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好故事寓意型作文的关键是审题立意

2020-07-06王文武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0年6期
关键词:上坡下坡院长

王文武

目前高考,除任务驱动型作文外,新材料作文也算是一家独大,而新材料作文又分为事件评价新材料作文和故事寓意型新材料作文。现就故事寓意型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谈几点看法。

一、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就是要在整体上理解材料,而不是从局部理解。如果材料是一个故事,就要在看完这个故事后,从整体上进行认知,而不能故事还没有讲完,就以故事局部的只言片语来认定立意。当然,重视材料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是正确的,而且是必须的,但它必须要在整体框架下才能进行解读。如下面这则材料:

父亲带着儿子骑自行车去翻越一座高山。他们精疲力竭地骑着。儿子:“真累啊。”父亲:“既然决定了,就要坚持,越到高处景色越美。到了山顶就是下坡,那时候就不用蹬啦。想体验下坡的爽利,就得先费劲儿积累啊。”儿子:“等到了山顶,我就飞一样滑下去,痛快地享受一回。”父亲:“下坡是不用费力。可是不能太快,太快容易发生危险。”儿子:“要都是平路就好了……”父亲:“哪有那样的事啊?有上就有下,有下就有上。”从父子的对话中,你能明白些什么吗?

这个材料作文该如何审题?同学们给出了“学会坚持”“成功需要积累”“学会约束”“无限风光在高峰”“人生活在上下间”等立意,其实这些立意都有所偏颇,都是从局部进行的立意。谈“坚持”“积累”的同学只是关注了“上坡”,而如果材料立意只谈“上坡”,那后面的“下坡”材料就不必再给出了;同理,谈“约束”则只关注了材料中有关“下坡”的内容,忽略了材料中的“上坡”。而谈“无限风光在高峰”“人生活在上下间”则是只抓住了材料的只言片语,材料的重点是谈高处有多么美吗?如果以此立意,材料就该谈高处如何之美,低处如何不美。材料是为了说人就是上坡下坡吗?如果以此立意,前面谈上坡的坚持与下坡的约束还有何用?审视此材料,从整体入手,则可看出,材料写了“上坡”“下坡”的两种感受,再结合材料“上坡須坚持”“下坡应约束”就基本可以立意了。

验证审题立意是否符合整体性原则的方法是“切断故事法”,以某种立意,切断故事看材料,如果可以切掉材料的某些故事情节,则此立意就是从局部立意的;如果无法切掉材料的某些故事情节,则可证明该立意符合整体性原则。

二、引申性原则

故事型新材料作文内容无论是故事、寓言还是漫画(漫画也是讲故事,夸张的故事),都不能以给定材料做粗浅审题立意,而是由这个材料想到与人生有关的寓意,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引申,从而得出一个富含人生哲理的主旨。通常的做法是,这个材料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仍以上一则材料为例。在整体性原则的审题下,我们既抓住了“上坡坚持”,也锁定了“下坡约束”,但能以“上坡须坚持,下坡应约束”来立意吗?显然不能。因为一个材料作文绝不是仅仅为了让你谈上坡下坡,而是以此去谈人生中的某个哲理。因此我们进一步想,“上坡”“下坡”寓意人生的什么呢?我们会很容易想到“逆境”“顺境”,于是到此这个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才算尘埃落定:逆境时不气馁,顺境时不忘形。当然也可以写作:逆境须积累坚持,顺境宜约束克制。

验证审题立意是否符合引申性原则的方法是“对应追问法”,当确定了材料的整体性内容之后,把材料内容与人生寓意哲理进行对应追问,比如仍以上则材料为例,就可以对应追问:材料中的关键词“上坡”是对应人生中的什么呢?如此,则很容易找到人生的对应寓意。材料中关键词的寓意清楚了,那寓含的人生哲理自然就清楚了。

三、倾向性原则

倾向性原则,主要是指材料中故事叙述的情感褒贬倾向与故事叙述后的评论角度指向。有些材料,客观地叙述一件事,说明事物或现象,不带命题人任何主观感情色彩和思想倾向;有些材料则正好相反,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时,悄然流露出情感倾向和写作角度。命题人想肯定什么,反对什么,赞美什么,批判什么,打算让我们从哪个角度切入分析?如果忽视这种材料的倾向与限制,则容易出现偏题情况;如果有意识地把握这种倾向,则会事半功倍,因为把握了命题人的倾向也就是把握了审题的正确方向。再如下面这则材料: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这则材料一般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立意。一是从院长的角度,一是从孤儿院男孩的角度。从院长的角度,可以谈“循循善诱,教导有方”;从男孩的角度可以谈“珍惜石头提升价值”。但真的是这样吗?材料中有没有倾向性限制性句子呢?我们把目光锁定在材料的最后一句,可以说这一句是此则材料的关键之处。这一句表明了命题人的倾向,其意图是“就石头作喻谈孤儿院男孩”。如果命题人想从院长的角度立意,则可以在这则故事之后续上如此一句:“院长的话深深打动了男孩,男孩从此振作起来,终于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你觉得院长的做法怎么样?院长的做法给了你怎样的启发与思考?”原材料的最后一句,显然希望我们从“孤儿院男孩”角度立意,这既是暗示,也是限制。从男孩角度立意,从整体性引申性原则来看,材料开头由男孩发问始,材料结尾由院长答话终,目的就是以“卖石头”为喻教育男孩,告诉男孩哪怕自己普通如一块石头,而假如自己珍惜的话,也可以由于珍惜而价值连城。然后立意由这个男孩再引申为所有人:“珍惜自己,价值无限。”这则材料的倾向性主要体现在写作角度上,而没有体现在情感褒贬上。

验证审题立意是否符合倾向性原则的方法是“添枝去叶法”,“添枝”就是以自己的立意对原材料添置新的关键句;“去叶”就是以自己的立意对原材料删去原有的关键句。这样的“添”与“去”有利于做出最准确的审题,有利于明了命题人的真实意图。

[作者通联:河北衡水市冀州区一中]

猜你喜欢

上坡下坡院长
画与理
一步一步上坡
拜登执政首年,美国继续“下坡”
我妈这个人,总想找我说说话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ourtesy Expressions
上坡下河
画与话
台词
院长的葡萄2
院长的葡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