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教融合理念的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室设计框架及建设路径研究*

2020-07-06钟斌许琼燕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双师产教大师

钟斌,许琼燕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教师发展中心,广东 广州 510300)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的教育改革框架。工作室作为一种以专业协同研修为形式承载着教学资源开发、人才培养、学术研讨、教师培育等功能的合作组织,近年来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中得到较好发展,基于促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强化生产性实践教学、提升社会服务成效以及传承优秀文化等不同需求、建立了以学校名师为主的教师工作室、国家认可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等[1]。然而工作室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校企合作不深入、企业参与不积极,运行支持条件不足,人员结构不合理”[2]等问题,制约了育训结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开展,影响了工作室建设的实际效果。

自2017年12月,《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文件出台以来,为更好地服务产教融合,升级校企合作,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基于现有工作室建设存在的问题,探索了依托教师工作室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发展路径,设计了“一体化、三结合、六职能”的工作室建设框架,初步构建了职业特色鲜明、校企深度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工作室,较好地解决了工作室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1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的工作室建设理念

基于产教融合发展理念的教师工作室是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名师或产业内典型规模企业技术技能大师、工匠作为负责人培育“双师”队伍、指导学生、开发项目、技术研发、技艺传承、成果转化等,旨在将“产教融合”“寓教于研”和“教师发展”互通互融,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创业链与教师发展的无缝衔接而组建的工作室。

理念是人们对所从事工作的一种基本信念,教师工作室建设是基于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的影响和制约。产教融合,顾名思义是需实现产业链与教育链的融合,要将产业发展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技术服务密切结合,最终形成高职院校与企业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因此产教融合更需要协同育人各方思想、认识和理念的统一,构成利益共同体。教师是落实产教融合理念的直接主体,教师队伍的结构与综合素质直接制约了产教融合理念的实施效果。创建基于产教融合理念的教师工作室,旨在将高职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才的优势互补,高职教师理论强、企业员工实践经验丰富,他们能够准确把握“产”“教”一线的真实需求,能够将“育人”“研发”“生产”融合,达到最佳的平衡点,促进产教融合研究的深入与实践的开展[3]。

依托工作室组建校企混编教师团队,为校内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合作交流提供更加便捷的途径。通过规定校企混编教师团队的教学任务,并以工作室为依托来推动落实“工学结合”“育训结合”的开展。例如,要求教师团队的任务之一是要将学习与工作协调,学做人与学做事统一,专业能力的学习和通用能力的学习融为一体,在系和专业的层面,自觉、自然、有效地融入有关的产业活动,同时把产业理念、产业技术、产业文化、产业力量引入教学活动,参与育人过程,从而促进高职教育的运行和发展模式发生质的变革[4],按照“职业教育规律”“企业生产规律”协同育人。

与传统的工作室相比,基于产教融合理念下的教师工作室是培育“双师型”教师团队的重要平台,是将企业与工作室结合进而形成一个有共同利益追求的团队,是一种全新的“利益共同体”,具有与企业互动更紧密、校企合作更深入、人才培养紧密对接企业、教师培育实践性更强等特点。

2 “一体化、三结合、六职能”的工作室设计框架

一体化:是以企业大师(“双师型”名师)为引领,组建教师发展的共同体、校企混编教师团队、教研相长的师生团队,实现由个体到团体的共同发展,个体与组织的协同并进。教师“一体化”的发展源于专业学习组织理论,该理论认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是基于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分享资源、技术、经验和价值观等内容,形成学习共同体,开展相互学习、交流、合作等学习活动[5]。教师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专业的建设及学科发展息息相关,依托工作室的平台,组建校企混编教学团队,组建跨学院、专业的教师技术服务团队,团队围绕共同利益,开展项目、技术攻关、技术研发、经验分享等,在工作室建设过程中将“育人”“研发”“生产”融合,进而实现团队目标。依此思路,每个工作室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合作企业,成员由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大师、工匠及数名学生组成。

三结合:旨在将“产教融合”“寓教于研”和“教师发展”互通互融,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创业链与教师发展的无缝衔接。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学教育质量的根本,“三结合”的思路是通过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来解决校企合作“一头热两张皮”的问题,形成企业乐意被引进、教师乐意挤进、大师乐意被请入的局面,让企业导师传技术,教学名师授知识,进而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对接行业企业升级发展方向,采取校企导师带徒弟的二对一指导,培养学生参与企业项目产品开发,有效地开展技能大赛,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在共同培养学生、技术研发、技艺推广的过程中专业实践得到强化、专业技能得到提升,进而促进“双师型”素养的提升。

