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规定、基本特征和功能定位

2020-07-06袁银传白云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功能定位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袁银传 白云华

[内容提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本质要求,又体现了当代中国时代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创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核心和灵魂,在培育现代公民意识、凝聚当代中国价值共识、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价值。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规定;基本特征;功能定位

[作者简介]袁银传,哲学博士,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白云华,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流动站在站博士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要把全社会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核心和灵魂,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当代中国时代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创造,在培育现代公民意识、凝聚当代中国价值共识、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价值。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规定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基本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和本质规定进行了高度概括和集中凝练,提出了“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25。这24个字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三个基本方面有机整合起来,从应有与实有相统一的价值层面对当代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进行引导,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思想指导和基本遵循。

1. 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表达了当代中国价值理想。当代中国价值理想即中

國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3]19。党的十八大将国家层面主导的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党的十九大报告又增加了“美丽”,并且写入经党的十九大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和2018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规定、基本特征和功能定位

“富强”价值观反映和表达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共同心声。“富强”即富足而强盛。在中国传统典籍文献中有很多关于“富强”的论述。例如,《管子·形势解》中“正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故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史记·李斯列传》中“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跨越,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飞跃,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富强”的价值追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先后提出了“工业化”“四个现代化”“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3]19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是国家的富强,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民主”一词,源于希腊文“demos”(意为“人民”),或译民主制、民主主义,也被译为“德谟克拉西”。它的基本含义是人民主权,或者人民当家做主。民主制度是社会公共资源、公共权力的最科学、最合理的配置方式,是指按照绝大多数人(或者说人民群众)的意志、愿望、利益来配置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的社会制度。实现人民做主,按照人民群众的意志、愿望、利益来配置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民主是对封建主义专制制度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根本否定和整体超越,是对人类政治文明合理成果的吸收借鉴,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合理、更高类型的民主。在当代中国,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文明”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与“愚昧”“野蛮”相对立,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社会和主体自身的一切积极成果的总和。在中国古代汉语中,“文明”概念出自《易经》,其中提及“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乾·文言》)。文明与文化紧密相关,文化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社会和主体自身的一切成果的总和,而文明特指其中的“积极成果”。

“和谐”的基本含义是和睦协调。在汉代郑玄的“笺”中有“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的话语表达。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是导致社会不和谐的根本原因,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4]414只有消灭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剥削、压迫和掠夺(包括对于自然、社会和他人的掠夺),才能真正实行社会和谐。

2. 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自由”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话语系统中有三种含义:一是人类学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由,这是一种“类自由”“意志自由”,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因为动物的活动是盲目的、本能的活动,动物没有意志、没有自由可言,而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指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4]56二是政治自由,即人作为主体在社会关系中得到保障的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活动的权利,它一般被明文规定在国家宪法和法律之中,即“政治自由”。三是哲学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它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指出的:“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5]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了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奋斗的目标是共产主义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422

“平等”含有齐一、均等、相等之义,就字面意义而言,平等意味着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等同。这种等同首先表现为事物本质相同,其次表现为量上的相等。社会平等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的比较,既可以从静态角度来考察,也可以从动态角度进行区分。[6]从静态角度可以将社会平等区分为经济平等、政治平等、文化平等、人格平等,从动态角度可以将平等区分为条件平等、机会平等、结果平等。社会主义平等是经济平等与政治平等、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统一。

“公正”是公平、正义的含义,即不偏私。“公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导致资本主义社会不公平、不正义的根本原因,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为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根本制度保证。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公正的集中体现。党的十九大强调:“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3]45

“法治”即依法治国的价值取向,它是现代社会治理的主要方式。中国传统社会是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依靠道德来维持,社会治理主要依靠礼俗、习惯、道德,即所谓“德治”。而现代社会是契约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法律来规范,社会治理在道德的基础上,还需要法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道德经济,需要讲良心、讲道德;同时也是法治经济,需要依法治国。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3]22

总体而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7]168169。

3. 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首先是一种情感,即热爱自己祖国的真挚情感。其次,爱国也是一种基本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标准。邓小平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辱为最大耻辱。”[8]再次,爱国主义还是一种精神支柱和价值信仰,“这种精神支柱和价值信仰是建立在爱国主义情感基础上的。人们以爱国主义作为精神寄托,以祖国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在祖国大家庭的怀抱里,人们才有安全感,才能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9]8485。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含义,被赋予不同的内容。[9]85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10]。

