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身体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探析

2020-07-06辛世俊刘艳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辛世俊 刘艳芳

[内容提要]任何一种文化理念、价值观(理想、信仰等)要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有“以身体道”的群体作为这种文化理念和价值观的担当者、体证者和践行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亦是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和理论体系,它不仅需要认知、认同,更需要践行,而这两方面都离不开“以身体道”。所谓“以身体道”,就是主体自己体悟、体验、体贴、体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证明,我们不仅应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批判的武器”,研究其理论的彻底性;还应重视人民群众这个“武器的批判”,研究其价值实现的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变为人们行动的指南、落在生活层面,并非轻而易举。儒家“意不悬空,必着事物”“在事上磨”的思想启迪我们:应坚持价值观与践行者的内在生命活动相统一。只有坚持一以贯之、持续不断地“学而时习之”的“功夫”、“修身成己、修身立命”的磨炼,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关键词]以身体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

[作者简介]辛世俊,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艳芳,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1]这一重要论断不仅對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这一重要论断启示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需要认知、认同,需要榜样的示范带动,而且需要广大人民群众“以身体道”,身体力行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于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

一、 “以身体道”的意蕴与特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理念,不仅是一种价值理念,而且是一种活的价值理念,它的生命力在于千百万“以身体道”者的坚守、践行与传递。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指出:“中国社会发展,中华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没有人会恩赐给我们一个光明的中国。”[2]事实正是如此,没有千百万共产党人

和人民群众的流血牺牲、英勇奋斗,人们就不会知道什么叫共产主义运动,也不会有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诞生,不会迎来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以身体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探析

1. “以身体道”的意蕴

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以身体道”作为引导人们认道、修道的一种特殊的范式或路径,居于重要地位且广为后世所关注。

“以身体道”的“身”,是自我、自己、自家等;“以身体道”的“体”,是体验、体悟、体贴、体证;“以身体道”的“道”,是道理、道德、规律、大道、理想、信仰、价值观等。“以身体道”是把自己信仰的“道”通过行为展现出来,按照“道”的要求去践行,成为一个遵道、行道的人。程颐在谈到读《论语》时说,读圣人书,要对每一句话,熟读玩味,“将圣人言语切己”,学以润身,放自己身上,切己体察,“不可当一场话说”,以为这句话好理解,轻飘飘放过了。他说:“如读《论语》,旧时未读时是这个人,及读了后又只是这个人,便是不曾读也。”(《二程集》)徐阶在《王文成公全书》序中指出:“凡读书者,以身践之,则书与我为一;以言视之,则判然二耳。《论语》之为书,世未尝有不读,然而一贯之唯,自曾子以后无所闻焉。岂以言视之过乎?自公‘致良知之说兴,士之获闻者众矣,其果能自致其良知,卓然践之以身否也?夫能践之以身,则于公所垂训,诵其一言而已足,参诸《传习录》而已繁。否则,虽尽读公之书,无益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而我们这里所说的“以身体道”的“道”,则主要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指24个字的价值理念及其所体现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

2. “以身体道”的特征

第一,主体性。“以身体道”的“身”,是“己”,也就是主体。回答的是“体道”的主体,即谁来体道的问题。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又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论语·里仁》)在孔子看来,行仁义是人之由己的事,不能由他人替代。孟子也明确指出:“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尽心上》)仁义礼智不是从外面强加给自己的,而是自己需要的,决定权在自己,不必凭借外力。儒家“求在我者”的思想具有积极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主体是人,“体”道的“体”强调主体自己去体验、体悟、体贴、体证,任何人无法代替。这说明,将人“体道”的积极性、能动性调动起来是关键。

第二,个体性。“以身体道”的“身”,是千差万别的,儒家用了一个很特别的概念“独”来表示,如“独行”“独其心”“良知即独知”“慎独”“独则形”“不独则不形”等都意在强调作为个体的人,其内心生活是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的。正是每个人的“独行”“独立”才构成纷繁复杂的社会。《礼记·中庸》中说:“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这里所说的“诚”是一个标志人性或人的存在价值实现的概念。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或价值观,一定会通过形象表现出来,表现出来就会逐渐显著。显著了就会发扬光大,发扬光大就会感动他人,感动他人就会引起转变,引起转变就能化育万物。孔子用“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天下”说明了通过“己”的形象来感动化育他人的道理。由此可见,个体性的修己、慎独,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德性。修身是个体的事情,不能替代。

