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我国公民职业道德状况的分析和建议

2020-07-06郑小九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职业道德公民新时代

[内容提要]从2006年和2016年两次调查数据的比较来看,我国公民的职业道德状况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呈现出非常明显的改善趋势。与此同时,公民的职业道德现状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在职人群的敬业程度总体还不够高,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需要常抓不懈,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受访者与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受访者在从业目的、从业态度上有较大差距,高收入群体的敬业程度与其社会地位还很不相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在公民职业道德的引导、培育、提高上,全社会要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风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积极培育热爱劳动、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充分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尊严,注重发挥国家公务员、共产党员、劳动模范、知识分子等重点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

[關键词]新时代;公民;职业道德;从业目的;从业态度

[作者简介]郑小九,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公民的职业道德状况已经发生、正在发生许多方面的积极变化,党和政府对公民职业道德建设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31《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推动践行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2]当前我国公民职业道德的总体状况如何?党的十八大前后公民职业道德状况的变化应该如何梳理和评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应该如何推进我国公民的职业道德建设?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当代中国公民道德状况跟踪调查和突出问题治理对策研究”课题组的相关调查数据为依据,尝试作出分析与回答。

一、 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当代中国公民道德状况调查”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内对公民

道德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在此基础上,2016年清华大学“当代中国公民道德状况跟踪调查和突出问题治理对策研究”课题组作了中国公民道德状况跟踪调查,两次调查均由吴潜涛教授主持。2016年调查中公民职业道德部分的调查对象、问卷设计、施测程序、数据分析情况如下。

当前我国公民职业道德状况的分析和建议

1. 调查对象

“当代中国公民道德状况跟踪调查和突出问题治理对策研究”课题组于2016年7月至9月对我国公民道德状况进行了调查,采取无记名问卷调查的形式。本次调查选取了十个城市,分别是北京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辽宁省大连市、江西省南昌市、甘肃省兰州市、河南省郑州市、重庆市、云南省昆明市、上海市、海南省海口市,调研地涉及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南、西北六大区域,涵盖沿海、内陆和边远地区,兼顾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调查发放问卷7000份,回收6791份,其中有效问卷6677份,有效回收率为95.52%。调查样本的选取较为科学,受访者的地区分配、年龄、性别、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政治面貌、就业情况、职业身份、收入状况比例较为合理。

2. 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在职业道德部分设置了三个问题,包括受访者的从业目的、从业态度、政府部门从业人员工作作风,具体如下。

问题一:“您的从业目的是?”(单选题),选项有4个,依次为“奉献社会”“谋生养家”“兴趣爱好”“其他”。

问题二:“您的从业态度是?”(单选题),选项有4个,依次为“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尽职尽责,做好分内之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其他”。

问题三:“您去政府部门办事遇到最多的现象?”(单选题),选项有5个,依次为“办事公道,很满意”“办事基本公道,基本满意”“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以权谋私,不给好处不办事”“其他”。

3. 问卷施测程序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街访的形式,由访问员在街头随机拦截被访者进行访问。街访调查地的选取充分考虑当地的人口分布和流动情况。在街访中,受访对象的选取遵循两两不相识原则,即在有可能相互认识的一群人中只选取一人作为调查对象。在整个调查过程中,由调查员一对一接待、询问受访对象,由受访者填答问卷,调研员检查问卷的填答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尽量避免因为漏题等引起的样本误差。问卷回答完毕后现场回收。

4. 数据分析方法

在对调研问卷的填写情况进行审核、甄别,筛除作废乱填、空白、严重缺答和严重雷同的问卷之后,课题组委托某数据录入公司对有效问卷进行编码并录入数据,在SPSS文件中导入Excel文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二、 调查数据结果与分析

从调查数据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民职业道德状况呈现出不断改善的趋势,但是要清楚地认识到,公民的职业道德水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在职人群的敬业程度总体不够高;

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仍需常抓不懈、持续提升;

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受访者与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受访者在从业目的、从业态度上有较大差距;较高收入群体的敬业程度与其社会地位不相称。

1. 新时代我国公民职业道德状况呈现出积极改善的趋势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换,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朝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奋斗。在这样一个崭新而又伟大的时代,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在不断提升,劳动者的精神风貌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他们意气风发、豪情满怀、自信自强、积极向上,把个人梦融入国家梦,在各自的职业岗位上辛勤工作、努力奉献。在新时代的召唤下,在中国梦的激励下,人们的从业目的逐渐超越谋生养家的层次,向满足兴趣爱好、奉献社会的层次发展。

