加到120 mm、150 mm时,增幅进一步下降到45.1%、33.3%;其中,堰顶水头为90 mm时,堰型二直角折线堰亲水设施与WES实用堰过流能力之间差值达到最大(2.13 L/s)。
图2 直角折线堰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由图2可知,三种堰型在前堰、侧堰均不同的情况下,过流能力变化不大;且在低水头下,其过流能力均大于相同堰高的WES实用堰,较之于传统的滚水坝,河道的行洪安全更能够得到保证。此外,堰顶水头增大到160 mm(1.6倍堰高)时,直角折线堰过流能力开始小于WES实用堰。
3 过堰水流形态
根据试验观察,将不同体型直角折线堰亲水设施过堰水流形态分为:(1) 贴壁流;(2) 完全的薄壁堰流(前堰、侧堰、后堰不同时出现,发生顺序也不固定,并且持续时间短);(3) 不完全的薄壁堰流(堰后有空腔,持续时间相对较长);(4) WES真空实用堰流。
3.1 堰型一(a=0.25w,b=0.5w,c=0.75w)
溢流开始,前堰和侧堰交角处最先过流,随之前堰、侧堰和后堰形成贴壁流;流量增加至0.46 L/s,后堰最先出现挑流(完全的薄壁堰流,见图3(a)),主流集中于后堰。
流量介于1.02 L/s~1.52 L/s之间时,后堰水舌宽度增加,前堰和侧堰几乎同时挑射,在堰后水位和水舌之间形成连通的空腔(不完全的薄壁堰流,见图3(b))。流量继续增加,前堰堰后空腔消失并向侧堰下游方向发展;随着下游水位的上升,空腔内的空气不断被水流带走,空腔逐渐变小并向侧堰和后堰交角汇聚,直至消失于该角隅位置。
当流量大于4.26 L/s后,受前堰和侧堰之间狭小空间约束,堰后水位壅高,使得直角折线堰过堰水流几呈直线堰,后堰堰顶水面呈左高右低(左4.0 cm、右3.6 cm);后堰水流跌落后形成折冲,冲击区位于堰体下游25 cm近左侧边墙处,横断面水深呈凹形:左8.2 cm、中2.0 cm、右5.8 cm,临近左侧边墙位置水冠瞬时最大高度达10.7 cm。
图3 堰型一水流流态图
3.2 堰型二(a=0.5w,b=0.75w,c=0.5w)
泄流开始,直角折线堰溢流前缘长度方向均出现贴壁流,水流附壁自堰顶而下呈收缩状,但在角隅A处前堰和侧堰水流呈交汇连片;流量增加至0.53 L/s,前堰出现水流挑射,水舌右侧下缘和大气连通,此时的侧堰和后堰仍然保持附壁流。当流量超过0.77 L/s时,通过侧堰的水流不再和堰体正交,而是在平面上呈斜向流动,随后开始出现水流挑射,堰后出现空腔;进而后堰也开始水流挑射(Q=0.92 L/s),并且所形成的空腔大于前堰(由于侧堰和后堰角隅B折角的阻隔,两者之间的连通并未很快实现,而是相对滞后,见图4(a)),直至直角折线堰堰后空腔完全连通后(Q=1.56 L/s),前堰水舌下方才形成封闭空腔。
流量继续增加至3.30 L/s,前堰堰后空腔变小,继而消失,受前堰过堰水流跌落的冲击影响,侧堰堰后上游侧空腔消失也较快,前堰和侧堰过堰水流近呈实用堰流,在侧堰下游水股相交处可见不太明显的漩涡,角隅位置堰顶可见空腔。受侧堰水流影响,前堰堰后水流呈潜射底流状;另外,在侧堰水流冲击作用下,后堰位置临近右侧边墙处有明显水翅,高度12.5 cm(见图4(b))。流量超过3.78 L/s,侧堰下游及后堰堰后空腔内的空气不断被水流卷走,并随着堰后水位上升空腔逐渐变小,直至消失(此时的水流流态并不稳定,受过堰水流跌落影响,部分被水流卷入的气泡向上回溯,后堰堰顶位置有间歇性空腔出现)。