第三,共通性。“以身体道”的“身”,虽是单个的人,但这里所说的人并不是完全与世隔绝的人。不同的人能体悟到同样的道,说明人具有共通性。李景林指出:“‘独之真实的价值实现,首先要求独特性的个体性表现,但它内在保有‘通性,使它非脱离开它的具体社会生活情景的抽象的‘单子,相反,它要在具体的历史性中达到其独特性和超越性的双重实现。”[3]185“儒家的所谓‘独,乃是一种人的内在性、独特性和个体性的实现;但它不是一个孤立、抽象实体性的,或完全脱离普遍性规定的感性情欲化了的个体,而是一个处于‘创造性转化历程中的开放系统。”[3]197荀子指出:“千万人之情,一人之情也。”(《荀子·不苟》)人之心、人之情、人之理是相通的,因此可谓人同此心、人同此情、人同此理。如此推论,千千万万的人之心、人之情、人之理,就是一人之心、一人之情、一人之理。“治海内之众,若使一人”(《荀子·不苟》),即治理偌大的四海之内的民众,其实好像是在治理、使唤一人。在荀子看来,“圣人何以不欺?曰:圣人者,以己度者也。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以说度功,以道观尽,古今一也。类不悖,虽久同理,故乡乎邪曲而不迷,观乎杂物而不惑。”(《荀子·非相》)正因为人性的普遍性,人们之间才会有共同的情感,才能沟通、感通,才会取得共识,达成一致的行动。不仅如此,程颢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二程集》) “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二程集》)天、地、人都是相通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都是贯通的。《庄子·齐物论》也讲“道通为一”。道是最高的抽象,它必然是贯通的。

我们今天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一种“道”,它的三个层面、24个字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属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起中軸作用,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们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稳定器。正因为它是普遍的、贯通的,才能够为人们所认知、认同,为人们提供共同的行为标准。我们通常说“道不远人、人能弘道”,正体现了人与道的共通性。

二、 既要“道问学”更要“尊德性”

李景林在《教化的哲学》一书中指出:“儒家的心性之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尊德性与‘道问学。‘道问学指理论的反思与讲论,‘尊德性则注重文化理念在人格上的落实与成就。”[3]457受此启发,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这两个层面,它既有知识论(认知或理论方面的研究)的层面,也有德性论(道德践履或“践行”活动)的层面。这两个层面都需要“以身体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具有一个认识论的体系。三个层面主要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问题。每一个层面由四个概念构成,这四个概念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四个概念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构成一个小的子系统。三个层面结合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系统。所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就是在理论上了解这个结构、这个系统。从认知建构上看,存在着一个认知主体和对象之间的联系,了解它、把握它,是一门学问,也需要下一定的功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论上回答了我们要坚持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根本问题。2019年4月15—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提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4]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问题。我们应以“好学”的精神学习和研究它,只有在理论上学懂、弄通,才能增强实践的自觉性。要真正学进去,使其入脑、入心,也有一个“以身体道”的问题。这里的“身”就是学习的人,这里的“道”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我们自己的经验、个人的生活叙事来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小见大,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律性和科学性。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思想理论的坚定。认识真理,掌握真理,信仰真理,捍卫真理,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前提。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的基础之上。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追求的是真理。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遵循的是规律。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代表的是广大人民根本利益。”[5]习近平告诫党员领导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要“不断领悟,不断参透,做到学有所得、思有所悟,注重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真正做到对马克思主义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6]5。我们现在讲“守正创新”,守正是创新的前提,离开守正,创新就可能偏离方向。如何守正?就是要知道、明道。《二程集》指出:“知之而后可守,无所知,则何所守也?故学莫先乎致知。穷理格物,则知无不尽,知之既尽,则守无不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范畴,都包含一些知识性的学问,也都蕴含一定的道理,必须弄清楚、讲明白。譬如爱国,就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龚自珍《古史钩沉论》)爱国不仅仅是热爱国家的土地,更重要的是热爱祖国的文化,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梁启超先生说:“史学者,学问之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7]为什么出国后更爱国会成为今天国人的感受?就是因为爱国不仅涉及与自己国家历史的纵向比较认知,还涉及与其他国家的横向比较认知。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我们取得了世所罕见的历史性成就,与一百年前的中国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外,没有任何一种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能够在这样短的历史时期内创造出我国这样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除了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别的政治力量能够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要使学习有效,不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而且要躬行。儒家所讲的学,绝非空学。荀子说:“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荀子·劝学》)为己之学是完美自身,小人之学是将之作为财富的象征,“以为禽犊”,实际上是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二程集》)小人之学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 (《荀子·劝学》)“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是一种充满身心的学习,这是学问上的一种“以身体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一个理论体系,还是一种道德体系。习近平明确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8]我们把握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体系,还应该了解其德性的要求。古代把“德”“行”合用,寓意深远。它告诉人们,德是要通过行动来验证的。我们说一个人是善良的人,是人格高尚的人,是通过这个人的一系列行为证明的。就像雷锋、焦裕禄这样的先进典型,是他们的德行感动了我们。道德实践是将道德规范落实于生活的活动,没有这样的行动,谈道德就不过是“坐而论道”。