从业态度是反映人的职业道德境界的核心内容,从业态度是判断一个人的职业道德以至其道德境界高低的主要标准。2006年的调查数据显示,选择“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比例为77.41%,选择“不管其他事,只做好分内事”的比例为17.01%,选择“为了赚钱,不管其他”的比例为3.22%,选择“敷衍塞责,得过且过”的比例为0.72%。这一数据表明,当时有20%以上的从业者缺乏职

业热情,没有劳动的神圣感,没有把工作作为实现自我、服务社会的平台。2016年的调查数据显示,61.3%的受访者的从业态度是“尽职尽责,做好分内之事”,33.3%的受访者的从业态度是“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这两项数据合计达94.6%;仅有2.1%的受访者在从业态度上选择“马马虎虎,敷衍塞责”。与2006年的调查数据相比,当前人们的从业态度更加积極、更加端正,恪尽职守、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蔚然成风,精益求精、止于至善的工匠精神日益凸显。

2. 受访者对政府部门工作作风的认可度有根本性的提升

政府要求其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恪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多数政府工作人员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道德素养,但是少数人政治素质不高、道德修养欠缺、懒政殆政,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严重侵害国家利益、群众利益,给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严重损害。

与2006年的调查数据相比较,2016年调查中的受访者对政府部门工作作风的满意度有了明显提升,满意度与不满意度的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选择“办事公道,很满意”的比例从2006年的5.84%上升至6.3%,选择“办事基本公道,

基本满意”的比例从2006年的34.16%上升至40.9%,选择“以权谋私,不给好处不办事”的比例从2006年的21.20%下降至10.5%。在2006年调查中,占比最大的选项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而2016年调查中占比最大的是“办事基本公道,基本满意”。2016年与2006年相比,受访者选择“满意”的比例从2006年的40.0%上升至47.2%,选择“不满意”的比例从2006年的55.56%下降至46.7%,满意度与不满意度的对比发生了质的变化。

以上调查数据有力地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政机关的工作作风得到显著改善。党政机关正风肃纪取得可喜成果,得益于三个方面的扎实努力:一是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老虎”“苍蝇”一起打,不敢腐的目标已经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反腐败的坚强决心和巨大成果拍手称快。二是严肃党纪政纪,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规范国家公务员的职业规范,以严格的制度、规矩来约束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时刻把纪律挺在前面。三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严厉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广大干部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党性教育,党风政风已经有极为明显的改善。

3. 公民的从业目的与新时代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需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一方面,在当前以至将来比较长的时期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劳动还不是“第一需要”,从事职业活动仍是满足个人和家庭生活需要的手段,67.0%的受访者把“谋生养家”作为从业目的是可以理解的,表示从业是为了“兴趣爱好”和“奉献社会”的受访者分别占比12.8%和10.4%也是正常的。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利益交换原则、个人逐利导向对人的敬业精神的培育是有负面影响的。市场经济容易诱发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观念,部分人敬业精神淡化,仅仅把职业活动当作谋生饭碗,存在消极怠工甚至以权谋私等不良现象。

认识现实是为了改造现实,对人们的从业目的进行调查分析,是为了引导、提升其对从业目的的认识。在职业活动中,在更好地满足人们的谋生需要的基础上,还要引导人们更充分地融入社会,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交往、增进友爱和团结,克服分离感、孤独

感;更要把职业岗位打造成人们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让人们通过从事职业活动来满足个人兴趣、展示个人才能、实现个人理想,为促进社会发展奉献个人的辛劳和才智。

4. 在职人群的敬业程度总体上低于职前人群和离退休人群

调查数据显示,在职人群的敬业程度总体上低于职前人群(学生)、职后人群(离退休人员)。关于从业目的的调查数据显示,选择以“奉献社会”为从业目的的在职受访者为9.4%,离退休受访者为18.5%,学生受访者为10.8%。关于从业态度的调查数据显示,在职受访者选择“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比例为32.3%,离退休受访者为35.3%,学生受访者为38.3%。

