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项目制教学模式实践*
2020-07-06应艳
应艳
(宁波财经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浙江 宁波 315175)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的实现方式[1]。应用型本科院校沿袭了传统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CBE)模式的研究和实践较为薄弱[2-4]。通过文献研究还发现,基于能力本位培育视觉传达设计学生职业能力的教育研究较为不充分,大多数研究的时间不超过12个月,且都没有进行五年以上的研究结论的评价与验证[5-6]。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设置较晚,现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培养模式,缺少对学生的综合“大设计”观的培养,同时又流于表面的设计教学,无法真正深入一线设计,与企业的用人需求衔接不佳,最终导致就业情况和市场预期相互背离[7],造成人才知识结构性矛盾。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需求标准发生改变,视觉传达设计的表达形式也由传统手绘或平面设计,导向数字艺术设计、数字广告与网络技术等多媒体载体的计算机科技表现手段。过去业界认为的视觉传达设计特质,已不符合时代的需要,如何提升视觉传达设计学生的学习成效,并培育其具有与时代变迁接轨的专业能力,使学生能应对未来更艰巨的挑战极为重要。
1 实践思路与路径
1.1 实践思路
按“文献分析总结-职业能力确定-设计教学内容-项目教学实践-教学效果诊断”五步走的思路,采用文献分析法总结提炼能力本位教育理论依据、模型推论、考核验证方式及项目教学法实施的教学特点、流程方式和管理组织等信息知识。通过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8]确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应备职业能力,按应备能力设计教学内容,使用项目教学法组织教学;进而开展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项目制教学模式的实践,最后验证考核是否达到应备能力要求,进行教学效果诊断,完成项目制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1.2 实践路径
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以浙江地域文化产业属性为背景,从视觉传达设计人才职业岗位所必需具备的能力为起点,选择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及与台湾昆山科技大学合作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应用型本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与实践效用。
1.2.1 提炼“职业能力+项目实战”的课程教学方式
突破现行应用型本科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教学课程体系,基于能力本位教育思想与理论模型,以业界专家(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设计行业专家以及用人单位等)为调查对象,采用德尔菲法确定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应备职业能力,按应备能力设计教学内容,开展由模拟项目向真实项目过渡、单纯技能型的分项训练向项目综合技能的提升训练渐进、理论知识围绕技能训练展开教学等课程教学方式,教学过程由“传输式”向“影响式”转变。
1.2.2 项目制课程教学内容
(1)项目制课程设计
以设计公司的项目组架构建设课程“项目制工作组”,项目制课程的协同任务由教师工作组、学生创意团队以及项目流程协同员与项目工作组分责担任。项目制课程流程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项目制课程流程图
(2)项目制课程教学组织特点
教学组织采取优化课内、强化课外、以赛促学的方法。以企业实际项目为驱动,设立“企业采用奖”,主讲教师由主营设计业务的企业一线设计师担任,将市场需求与设计创意对接;成立学生社团组织,形成以高年级带低年级的传、帮、带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大设计竞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项目制课程教学组织设计如图2所示。
图2 项目制课程教学组织方法
(3)形成项目制的教学管理模式与作业流程
项目制课程依照项目需求安排教学课时,并实施弹性的教学课时搭配管理机制。课程管理模式设计如图3所示。
图3 项目制教学管理模式
依据能力训练的渐进准则,从模拟项目过渡为企业项目,遵循单技能型分项训练向综合技能提升训练流程推进。项目制课程教学作业流程设计如图4所示。
图4 课程教学作业流程
2 教学实践与诊断
2.1 职业能力构建
以业界专家(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行业专家以及用人单位等)为调查对象,采用德尔菲法从知识、素质与能力三个构面,确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1)知识结构。“四知识”即了解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移动应用交互设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展览展示设计等相关知识,手绘设计表达、设计创意、动态设计等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基础理论知识,平面设计、新媒体设计、品牌形象设计与制作等专业技能知识。
(2)素质结构。“五素质”即吃苦耐劳、求实诚信、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品质,自信心、进取心和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意识和开拓创新创业精神,人文艺术素养、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事本专业相关岗位的适应性。
(3)能力结构。“六能力”即具有网络工具运用能力,手绘设计表达和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能力,平面设计、新媒体设计、品牌形象设计与制作能力,独立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意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