在尊德性和道问学的关系问题上,古代儒家是将“尊德性”放在首位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礼记·大学》)王阳明强调:“未有知而不行者也,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传习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问题上更是如此。

三、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需要“着事物”、在“事上磨”

儒学不离事而言道。同样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必须践行,即“以身体道”。这里的“体”,是体悟、体验、体贴、体证、践行,在实践中表现道、证明道。如果一个人不打算“以身體道”,这个道与他的联系就是外在的,甚至是可有可无、没有什么影响的。

1. “以身体道”要“着事物”

道不可空论。道应当体现在做事情上。生活是事情的集合体,离开事情的生活是空洞的,没有意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落实在生活中,也就是落在具体的事情中。譬如什么是友善?必须通过具体事情来理解。2020年春节前后,湖北武汉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紧急动员,打响了一场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全国346多支医疗队,42600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这些逆向而行的医护人员不计报酬、不畏生死、舍小家为大家,谱写了一曲社会主义友善的精神赞歌。正是这些冒着生命危险的医护人员在与时间赛跑,将很多危重病人从死亡线上救了下来,遏制了疫情继续蔓延的势头。还有成千上万的基层社区工作人员、铁路司乘人员、公交司机、快递员、出租车司机、志愿者等,都日夜奋战在抗疫一线。全国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16个市州,全国各地的物资源源不断地驰援湖北,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纷纷捐款捐物,形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局面。

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范畴,都需要人们的行动即“体道”彰显出来。我们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个外化的过程也就是“体道”的过程。

2. “以身体道”要在“事上磨”

在“事上磨”“能克己方能成己”是王阳明心学的重要修炼方法。王阳明《传习录》记载:

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这里记载的是陆澄与王阳明的对话,陆澄问:静守时我觉得自己的想法很好,但一遇到事情,就不同了。为什么会这样呢?王阳明回答说:这是由于只知道在静养中修养,却没有在克己上下功夫,这样遇到事情就会不稳。人必须在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踏实立足,才能做到静亦定、动亦定。

这段对话十分重要,对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启迪。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而生活是矛盾的集合体,往往会遇到“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的情况。2015年年初,习近平在与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明确指出:“廉洁自律是共产党人为官从政的底线。我经常讲,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官发财两条道,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要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把好权力观、金钱关、美色关,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6]11总书记的这段话告诉我们:选择从政就不要想发财,选择发财就不要当官。在生活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往往会面临两难的抉择,而这恰恰是“以身体道”不能回避的。

在“事上磨”,必须正确对待欲望。食色,性也。欲望是人的自然属性。人是感性

的存在物,有身体就一定有欲望,但人必须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指出的:“我们人类在各种年龄段有各自不同的欲望,这不是我们的过错。我们的过错在于我们不能使我们的欲望接受理智的规范和约束。这中间的区别不在于有没有欲望,而在于有没有管束欲望的能力和不为欲望所惑的功夫。”[9]朱熹在《朱子近思录》中指出:“伊川先生曰:大抵人有身,便有自私之理。宜其与道难一。”