“敬业”就是崇敬自己的本职工作,把自己的职业当作事业。由于人与社会紧密相联,“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139。每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更好实现人生的价值。

“诚信”即诚实守信。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契约社会的基本精神和道德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和法治经济,必须奉行诚实守信的伦理规范。在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诚信”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个体道德修养和行为品格,而是防范社会风险的“安全阀”。

“友善”即友好、善良之意,是指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友好合作、相亲、相近、相爱。《汉书·息夫躬传》中有:“皇后父特进,孔乡侯、傅晏与躬同郡,相友善。”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时,“与人为善”、将心比心、“出入乡友,守望相助”,奉行“友善”价值理念,既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与中国传统封建主义核心价值观、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空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区别和对立之中得到彰显的,有着自身的独特属性和特征。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抽象思辨体系时说:“真正哲学的批判……不在于像黑格尔所想象的那样到处去寻找逻辑概念的规定,而在于把握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11]359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就在于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殊逻辑”,即内在的特殊规定性:人民性、民族性、时代性。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的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内核,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归根到底由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维护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律制度。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4]178而“‘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2]。因此,一个时代、一个地区的核心价值观所反映的都是该时代、该地区统治阶级的核心利益。在中国古代,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实质上反映了以封建君主为中心的统治阶级的利益。中国传统价值观与封建宗法制度一道,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长河中建立了一种超稳定结构。直到近代,随着中国日益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体系,随着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基础的变化,加上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才使这种价值观出现松动直至瓦解。同样,基于“自由”“平等”所建构起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政治法律制度基础上的,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核心利益。“自由”所反映的是资本家剥削的自由和工人出卖劳动力的自由,“平等”所反映的是资本家与工人在法律面前的抽象权利平等和事实上的不平等。马克思对此在《资本论》中曾作过精辟的论述:“那里占统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自由!因为商品例如劳动力的买者和卖者,只取决于自己的自由意志。他们是作为自由的、在法律上平等的人缔结契约的。契约是他们的意志借以得到共同的法律表现的最后结果。平等!因为他们彼此只是作为商品占有者发生关系,用等价物交换等价物。”[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不同于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也不同于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要求,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其实质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411作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成果之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的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和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政治要求。

人民性价值目标的实现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来保障的。科学社会主义理想从提出那天起,社会主义制度从建立之时起,就把颠覆资本发展逻辑、克服由资本主义制度所导致的“异化”现象和各种社会矛盾、实现真正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在经济领域,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从根本上保证了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公共资源的社会化分配以及劳动能力的社会化使用,为实现社会财富的共建共享、保障社会成员的机会均等和事实公平提供了前提条件;在政治领域,人民当家做主制度,充分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使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社会事务成为可能。[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破了以往剥削阶级的核心价值观的狭隘阶级性和历史局限性,具有广泛人民性和真实性,社会主义自由不仅强调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而且更加强调集体自由和集体公共权利;社会主义民主不是少数人的民主、有钱人的游戏,而是人民民主即人民当家做主;社会主义平等不仅强调形式平等、程序正义,而且更强调起点平等、事实平等、实质正义;社会主义当然要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富强和富裕,但是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是国家富强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又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7]17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标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因和重要资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中华传统价值观中的精华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基础的,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深层积淀和集中概括,是中国精神的集中表达。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是当代中国的价值观,但并不排斥对包括西方在内的人类文明积极成果的合理借鉴。“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15]695,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的讲话中对“共同价值”作的经典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容纳而且能够容纳作为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的“共同价值”。但是,这些价值理念被赋予了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本不同的内涵。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15]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是中国的价值观,但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大相径庭。两者的区别体现为二者所处的时空背景、经济基础、价值导向的不同。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指出:“每一个阶段都和任何其他阶段不同,所以都有它的一定的特殊的原则。在历史当中,这种原则便是‘精神的特性——一种特别的‘民族精神。”[1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传统价值观中虽然不乏诸多优秀的思想因子,但是它毕竟是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产物,建立在封建礼制基础上的礼乐制度、宗法关系、家国同构体系,强调封建等级尊卑秩序。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11]121当今世界,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和平和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在国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改革开放迈入深水区、攻坚阶段,当代中国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等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对改革开放的进程以及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提出严峻挑战。马克思曾说过:“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7]新时代中国所呈现出来的复杂性矛盾和重叠性问题,是中国当前最真实的时代声音,积极回应当今时代的呼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任务。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定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和鲜明旗帜,在凝聚当代中国价值共识、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引领和精神动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1. 以价值共识塑造公民行為准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11。当今中国进入了一个多重利益相互交织、多种社会矛盾相互叠加的时期,由此造成了人们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日益多样化。从积极方面讲,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使得人们的选择更加多样化,文化生活内容更为丰富;从消极方面讲,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带来了人们行为方式的多样化,使得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更为频繁和剧烈,给社会治理带来诸多挑战。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当代中国价值共识,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能量,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没有规矩则不成方圆。在古代中国,以儒家的“孝”和“仁”为基础而构建的“礼”是社会大众的基本道德规范,后来这种“礼”化约为我们所熟悉的“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具体规定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行为准则。客观地讲,这些“纲”“常”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基本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对维护当时农业社会的社会秩序与和谐稳定发挥了应有作用。但是,近代以降,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业社会所构建的纲常伦理日渐崩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转变,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由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所带来的个体意识、主体意识、独立意识等的凸显与强化,使传统儒家伦理和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道德观念的适用性受到挑战与冲击。在“旧者已逝,新者未立”的情况下,中国社会出现了道德失范、价值多样、信仰迷失等问题,建立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律制度相适应的伦理道德规范成为必然。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世界各国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是以中国的眼光看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需要从世界的眼光看中国,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自信。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自信,就需要我们学会尊重他人,以平等对话和民主协商的精神来处理分歧,以合理有序的理性方式进行政治参与,热爱祖国、爱好和平、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善待他人,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培育自尊自信、和平理性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向善向上的文明素养。

