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写作素材积累的三个误区

2020-07-06陈金菊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0年6期
关键词:误区精神文章

陈金菊

中学生要在高考考场这样特定的时间和情景下写出“材料丰富,内容充实”且“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的文章,功夫在场外,平时就得在素材积累方面下力气。然而,在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关于素材积累这一问题普遍存在三个误区。

一是积累内容的误区。即忽略行文构思、意理精神的积累,偏重积累描写生动、富于修辞的名句、格言、名人事迹等素材。

重视名句、格言、名人事迹积累,无可厚非。这些素材的得当引入,才能使作文“材料丰富,内容充实”,基础等级才有保障;同时还能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使文章文采斐然,有望迈入发展等级之“文采”的门槛。然而,在写作中若不注重行文构思,缺乏意理精神,文章往往就流于大量材料与华丽言语的堆砌,恰若木偶之没有灵魂;木偶即便穿上再华美的服饰,终因灵魂的缺席显得呆板,缺乏灵性。

二是积累方向的误区。即忽视经典课文中所蕴藏的宝藏,一味向外求“新”。

无论是事例素材、言语素材还是行文结构、意理精神,课本给我们提供了数不胜数的经典范本。然而,许多语文教师常常不教、不少学生常常不学课文或随意放过经典文本,却把有限的学习时间与精力不断地投射到课外书籍,这真是舍本逐末。课外书籍固然得阅读,但必须是在充分掌握和利用课本资源之后的必要补充。

三是积累主体与主导的误区。即部分教师认为写作素材积累是学生个体的事情,无法替代,把自身完完全全当作一个局外人。

笔者认为,积累既是学生的事,更是老师的责任;积累的过程中,学生固然是主体,但教师的主导作用绝不可缺失。一位出色的语文教师,面对学生语言的贫乏,情感的苍白,写作思路的堵塞甚至断流,不应束手无策;而应积极带领学生疏通或寻找写作的源头,引导学生通过积累这一途径有效改变写作不尽人意的面貌。

那么,写作教学与学习中如何走出素材积累的误区呢?关键在教师。

首先,教师得有心。

中学生因为人生阅历浅,情感经历少,难以表现独特的见解、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情感。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做教学的有心人,耐心地带领学生日积月累。

其一,向经典课文要“经典素材”,积累事例、言语乃至行文结构、意理精神方面的素材。

学有余力,拓展阅读扩大积累当然很好;如果时间有限,不妨回归教材。因为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库。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人物形象、思想传统,篇章结构)不仅可为学生的写作提供素材,更能为学生认识社会历史、现实提供一种视角,搭建篇章结构提供一种范式。如《论语七则》《孟子二章》《项羽之死》《屈原列传》《左忠毅公逸事》等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精神;《六国论》《师说》《劝学》《简笔与繁笔》等篇章结构与论证方法。在驳论文写作中,《简笔与繁笔》就是极好的行文构思的范例素材。该文针对“从来的文章家都提倡简练”这一流行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全文用例证、正反论证、层进论证等手法论述了这一见解,尤其借用“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运用繁笔远胜于用简笔的事例,极富说服力,可以说是对流行的看法进行“拨乱反正”,其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当然,积累了素材并不代表就能写好作文,冲刺高分,还应该在日常写作中通过反复训练内化素材。