六职能:充分发挥工作室在工匠精神弘扬、创新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养、技艺技术传承、技能推广和技术研发中的核心载体作用。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和技能大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广大教师、学生中弘扬专注执着、精益求精、敬业奉献的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围绕广东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教师创新创业实践,同时为师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平台;以工作室为平台,制定技艺传承课程标准、教学计划,以项目为依托,探索“寓教于研”的技艺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优秀教师和技能大师为带头人,组建相关专业师生共同参与的团队,加强教师职业教育技能训练,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行业高技能人才参与同业技术交流以及与科技人才交流、绝技绝活和技能成果展示,绝技绝艺传承和创新提供平台;发挥技能人才团队优势,进行技术改造、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以及新技术的研发,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难题,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工作室设计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一体化、三结合、六职能”工作室设计框架图

3 教师工作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按照产教融合发展的理念,基于“一体化”“三结合”“六职能”的工作室建设框架,为了充分发挥大师(“双师型”名师)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搭建服务“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的实践平台,探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路径,推进建立一支数量合适、结构科学、素质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校企共建共育共有多元化特色教师队伍,自2017年以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陆续创建各类教师工作室共47个,其中校友劳模大师工作室8个,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技术能手、珠江学者等名师工作室14个,团队教师工作室25个。

3.1 严把关口,择优立项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技能大师(“双师型”名师)工作室虽然是一个团队,但大师(“双师型”名师)是这个团队的灵魂人物,在各项职能的发挥中都处于绝对的核心地位。因此,选聘好技能大师(“双师型”名师)是工作室建设的第一要素。技能大师应该是长期耕耘在本行业(领域)并且技术传承、革新成果显著,具有行业公认的绝技绝活或是获得国家级技能竞赛奖项者、获得国家级人才项目称号者。为了遴选出名副其实的“大师”,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一方面通过明确和提高技能大师工作室立项条件,严格规定大师工作室立项需满足的要求,按照工作室建设的经费支持力度相应地提高工作室建设的任务,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推进工作室建设;另一方面以开放共享、共建共用为导向,整合校内资源,加大经费支持力度,“筑巢引凤”,充分利用本校人才资源及优秀校友资源吸引相关行业技能大师、企业工匠、教学名师等,丰富大师遴选路径,扩大遴选的范围,秉持宁缺毋滥的原则,择优立项。同时,根据市场发展需求,做好专业教育动态调整,发挥优势学科资源,遴选创建符合时代经济发展需求的大师工作室。

此外,工作室是一个团队组织,斯蒂芬·P·罗宾认为团队是为了实现某一共同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团队是学习的最佳单位。团队学习的过程是发展团队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6]。因此,严格筛选工作室成员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工作室成员采取双向选择的模式开展,充分考虑教师个人的意愿和满足工作室建设标准之间的平衡,考虑企业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之间的平衡,考虑学科知识与技术支持之间的平衡。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标准,教师自愿参与,大师(“双师型”名师)自主选择,惟其如此,才能更大程度上激发团队建设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大师的“头雁”作用,将更多工匠精神带进课堂,开展技艺传承、技能推广,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更好地服务校企合作,从而在实践中提升双师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2 分类立项,分层建设

根据大师(“双师型”名师)的技艺特点、学科分类以及参与校企合作的程度等因素,工作室建设采取分类立项的形式。一方面按照工作室的性质可分为两类,分别是以领衔教师命名的工作室和以团队命名的工作室,其中以领衔教师命名的工作室又包括院士、技能大师(含校友大师)、劳模(含校友劳模)等校外大师领衔工作室和以校内名师、学者、专家领衔的工作室;另一方面按在工作室建设过程中是否给予经费资助,分为立项资助和立项不资助两类。工作室分类立项建设旨在充分发挥各类大师的优势,为教师组建发展共同体提供个性化的选择,按职业教育规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实现工作室之间相互合作、相互竞争、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局面。