单从数据看,学生群体的从业目的更高

尚、敬业程度更高,但由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没有职业经历,此数据可以视为对他们未来从业状态的预估,体现的是新时代青年人的专业热情,不宜作为其实际职业道德状况的判断依据。相对于学生群体和在职群体来说,离退休人群的敬业程度最高,他们中的大多数虽然已经脱离职业岗位,但他们人生阅历丰富,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的奉献意识教育较多,最能够明白人生的道理,容易作出非常积极的选择。在职人群的从业目的、从业态度之所以不够理想,一是说明他们身处职业活动的“围城”之中,切身感受到工作的压力,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二是他们中大多数人上有老下有小,承担的家庭责任最重、生活压力最大,这对其职业热情、职业理想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5. 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受访者与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受访者在从业目的、从业态度的选择上有较大差距

在从业目的上,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受访者的从业目的明显优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受访者。以行业、岗位分组的调查数据显示,机关和事业单位负责人、科教文卫专业技术人员奉献社会的意识较强烈,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及职工、企业管理人员的奉献社会的意识不强烈。企业员工、商业服务业人员、个体从业人员、农业劳动者、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选择以奉献社会为从业目的的比例偏低。

在从业态度上,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受访者的敬业程度明显高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受访者。受访者选择“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机关、事业单位负责人为46.9%,企业管理人员为41.9%,私营企业主为37.2%,科教文卫专业技术人员为36.5%,个体从业人员为29.9%,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及职工为29.2%,企业员工为

27.8%,商业服务业人员为23.9%,农业劳动者为21.4%,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为19.7%。

在某种意义上说,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差别体现了从业者所在行业、所在岗位的公共性程度的高低。从业者所在职业、所在岗位的公共性越强,其选择以“奉献社会”为从业目的的比例越高,如机关、事业单位负责人;反之越低,如个体从业人员、农业劳动者、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等。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差别还表现为经济地位的高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从业者处在与经济活动直接相关的职业岗位上,其选择以“谋生养家”为从业目的的比例高于其他职业人群。这一方面说明他们从事的工作培养了他们务实的风格,另一方面说明他们从事的工作是艰辛的,且经济收入与他们的期待存在一定的差距。

6. 收入较高群体的敬业程度与其社会地位很不相称

在2016年的调查中,我们按照月收入水平把受访者划分为五类,分别是月收入1000元及以下、1001~3000元、3001~5000元、5001~10000元、10001元及以上。调查数据显示,月收入10001元及以上的受访者的敬业程度与其经济地位及社会地位不相称,其敬业程度虽然较高,但不是最高的。关于从业目的的调查数据显示,月收入为10001元及以上的受访者选择以“奉献社会”为从业目的比例低于月收入为5001~10000元的受访者;关于从业态度的调查数据显示,月收入为10001元及以上的受访者选择“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比例最高,但是,该群体选择“马马虎虎,敷衍塞责”的比例也是最高的。综合来看,该群体的敬业程度低于月收入为5001~10000元的群体,说明收入水平高并不意味着敬业程度高。

三、 对策建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公民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道德水平的提高从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新时代公民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并不是轻轻松松就可以实现的,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关于劳动、敬业、修德等重要讲话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积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风尚,在公民职业道德的引导、培育、提高上做扎扎实实、坚持不懈的努力。

1. 大力培育崇尚劳动、劳动光荣的社会风气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关于劳动、劳动者的基本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崇尚劳动是中华民族非常宝贵的优良传统,“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4月30日在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學员的回信中指出:“我一直强调,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3]从2016的调查数据看,有67.0%的受访者把谋生养家作为从业目的, 只有10.4%的受访者把奉献社会作为从业目的,这说明劳动的光荣感、职业的崇高感、奉献的自豪感尚未普遍建立起来,需要不断加以引导。

崇尚劳动,要深刻认识劳动对于社会发展的巨大价值。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劳动者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4月28日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说:“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4]46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4月28日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5]

崇尚劳动,就要坚持人人平等、职业平等的理念。一方面,劳动者在我国具有崇高的地位。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劳动者主体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每个劳动者在政治地位上是完全平等的。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社会,尤其是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分工依然存在,人与人在劳动收入水平方面还存在差距。但是,所有劳动者都是平等的,不同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从事任何一种合法职业都是光荣的。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5]。

崇尚劳动,就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崇尚勤劳的优良传统。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勤劳、勤勉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辛勤劳动、崇尚劳动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基因,正是一代代人的辛勤劳动、不断奋斗才造就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勤劳是生存、发展的保障,“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上》),“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勤劳是有积极的回报的,“劳谦君子,有终吉”(《易经·谦卦》),“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劝学解》),人们相信天道酬勤、勤能补拙、一勤天下无难事。