流量继续增大至4.28 L/s时,后堰开始逐步过渡到WES真空实用堰流(见图4(c)),堰后水面高于前堰下游,同时可观察到水流的斜向补给(前堰过堰水流自右向左前方向流动,下游过堰水流自左向右前方向流动,形成较为明显的分层错位剪刀形态),致使后堰下游25 cm处,横断面水深呈两侧高中间低(左6.7 cm、中3.4 cm、右5.8 cm),但过堰水流流态的变化并未影响到下游泄槽(泄槽水流相对平顺)。当折线堰流量Q达到26 L/s时,上、下游正堰堰后水流的水面高差已不明显,差值渐趋减小。
图4 堰型二水流流态图
3.3 堰型三(a=0.75w,b=1.0w,c=0.25w)
前堰、侧堰和后堰几乎同时出现贴壁流,由于前堰过流宽度大,故首先出现挑射(完全薄壁堰流Q=0.92 L/s)形成堰后空腔(见图5(a)),随后挑流向侧堰方向扩展(速度较慢),使得前堰堰后空腔与侧堰空腔连通,当前堰发展到不完全的薄壁堰流后(Q=1.33 L/s),后堰才开始出现挑射水流(此时侧堰过流并不充分,直角折线堰堰后空腔未连通)。
流量介于1.69 L/s~5.72 L/s时,下游水位逐渐上升,前堰与侧堰堰后空腔内空气不断被水流带走,侧堰沿长度方向堰顶水头不均匀,后堰堰前可观察到明显的水面壅高(前堰堰顶水深5.2 cm、侧堰堰顶水深4.3 cm、后堰堰顶水深4.9 cm),水流斜向下游流动,和前堰过堰水流叠加,在近右侧边墙处形成较大水翅(见图5(b)),并形成淹没顶托,影响到侧堰出流。在左侧近壁水流作用下,自侧堰角隅B点向下游呈现蒲扇状出流(见图5(b)),后堰过堰水流向上出挑明显,堰体下侧空腔持续时间长;整个水流流线由斜向流动转为近轴线方向,但主流偏右,在堰后形成较为明显的水流折冲(后堰下游10 cm处,右侧边墙冲击区波峰瞬时最大值为14.2 cm,断面平均水深为:左6.6 cm、中3.5 cm、右10.7 cm)。
图5 堰型三水流流态图
对比以上不同折线堰体型过堰水流:由于堰型一前堰长度小于后堰,故主流多集中于后堰,使得后堰过堰水流优先于前堰和侧堰出现挑射形成薄壁堰流;同时前堰堰后水流受侧堰下泄水流的束缚,水舌宽度较小。随着前堰和侧堰长度的增加(堰型二),通过前堰的水流最先出现挑射,随之侧堰和后堰相继形成薄壁堰流;此外,受侧堰下泄水流冲击作用,在相对后堰位置临近边墙处有明显的水冠,高度不超过下游后堰堰顶水头。进一步增大前堰和侧堰长度(堰型三),主流多集中于前堰,致使前堰优先出现薄壁堰流,进而向侧堰与后堰方向扩展;在后堰堰前可观察到明显的水面壅高,在近壁水流作用下,致使后堰与侧堰交汇处呈现蒲扇状出流。可以认为:前堰、侧堰长度的变化对过堰水流形态有直接影响。
折线堰不同前堰、侧堰长度下的过堰水流以及堰后水流流态各异,在进行河道生态治理时,可将其进行随机组合布置,以使过堰水流相互交错、水股相击,营造人水和谐的生态景观。
4 结 论
通过对不同堰型的直角折线堰亲水设施过流能力以及过堰水流形态的研究,成果表明:
(1) 尽管直角折线堰亲水设施三种堰型的前、侧堰长度不同,但过流能力差异不大;低水头情况下,其过流能力大于相同堰高的WES实用堰。
(2) 不同前堰、侧堰长度变化情况下,通过直角折线堰前堰、侧堰和后堰的水流形成薄壁堰流的先后顺序不同并且形态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