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经济研究
2020-07-06胥秀文姜庆屈晶高永平张祎
胥秀文 姜庆 屈晶 高永平 张祎
[摘 要]“互联网+”背景下,地方抓产业经济发展时要兼顾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在产业体系中突出重点,特别是产业基金完善、资金技术密集、带动能力强的几个重点产业。基于此,本文对“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经济进行研究,分析了制约地方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服务能力的因素,并提出了提高教育服务地方产业经济能力的新途径,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地方产业;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0.12.107
[中图分类号]F0-4;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0)12-0-02
1 “互联网+”背景下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及需求调查
相关调查发现,不少地方介绍产业经济时总是自豪地讲到自己的产业体系完整、门类齐全。其实从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看,每一个经济周期都对应着一个主导产业带来的系统性投资机会,比如从我国经济周期看,从20世纪的纺织、家电到21世纪的房地产、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非常突出。比如,2009年以来,拉动重庆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有电子信息、汽车等;支撑上海制造业发展的产业主要是汽车、造船、石化、集成电路等;促进武汉工业倍增的产业主要是汽车和新一代信息技术;2010年以来,贵州省主要依靠大数据产业带动。只有突出主导产业,集中有限资源给予压倒式扶持,才能将产业落地、生根、成长、壮大。从区域经济看如此,从产业园区看也如此。一个园区产业门类众多,说明主导产业难成体系,很难出现链式集聚发展效应。而主导产业定位突出的园区,通过关联度相对较高的产业项目集聚,能够产生协同效应和溢出效应,进一步提高园区知名度和影响力,产生马太效应,有助于发展成为国内集聚度高、影响力大的产业园区。因此,地方经济发展,关键要重点培育几个“高精尖”主导产业,把地方有限的财政资源集中起来给予压倒式扶持,产生巨大的投资效益,拉动地方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2 地方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服务能力调查
职业教育能够拉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加快现代职业教育改革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对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比如,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高职院校近年来招生人数不断扩大,在这些扩招的背后,会引发很多后续问题,比如推动产教融合、激发企业积极性以及提高办学质量等方面都会引起社会多方面的关注。据《中国教育报》报道,浙江省高职毕业生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甚至出现了平均7家企业争夺一名毕业生的情况,招工缺口的企业数量达到总数的65.2%。全国各地这样的情况普遍存在,如今大多数高职学生不用面临生计问题,他们普遍希望能够继续接受教育,追求更好的前景,使原本就紧缺的技术型人才在市场上越加匮乏。这种情况并不令人感到意外,虽然职业教育能够带来丰富的工作实战经验,但实际上中高职毕业生难以在工作中得到晋升,许多企业在员工的晋升通道中设定了学历要求,使中高职毕业生的未来远景堪忧,这也是职业院校学生选择继续深造的重要因素。
3 制约地方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服务能力的因素
3.1 人才制约因素
经过40多年的努力,我国职业教育无论在规模及质量,还是外延及内涵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但同时,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之间“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因此,推动产教融合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及重中之重。近年来,各大高职院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发展经济的战略措施,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体系不断完善,但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仍存在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高校党建工作有待加强等问题,制约了高職院校的发展。具体表现为高技能人才不足。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都有了很大程度地提升,但从世界角度看,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化。这也就是说,我国人力智力建设要紧国家建设需要和世界发展需求,依托当代“互联网+”发展背景,进一步提升与更新,但我国的实际国情是高端技能人才严重缺乏,截至2020年,我国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例较低,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3.2 缺乏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措施
在“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发展活力不足,政府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建设上没有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导致一些职业院校在教学发展中流于形式,空有皮囊,没有发挥好院校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产生的社会效力较弱。甚至一些地方由于政府经费投入不足,高职院校办学水平落后,发展能力和发展潜力有待提高,甚至面临招生困难、停止办学的局面。
3.3 学生个体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积极性不高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教学特点是为广大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并切实提升大学生就业率。因此,高职院校建设,无论从教学质量,还是从办学目的上,都从服务地方产业和当地学生的角度出发,但是广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高职院校提供了就业岗位,满足了学生个体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没有意识到高职院校在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圆了大学梦,促进其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家族的命运等方面的作用。学生学习动力不强,学习能力不高,浑水摸鱼,态度不端正,不利于提升学习质量,更不用说服务于地方企业生产。
4 探索提高教育服务地方产业经济能力的新途径
4.1 加强内涵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的数量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规模扩大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并没有统一步调,质量不高成为目前制约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症结,主要表现为大量参与办学招生的高职院校没有明确定位办学目标,办学理念落后,教育教学方式与手段不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办学成本高,经济和社会效益不高,社会对高职教育不满意,等等。因此,国家和政府对一些贫困地区的高职院校发展,可以落实“生均拨款”政策,加大欠发达地区高职办学经费投入。建议省财政加大对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财政扶持力度,帮助地方财政实现“生均拨款”,加大对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师资的培训力度。建议建立省级高职师资培训基地,分批分期投入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师资。保障落后地区的高职教育质量提升,并在师资力量上对落后地区或者教育资源薄弱院校进行武装改造,以提升学校质量,招生引资,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服务于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
4.2 提高教育质量
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可以采用“双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立企业在校园、企业现场工作室两个教学场所,实现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双赢”。这些只是职业教育领域众多院校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个别成果和案例,不难看出,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正成为各方共识。越来越多的高校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重视“投资于人”。当前产教融合发展还面临不少瓶颈和制约因素,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合力正在不断汇聚。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校企合作意味着高职教育改革,对于国家和政府而言,能有效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缓解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的人才供需矛盾。对于社会用人企业而言,技术工人不足,一技难求的矛盾无法解决。为提高教育质量,高职院校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二是坚持自己的职业特色。总之,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意义重大,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成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与此同时,教育与行业领域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问题的研究从未停止。
4.3 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具体可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教育而言,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高职学生在毕业后,一部分会选择就业,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选择自主创业。对于那些自主创业的学生而言,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至关重要,因此高职院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特别是有效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同时,要在基础理论的教授中加入创新元素,进一步突出创新的力量和内涵,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知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为日后创业就业提供工具。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跨专业选修,将不同课程融会贯通,为毕业后可能面临的跨专业转岗提前做好准备。
5 结 语
高职院校的生命力主要来自专业设置,其次来源于高校培养的人才和当地企业人才需求的匹配度。研究表明,如果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和当地企业人才需求呈正相关,高职教育一般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当地经济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反之则不利于经济发展。这说明高职教育不是简单地照搬普通高等教育关于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而是要着重和当地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对企业、人才、技术需要有一定了解,并根据企业需求调整本院校的专业方向,进而科学有效地实施本院校的人才培養计划。同时,注重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已有的技术资源,加强对学生实习实训教育教学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实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宁芳.“互联网+”背景下工业设计人才职业创新能力培养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5):79-81.
[2]李重要.发展连锁配送业务应注意控制产品库存[J].邮政研究,2016(7):36-37.
[3]韩志华,杨春艳,孟祥明.沃尔玛连锁经营战略带给我们的思考[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