2. 积极培育热爱劳动、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

敬业是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重要内容之一。从2016年与2006年的调查数据对比看,人们的敬业程度有较大的提升。但是,调查数据也反映出在职人群的职业道德状况值得关注。他们选择以奉献社会为从业目的的比例为9.4%,选择“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为从业态度的比例为32.3%,这两项数据都低于离退休受访者和学生受访者。客观上讲,在职人群的敬业程度更能反映一个国家现实的职业道德面貌,因此,要在“敬”“勤”“精”“爱”四个方面下功夫,做好新时代敬业精神的培育。

第一,“敬”是高质量劳动的基础。“敬”就是敬重所从事的职业,把“职业”作为“事业”,做到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没有敬业精神的劳动者是干不好任何工作的。多数人的岗位是平凡的,但平凡的岗位也可以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关键看能不能做到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就都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5]

第二,“勤”是对新时代奋斗者的基本要求。“勤”就要反对逃避困难、无所事事、好逸恶劳,树立斗争精神,不怕吃苦、知难而进、开拓前进,这样才能够跨越新的“雪山”“草地”,征服新的“娄山关”“腊子口”,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4]52

第三,“精”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精”就是培育工匠精神,在工作中追求卓越,做到精益求精、止于至善。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为此,必须大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培育众多的大国工匠。

第四,“爱”离不开职业兴趣的培养。“爱”就是热爱劳动,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有满腔的热忱。在劳动热忱的培养中,要注重发挥兴趣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的引导、激励,人们就会倾情投入职业活动中,把劳动当成需要,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锻炼、提高才能,展示出巨大的创造力。要引导人们在职业选择中更加注重兴趣因素,鼓励劳动者把自己的职业选择与个人的兴趣、才能密切结合。

第五,弘扬劳模精神。劳模精神是敬业精神的卓越体现,弘扬劳模精神是新时代培育敬业精神的重要抓手。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他们以平凡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艱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呼唤劳模的新贡献,呼唤劳模精神的弘扬广大。”[6]要充分发挥榜样教育的示范、导向、激励、矫正等功能,大力开展向劳动模范学习活动,对标先进、见贤思齐。

3. 尊重劳动,充分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和尊严

调查数据显示,受访者在从业目的、从业态度方面的选择呈现出非常鲜明的体脑差别,即企业员工、商业服务业人员、个体从业人员、农业劳动者、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选择以“奉献社会”为从业目的的比例、选择“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为从业态度的比例都偏低,总体上低于机关和事业单位负责人、科教文卫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就企业工作人员的状况看,企业管理人员选择“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为从业态度的比例为41.9%,而企业员工选择“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为从业态度的比例只有27.8%。需要注意的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从业者占全体从业者的大多数,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对国家总体职业道德状况有重要影响。而要提升他们的职业忠诚度,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就是必须维护劳动者的利益,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在共享发展理念指导下,让全体劳动者公平地分享劳动成果、发展成果,让劳动者感受到应有的体面和尊严。

第一,尊重劳动,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原则,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如果劳动者收入得不到提高,收入差距过大,不利于激发广大劳动者的劳动、从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利于增强劳动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不利于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感、归属感。

第二,尊重劳动,就要提高广大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开发劳动者的职业潜能。公民职业道德调查数据显示,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群体,其职业忠诚度越高。因此,要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不遗余力地提高我国人民的受教育水平;扎实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要为劳动者学文化、学科学、学技能、学各方面知识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推动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第三,尊重劳动,就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依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为实现尊严劳动、体面劳动提供坚实的保证,提高劳动者的获得感、尊严感、幸福感。全社会应该关注无业、失业人员,为他们提供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要切实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完善养老、失业、工伤等保险制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劳动者尽心尽责地投入工作提供“兜底”保证;要关心和帮助离异者、丧偶者等特殊群体,鼓励他们处理好生活与工作的关系,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工作。

4. 提升国家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促进整体职业道德状况的持续改善

国家公务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如果能够做到为政以德,就会产生凝聚力、向心力;如果其身不正,下属、群众就会心生不满、离心离德。国家公务员的职业道德状况的引领示范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调查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公务员的职业道德状况有了非常大的改善,这说明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努力已经取得实实在在的良好效果。但是,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第一,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负责人、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及职工对自身的工作作风的满意度很高,但这种自我评价与其他人群的评价之间有较大的差距,机关部门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地自省、自警、自励。第二,关于机关作风的感受,受访者选择“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比例从2006年的34.36%上升至2016年的36.2%,说明党政机关工作作风的改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依然是任重道远,需要坚持不懈、驰而不息,稍有松懈就会反弹。第三,就敬业程度看,机关、事业单位负责人与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及职工的差距很大,与2006年比,前者的敬业程度在提高,而后者在下降。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及职工有安分守己的倾向,选择“尽职尽责,做好分内之事”的占比近2/3;更值得忧虑的是,他们选择“马马虎虎,敷衍塞责”的占比也非常高。因此,需要高度重视不作为、不担当、懒政怠政等问题,反对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庸人哲学。