针对当前多数大师工作室存在运行虚无化,没有采用项目化运行或没有将生产工作中的技术攻关、问题处理同培养人才结合等问题,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大师工作室管理运行机制,采取“一核心”“双主体”“三级化”“任务驱动”的工作室管理运行机制,大师工作室在管理运行中以大师(名师)及团队为核心,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采用学校、二级学院、工作室三级化的管理模式,按照立项任务来推进工作室的建设。三级管理模式,首先需要明确各级权责。学校层面负责工作室建设整体规划、技能大师引进、工作室立项遴选、考核评估、退出机制建立等;二级学院负责推荐人选、提供相关场地、督查工作室建设情况等;工作室则负责工匠精神弘扬、技艺技术传承、创新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养、技能推广和技术研发等,同时还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校本课程开设、科研创新等工作。

3.3 完善制度,规范管理

工作室三分在建设,七分在管理,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策略和方法,才能发挥应有作用[7]。制度是工作室管理的依据和保障,只有建立了完善的工作室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发挥工作室在弘扬工匠精神、技能攻关、技艺传承以及教师培养等方面的作用。为保证技能工作室各项建设工作正常有序开展,规范工作室建设、日常管理、经费使用、考核评估、退出机制等建设事项,确保工作室建设成效,提高工作室建设质量,制定了《工作室实施方案》《日常安全规范管理办法》和《工作室管理办法》等文件。从立项申报、过程管理、考核办法、经费使用、退出机制等方面引导规范教师工作室的建设。例如,一是明确了“三段”考核制度,采用立项巡查、期中检查与期满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考核结果进行量化和等级化,并依据等级给予相应的奖惩措施;二是制定了退出机制,明确建设期满退出、自动申请退出和勒令退出的条件及对应的奖惩措施;三是规定了人员管理制度,工作室负责人对工作室成员有统一的安排和协调建设任务的职责,人事部门对工作室校外人员的待遇、福利及责任进行统一管理。对兼职教师的管理采取校企双向监控,实行聘期制与考核制相结合、适时调整不符合要求人员与稳定精干外聘教师相结合的动态管理机制[8]。并且明确工作室负责人需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日常管理规章制度,确定工作室年度建设目标,监督落实工作安排等职责,工作室成员需参与工作室负责人安排的创新创业教育、技艺传承任务、教师培养活动、技术推广实践和技术攻关工作,确保工作室以良好姿态运行,完成工作室建设的预期目标。

3.4 校企合作,文化互融

基于产教融合理念的教师工作室建设是深度实践“产教融合”的产物,根本的目的是促进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进而服务职教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因此,教师工作室不仅是浅层次地校企双方实现人员互通、互聘,而且是打破学校与企业隔阂藩篱的有效策略,从根本上要实现学校育人文化与企业生产文化之间的互融。通过以工作室为平台,引进企业生产产品标准、企业生产实践流程、生产经营管理机制、技术技能竞争文化、实现学校育人与企业生产发展需求的无缝对接。以企业管理方法和学院管理制度为蓝本,构建产教融合理念下的教师工作室的管理体系,推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9]。以教师工作室为平台,通过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开展宣传、培训等活动,促进教师与企业直接对话,让教师对企业文化有一种更为直观的体验,利用企业的资源,营造企业的真实环境,让教师更好地传授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引导学生接触企业、了解企业,获得技能、获得成长,真正培养出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3.5 面向市场,提高效益

根据市场发展需求,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时代背景,做好专业教育动态调整,发挥优势学科资源,并根据这些优势建立相对应的教师工作室。通过校企双方共享资源,共同构建项目申报、成果转化等社会服务机制,紧扣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服务、职业资格培训、职业资格鉴定等,提高工作室及学校的影响,赢得社会效益。

4 结语

教师工作室经过几年的建设,成效凸显,社会认可度高,在新华网、南方日报、新快报等主流媒体陆续跟踪报道了工作室的建设情况。如广钟大师工作室是针对古钟修复传承而设立的专门的教学科研和创新创业平台,集测绘、设计、复制、研发、创造等功能于一体,不仅针对广钟修复研究工作培养专门人才,还实现了资源的跨界整合,为弘扬广钟文化汇聚了各方力量。因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被网友亲切称为 “故宫男神 ”的北京故宫博物院钟表专家王津及其团队参加了揭牌,并与工作室在广钟传统制作技艺抢救挖掘、保护传承及申遗工作方面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新华网以题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钟大师工作室’在佛山揭牌”报道了广钟大师创新创业导师工作室的挂牌建设。又如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报道了“彭舜章创新创业导师工作室”揭牌仪式举行,并指出工作室建设是实现校企合作无缝对接的又一重要举措。

猜你喜欢

双师产教大师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大师剪我也剪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