2. 通过引领社会思潮优化社会治理

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的社会思潮,是优化社会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侵犯人民权益、暴力执法、践踏人的尊严、公权腐败以及收入分配不公等现象的存在[18]13,容易使人们在中国社会发展的旗帜与道路、前途与命运等重大问题上产生疑虑和认识误区[19]5,被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文化保守主义以及“左”倾教条主义所裹挟。

当今中国,尽管种种社会思潮都试图以多元多变的思想挑战和博弈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指导地位,但这些思想能否真正上升为意识形态,取决于国家对这些理论的真实需要程度以及这些理论能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8]13,确保社会的制度设计、制度变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任务。正如约翰·罗尔斯所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一种理论,无论它多么精致和简洁,只要它不真实,就必须加以拒绝或修正;同样,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20]而这需要我们立足于既有的社会主义制度,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不断实现制度的创新与完善[18]13,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彰显其显著的制度优势。

3. 通过巩固思想基础助推中华民族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正确的价值引领和强大的精神动力,这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2]84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19]3西方大国利用其长期积累的经济发展优势和科技传播优势,对内以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统摄人们的思想,对外推销所谓的“普世价值”,加紧对社会主义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企图诱导人们“以西为美”“唯西是从”,把西方的特殊价值当作人类社会的“普世价值”,使人们淡化乃至放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在世界形势复杂多变和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凝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精神能量,对于我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既定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良性运行、和谐发展的精神支撑,是社会秩序、社會文化有序发展的主导,同时还是国家机体安全性和制度稳定性的保障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15]2核心价值观是社会长期发展积淀而成的,它一旦形成和定型,就会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并且引领社会前进发展的方向,为社会发展提供持续而稳定的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稳定,也需要正确的价值引领和强大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核心和灵魂,作为当代中国的价值共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06.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92.

[6]石云霞.当代中国价值观论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44.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9]顾海良.从十四大到十六大——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48.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8.

[14]袁银传,田亚.论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纪念十月革命100周年[J].思想理论教育,2017(9):7.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6]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6667.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290.

[18]袁银传,田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4(10).

[19]袁银传.论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阐释的意义[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

[20]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

(编辑:朱效梅)

猜你喜欢

功能定位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财务管理在企业内控中的功能定位及实践核心思路分析
浅析“柔、屈、颤”在藏族舞蹈中的运用
高校学生群体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组织管理研究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物流信息平台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布局河北文化发展新常态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研究国企改革下的功能定位与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