其二,善于启发学生在关注时代、时事、社会与自然的同时生发自己的思考。

在日常中要善于发现有意味的事件,提醒学生要多思勤记细琢磨;不断引导学生借助他人的思想与际遇,激荡自己的情感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如此方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内在思维,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从而写出富有生命力的文章。例如,《作文》刊物于2020年2月发出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之逆行者”的征文:逆行,一般指车辆或行人朝着与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行进。当地震、火灾、病疫等各种灾难发生时,普通大众纷纷离开现场,但总有那么一些人,逆向而行,哪里有危险就奔往哪里,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他们留给世界的,是毅然“逆行”的身影……你可曾遇见这样的“逆行者”?面对这样的“逆行”,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不得少于800字的文章。处于信息化时代,事例素材来源很便捷,百度一下就够了,但正由于便捷又导致学生写作文时堆积事例与口号,少有自己的思考与感悟。此时,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必须给学生指出写作路径。一方面通过网课指导学生收集、观看一线医务人员、警察、社区工作者、火神山雷神山的务工者以及感染者、非感染者的资料与视频甚至留言评论,引领学生通过观察众生的种种言行,体会他们的心态;另一方面比较疫情中今年春节自己的家、所在城镇、国度与往年的不同之处,进而探讨中国与世界、人类与自然、使命与担当、小我与大我、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话题;从而开启学生的思维,激荡学生的心灵,使之有感而发,写出感人情、动人心、引人思的文章。

其三,因地制宜,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与地方资源优势,独出机杼。

冲刺高分,学生心中要有一个意念,那就是把自己最擅长的东西(思想、情感或表达)展示出来。一篇考场作文如果没有任何亮点,就难以吸引评价老师的注意,想进入高分类别就显得困难。所以,有心的教师可因地制宜,在这方面下功夫,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与地方资源优势。

笔者为武夷山人,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比如到敬老院献爱心,听老人讲述他们的人生故事,增加学生的人生认识;或充分挖掘茶文化——大红袍蕴含的厚重精深的地域文化、柳永故里与朱熹理学发源地的文化源脉;领略旅游城市的发展变迁与繁荣衰微等。这些来自生活的乡情文化与地域文化,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又引发了学生关于历史文化、社会现实的思考;是一笔独特的宝藏,若运用于写作中,笔端汩汩涌动的必是一股清流。

其次,教师得有法。

日常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是拿出一篇篇优秀作文作为范例,点评它们富有怀疑精神或批判精神、运用对比论证或辨析比较等“议论文深刻之道”,然后要求同学们在写作中往这些方向靠拢。至于学生怎样才能具备“怀疑精神或批判精神”,写作时又当如何运用“对比论证或辨析比较”等方法,就没有下文了。一方面是源于教师的错误认识,觉得那是学生自己的事;另一方面估计教师自身也没有去深入研究。笔者以为,写作教学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而让学生获得具体可操作的写作方法,教师自身先得有法。例如:如何为分析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提供思考路径,引导学生养成一种思维习惯?这是有法可依可学的。下面,笔者以上文提到的《作文》2020年2月征文启事中“逆行者”为例。为了让学生的文章富有启迪性,笔者指导学生尝试运用“辨析比较”方法写作。

方法一:对关键词的本意与特定含义进行比较。第一步,抓关键词——“逆行者”;第二步,对关键词“逆行者”的本意和文中的特定含义进行解说;第三步,比较本意和特定含义的异同点:同样为逆行,一种是源于个人或少数人的便捷与私利,另一种是服从于时代需要与民众利益;一种是为“小我”舍“大我”,一种是为“大我”舍“小我”。

方法二:运用同义词辨析比较。第一步,抓关键词——A(“逆行”);第二步,展开头脑风暴,找关键词的“逆行”的同义词,并进行筛选,如:B(倒行)、C(逆反)……;第三步,比较筛选出来的同义词B、C与关键词A的不同之处,并采用“A,不是……的B,也不是……的C,而是……”语言标志教学训练。如:逆行,不是违背疫情规律与人民利益的倒行,也不是义气用事一意孤行的逆反;而是向死而生,舍小我顾大我的责任与担当。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在中学生作文教学和写作中,教师必须不辞辛劳地做好学生写作的引路人,带领学生走出写作积累的误区,陪伴学生一点一滴地积累,这样,学生才能在积累之路走得更实在、更有效、更长远。倘能如此,学生写出文质兼具的考场作文指日可待。

[作者通联:福建武夷山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误区精神文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拿出精神
圆锥曲线学习中的六种误区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解析几何常见误区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