2.2 教学设计原则
(1)构建人才职业能力教育的课程内容与体系。在类别和内容等方面保证学生获得扎实系统的“四知识”的同时,紧紧围绕文化创意对视觉传达设计创新型人才的具体要求,优化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与创新能力。
(2)对教学内容再选择、再组织和再加工。依据产教融合企业的真实项目,选择在新的课程培养目标指导下,能够根据产业行业发展状况,及时进行调整和更新的新的教学载体,从而保证教学的时效性与先进性,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培养新技能和提高“五素质”。
(3)依据应备能力目的和意义设计和编排“项目任务”。在施教过程中使用项目组开发设计的项目教学法组织教学,教师依据“六能力”的目的和意义,设计和编排项目制课程教学与实践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提高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2.3 教学实施策略
项目制工作组基于项目的任务,依据项目可达性原则,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能力特质以及属性差异,依据项目需求合理安排教学流程与实施项目进度。其教学实施策略具体表现为:
(1)考虑学生个体的能力特质以及属性差异。学生个体的能力特质以及个体属性所表现的个性与态度等均呈现出较大差异性。项目制教学模式有教学任务、真实项目与应备职业能力的概念。而应备能力是通过学生个体所执行的真实项目训练而转化的完成典型性项目的职业能力,它基于对学生个体的能力特质以及属性差异分析基础上进行的任务分配。因此,以企业的项目组架构建设课程,应该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及其真实项目任务的情景来设计教学任务,分配项目任务,以有效避免项目教学与项目任务实施的过程中个体差异带来的能力阻碍。
(2)合理安排教学要素。无论是人才培养方案还是课程教学,主讲教师或项目导师在进行项目制课程内容设计时均应按应备能力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进度等要素,开展由模拟项目向真实项目过渡,单纯技能型的分项训练向项目综合技能的提升训练渐进,理论知识围绕技能训练展开教学等课程教学方式,考虑项目任务的典型性,以适配“五素质”“六能力”的结构内容,做到理论知识围绕素质与能力结构的培养提升展开教学等课程教学方式。
2.4 教学效果诊断
依据面对面访谈调查法的操作方式,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所有任课教师与业界导师进行两轮深入访谈,并把控制1组(空白对照组,没有实施教学模式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届毕业生)、控制2组(空白对照组,没有实施教学模式的视觉传达设计2016级学生)分层,与实验1组(实施教学模式后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生)、实验2组(实施教学模式后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016级学生)进行横向对比,以此分析研究主体对象教学效果:
(1)控制1组比对实验1组,控制1组的学习主动性比较高,有着较深的知识结构认知,学生个体较注重理论,表现出较强的知识结构层级。然而,其素质结构与能力结构较实验1组薄弱,凸显在团队合作意识和开拓创新创业精神、岗位的适应性等两方面的素质结构差异,以及独立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等两方面的能力结构差异。具体表现在参加国内、国际专业设计竞赛项目,如靳埭强设计奖、白金创意大赛、金犊奖、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竞赛的获奖质量与数量,以及初次就业数量、薪金与对口率,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实验1组显著优于控制1组。
(2)控制2组与实验2组相比,两类研究对象与以上控制1组、实验1组的研究对象最大的区别在于知识结构差异不显著,其知识理论成绩的中位数与平均值差异处于正常区间;但这类研究对象学生在素质结构表现出稍强差异,特别在开拓创新创业精神方面,如将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融入项目与创意设计上,实验2组较控制2组更优秀,其文化创新创意也较之擅长。在能力结构上,网络工具运用能力,手绘设计表达和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能力,以及平面设计、新媒体设计、品牌形象设计与制作能力趋同,但在独立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意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上,实验2组给所有任课教师与业界导师,特别是业界导师印象更为深刻,导师更愿意在项目的创意构思阶段就邀请他们参与头脑风暴,也更愿意培养他们的项目经理职业能力。
3 结论
通过项目制教学模式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产教融合的相关主体,建立了多形式的教学合作与创作实践,让学生的“四知识”“五素质”与“六能力”在直接的项目实战中得以检验和提升;(2)探索和推进了能力本位教育模式在视觉传达设计职业能力教学与训练中的实践,对比实验显示实施模式后能力本位教育效果显著;(3)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供需对接,可以通过项目制教学模式驱动产教融合主体的协同,以建立群聚效应。
保证和提高人才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课程设置与教育模式的科学性、合理性与有效性。其发展建议为:其一,注重本专业在类别和内容等方面能围绕产业发展,继续优化知识结构、素质结构与能力结构;其二,重视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与加工能力,依托项目制教学管理模式,及时修正适应行业发展的课程培养目标,以保证职业能力的适配性与先进性;其三,坚持体现以能力为本、学生为主、教师为导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彰显能力本位的终身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