党政机关的职业道德建设要驰而不息,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一要树牢为民思想。政府部门的领导干部和其他工作人员必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为民、亲民、爱民的良好形象,努力解决群众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好群众的服务员,绝对没有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理由,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21。二要树立廉洁形象。要标本兼治,在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的同时,加强价值观引导,加强信仰教育、理想教育、官德教育。领导干部要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做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三要树立公正形象。人民群众利益的保障主要靠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法律、政策的公正执行。公生明,如果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能以公正的姿态管理和执行公共事务,自然就不会取信于民。因此,作为法律、政策执行者的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做到公正地对待每一项公务、每一位群众。

5. 发挥重点人群在职业道德建设上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除了积极发挥国家公务员、共产党员、劳动模范、知识分子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外,还要充分发挥好近年来涌现出的一大批优秀党员、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群体的示范作用,引领职业风尚,促进社会整体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

第一,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榜样引领作用。调查数据显示,共产党员受访者的从业态度最为积极,选择“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比例最高,为43.6%,远高于其他政治面貌的受访者;共产党员受访者选择以“奉献社会”为从业目的的比例为17.9%,明显高于共青团员、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这说明他们所接受的共产主义信仰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对其從业目的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使得他们能够在职业活动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该方面的教育需要持之以恒、与时俱进,不应有任何的松懈,加强共产党人的革命性锻造。

第二,崇敬劳动模范,学习劳动模范。习近平总书记把劳动模范称为“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最美的劳动者”,他指出:“全社会都应该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3]劳动模范是勤劳精神的最鲜活、最生动、最真

实的载体,如“蓝领专家”孔祥瑞、“金牌工人”窦铁成、“知识工人”邓建军、“新时期铁人”王启明,等等,他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要学习劳动模范的可贵品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

第三,知识分子要以高度的职业良知垂范天下、引领时代。调查数据显示,科教文卫专业技术人员选择“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比例较高,为36.5%,在11个职业分组中低于军人受访者的52.1%、机关和事业单位负责人的46.9%;选择以“奉献社会”为从业目的比例为16.5%,在11个职业分组中低于军人的41.5%、机关和事业单位负责人的21.8%。科教文卫专业技术人员是知识分子的主要队伍,这说明知识分子群体的职业道德水平总体较高,但与全社会对他们的期待相比,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傲,有天下为公、担当道义的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热爱祖国、奋斗不息的可贵品质,恪守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秉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勇于探索,不断追求真理;有勇立潮头、引领创新的开拓精神,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知识分子对引领职业道德的进步负有天然的责任,新时代的知识分子要以博大的仁爱、扎实的知识、执着的奋进、求实的态度、大任的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顽强奋斗,为全社会做好表率。

此外,高收入群体的道德状况特别值得关注。从经济地位、文化水平、社会身份等

方面说,高收入群体本应属于社会的精英群体,但是,调查数据显示该群体的职业道德素质与其社会地位很不相称,无法在道德上成为其他群体的榜样。因此,不能忽视对该群体的教育引导,要让他们认识到关爱、扶助低收入群体、弱势群体是应尽的道义责任,努力塑造富而无骄、富而好礼、乐善好施的公众形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随着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广泛开展和深入实施,随着国家公务人员、共产党员、知识分子、劳动模范等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的发挥,随着广大劳动者因权益得到更充分的保障而实现的获得感、尊严感、幸福感的不断增强,我国公民的职业道德状况必将得到大幅提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在人们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中一步步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0-28(1).

[3]习近平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的回信[N].光明日报,2018-05-01(1).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5-04-29(2).

[6]吴潜涛.新时代呼唤劳模精神[N].光明日报,2018-05-10(5).

本文系2015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研究”(项目批准号:15JZD)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杨峻岭)

猜你喜欢

职业道德公民新时代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傅维利,于颖: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独特品性
浅谈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基于加强企业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公民并积极着
公民生来有权说话:言论自由海报
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