在“事上磨”,必须正确看待情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如何对待亲情、友情、爱情,是对人的严峻考验。无数革命先烈面对敌人威逼利诱能够始终坚定革命立场,而最难割舍的就是亲情。1936年8月2日赵一曼在被押解的火车上给儿子陈掖贤写了一封信,这封信中充满了母亲对儿子的歉疚与期望,而一句“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则表达出赵一曼为国捐躯、虽死犹生的坚定信念。[10]在革命战争年代,很多被捕的共产党人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只要招供、投降、叛变,就可以与亲人团聚,但以赵一曼为代表的许多共产党人却选择了割舍亲情,这种抉择没有坚定的信念是很难做到的。毛泽东的亲戚朋友中有人给他写信,要求进京,安排工作、安排职位的,但毛泽东给自己定下三条原则,即“念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毛主席如此,其他老一辈革命家也如此。”[11] 谁都有情,但只有共产党人能够做到情为民所系,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在人民需要的时候,割舍亲情,甚至牺牲自己。

3. “以身体道”应“一以贯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做人的价值规范,而做人是终身的“职业”,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能请假,不能让别人代替。因此“以身体道”必须一以贯之、持之以恒,方能见真功。中国古代用“惟精惟一”来形容这种真功夫。

王阳明《传习录》记载:

问:“‘惟精‘惟一,是如何用工?”

先生曰:“‘惟一是‘惟精的主意,‘惟精是‘惟一的工夫;非‘惟精之外复有‘惟一也。精字从米,姑以米譬之。要得此米纯然洁白,便是‘惟一意;然非家舂簸筛拣‘惟精之工,则不能纯然洁白也。舂簸筛拣是‘惟精之功,然亦不过要此米到纯然洁白而已。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惟精而求‘惟一也。他如‘博文者即‘约礼之功,‘格物‘致知者即‘诚意之功,‘道问学即‘尊德性之功,‘明善即‘诚身之功,无二说也。”

上述论断告诉我们,只有心无旁骛、持之以恒地修养,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做任何事情,目标一旦确定,就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心浮气躁,缺少定力,就会半途而废,最终被淘汰出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说明:要做到一以贯之地坚持党的初心使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人在考验面前忘记了来路,而走入了歧途。毛泽东与黄炎培的“窑洞对”,毛泽东与周恩来的“赶考对”,都是要解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问题。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12]应对“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必须做到一以贯之,“赶考”永远在路上,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深刻阐述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问题上“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决定》明确指出: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

部的终身课题,形成长效机制,坚持不懈锻炼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13]。这充分说明,在关系党的安身立命的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必须一以贯之、持之守恒,不受任何干扰。《决定》还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文化领域的制度建设,这实际上是用制度来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常态化,对于新时代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4. “以身体道”的群体应不断扩大

李景林在《教化的哲学》中指出:“教化、教养体现为传统文化、哲学理念于现实人格生命中的落实。但这不是一般的落实。这个落实要有一群‘以身体道的阶层作为它的活的肉身性的体现……任何一种文化的理念,都必须有一群体作为这种‘以身体道的承担者,这样,文化才是活的、有生命的存在。”[3]30也就是说,任何事业的成功、理想的实现,都必须有为这个事业、为这个理想而奋斗的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是千百万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用奋斗和牺牲践行理想信念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4]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推进,必须靠亿万群众的积极参与和践行。《礼记·大学》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這启示我们: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重视重点人群的基础上,还应该尽量地扩大“以身体道”的群体。

王阳明说:“道必体而后见。”(《传习录》)这是说,只有在体验、受用、经历中理解、通达这个道,它才能成为人的安身立命之本。“以身体道”的意义在于激发每个人的参与意识、践行意识。“以身体道”人群的不断扩大,必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2).

[3]李景林.教化的哲学——儒学思想的一种新诠释[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4]习近平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时强调 统一思想一鼓作气顽强作战越战越勇 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N].人民日报,2019-04-18(1).

[5]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

[6]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7]梁启超.新史学(1902年)//饮冰室合集·文集(第14册)[C].北京:中华书局,2015:1.

[8]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

[9]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1.

[10]本书编写组.初心集——百名英烈遗作选[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8:189.

[11]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355.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1.

[13]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1).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编辑:朱效梅)

猜你喜欢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弘扬遵义会议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大力弘扬“东汽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