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野下,学校德育创新机遇何在
2020-07-06李志强方东林
李志强 方东林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逐步渗透到人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互联网的普及在为人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价值观的形成与塑造。高中生正值好奇心强、学习新事物快、接受各种思想迅速的年纪,他们对一切新事物、新信息、新热点、新思想都非常感兴趣。如何应对新媒体背景下中学德育的挑战、抓住新媒体为德育创新带来的机遇,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新媒体的发展丰富了中学德育的内容。新媒体崇尚“流量为王”,微博热搜、短视频头条、知乎热点等往往会对能够产生流量的信息内容进行不同视角的轮番呈现,学生能更轻易地接触、了解到社会热点。这些不同媒体的不同流量热点,极大地丰富了学校德育的内容,使学校德育不只是局限在学生日常单一的校园生活内容中。因此,德育导师或班主任要接近学生的生活世界,了解他们所关注的热点,并主动引导他们关注“新时代热点”,传播正能量,将道德情操、爱国情怀、理想信念等抽象的德育主题与具体的时代热点情境联系起来。例如,借助新闻事件 “路人扶起老人被讹诈”“老人倒地身亡无人扶”等冲突事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探讨“爱与责任,私利与正义”,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新媒体的发展拓宽了中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传统的德育主要有课堂德育、活动德育、学科德育、谈话说服德育等形式,主要采用灌输式方法,注重权威知识的直接传授,是以教师为主的单向传输,经常出现教师讲得津津有味而学生昏昏欲睡的情况。基于此,学校面对630多名高中生进行调查问卷,其中“你认为现在学校德育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的前两个回答是:德育形式说教太浓(40.78%)、德育方法单一粗暴(22.70%)。可见,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德育形式已经让学生产生了抵触情绪。新媒体讲究“微”与“快”。教师可以用微课、微电影、短视频、微公益等“微”方式,实现线上德育内容(或形式)与线下德育形式(或内容)的无缝对接。
新媒体的发展让德育受众更需要媒介素养教育。何谓媒介素养?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如此定义: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一家西方媒介素养专业研究网站认为: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用这种能力来接触、分析和评价大众媒介中所传递的诸多复杂信息。媒介素养着重于帮助人们,尤其是青年人,成为对媒介信息更谨慎、更理性的消费者,从而在有关健康、购物和价值判断上能够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同时也帮助人們成为有创新能力的内容生产者,从而更有效地传递他们的所思所想。
新媒体下的德育环境越来越复杂,学生接触到的信息也愈加五花八门。多元化的自媒体似乎让每个人在所有领域都可以“畅所欲言”,而他们发表的言论中藏匿着不同的“三观”,为中学生获取信息和价值观念提供了繁多的选择。中学生年纪尚轻,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庞杂信息的冲击下,容易被混乱价值观裹挟。因此,当下德育工作需要加强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理解信息的能力,使之能够对媒介信息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判断信息的重要性,不盲从,不跟风,不人云亦云。
总而言之,新时代的德育工作者应主动融合传统德育与新兴媒体,主动拥抱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内容优势,革新德育途径,更新德育方法,让新时代德育入脑、入心、入行。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金清中学)
责任编辑:王梦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