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推拿辅助治疗对中风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2020-07-06桑秀丽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上肢偏瘫中风

桑秀丽

(淄博市临淄区中医医院牛山园社区卫生服务站,山东淄博 255400)

中风又称为“卒中”,临床表现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其中高达80.00%的中风存活患者会遗留程度不等的偏瘫后遗症, 并影响运动功能[1]。 中风偏瘫患者早期进行康复功能训练,可促进机体残存功能逐渐恢复[2]。 中医在治疗中风偏瘫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研究证实[3],针灸可有效改善中枢神经功能,促进脑损伤后神经功能重塑;推拿可明显缓解中风偏瘫症状,促进运动及感觉功能恢复。 该研究以2017 年4 月—2019 年10 月收治的94 例中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针灸、推拿辅助治疗对中风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收治的94 例中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1) 均结合临床症状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缺血性中风病;(2)均为首次发病;(3)年龄≤80 岁;(4)均经保守治疗后,神经症状不再进展;(5)均遗留一侧肢体功能障碍。 排除标准:(1)重要脏器功能障碍;(2)恶性肿瘤;(3)脑外伤;(4)既往精神疾病史或认知障碍。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 例。 观察组男27例,女20 例,年龄:43~78 岁,平均年龄(63.76±12.38)岁;病程:7~24 d,平均病程(14.67±3.28)d。 对照组男26 例, 女21 例, 年龄:45~79 岁, 平均年龄(64.29±12.56)岁;病程:6~21 d,平均病程(13.84±4.25)d。 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基础对症治疗。 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接受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摆放、关节被动活动、翻身、桥式运动、牵伸肌肉、坐位平衡、站立平衡、上肢控制能力、平衡杠内步行、日常生活能力及室内行走等训练。 每日1 次,每次30 min,可分次进行。 每周训练6 d,休息1 d,连续治疗4 周。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灸、 推拿治疗,方法如下。

(1)针灸。 选穴:①头针:患肢对侧运动区及感觉区穴位。 ②体针:主穴宜选患肢肩髃、外关、曲池、尺泽、伏兔、双膝眼、双足三里。 配穴可选肩三针、天井、后溪、手三里、环跳、风市等,若伴语言不利,可加廉泉、通里。 主穴全选、配穴每次选4~5 穴。 针灸方法:①头针:进针后,快速捻转200 次/min,留针30 min,15 min行针1 次。 ②体针:肩髃、曲池、外关、合谷、手三里、伏兔、阳陵泉、环跳等穴位直刺,天井斜刺,施以平补平泻,以得气为度,留针30、15 min 行针1 次。 每周针灸6 d,休息1 d,连续治疗4 周。

(2)推拿。 ①头面部:患者仰卧,头面部取穴:太阳、阳白、百会、睛明、风府、地仓、迎香、风池等,采用揉、拿、按等手法按摩。 头面部推拿5 min。 ②上肢:患者仰卧,上肢取穴:肩贞、肩髃、尺泽、手三里、曲池,主要推拿偏瘫侧,采取按、滚、揉等手法。推拿时间10 min。③下肢:患者仰卧位,也可坐位,下肢取穴下肢取穴委中、环跳、三阴交、风市、足三里、解溪、膝眼,推拿手法同上肢,推拿时间15 min。 1 次/d,每周推拿6 d,休息1 d,连续治疗4 周。

1.3 观察指标

1.3.1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治疗前、治疗4 周后,分别采用NIHSS 调查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NIHSS 评分范围0~45 分,0~15 分、16~30 分、31~45 分分别表示轻度、中度、重度功能缺损。评分越低表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轻。

1.3.2 运动功能 治疗前、治疗4 周后,分别采用简易四肢Fugl-Meyer 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估两组患者四肢运动功能,上肢33 个条目,总分66 分;下肢17个条目,总分34 分。 评分越高表示运动功能越好。

1.3.3 临床疗效 治疗4 周后, 统计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判断标准:(1)基本痊愈:NIHSS 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幅度≥91.0%;(2) 显效:NIHSS 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幅度为46.0%~90.0%;(3) 有效:NIHSS 评分降低幅度为18.0%~45.0%;(4) 无效:NIHSS 评分降低幅度<18.00%或增加不足18.00%;(5)恶化:NIHSS 评分增加≥18.00%;(6)死亡。(基本痊愈+显效+有效)例数为总有效例数。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治疗后, 观察组NIHSS 评分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比较[(±s),分]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t 值 P 值观察组(n=47)对照组(n=47)t 值P 值24.63±8.79 24.28±8.65 0.195>0.05 10.72±3.46 16.34±4.85 6.467<0.01 10.095 5.489<0.01<0.01

2.2 两组患者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上肢、下肢FMA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下肢FMA 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下肢FMA 评分比较[(±s),分]

组别上肢FMA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下肢FMA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7)对照组(n=47)t 值P 值24.13±2.68 24.22±2.73 0.161>0.05 30.98±4.54 27.51±4.61 3.677<0.01 16.28±3.96 16.46±4.18 0.214>0.05 22.31±4.58 19.85±4.37 2.664<0.05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中风病归属于“痹症”“筋病”“痉证”等范畴。 中医认为,中风证系气血失和所致,且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故治疗原则应以益气醒脑、通经活络为主。

中风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受损, 出现运动迟缓、肢体痉挛、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早期对中风偏瘫患者实施康复训练能够有效促进修复过程,尽早促进建立脑侧支循环,有助于健侧脑组织发生功能性代偿或者重组,促进脑神经及脑组织的可塑性,最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4],有助于增强患者对身体运动功能的控制能力,改善生活自理能力。

针灸系中医传统技术,可通过针刺穴位有效疏通瘀阻,恢复经络通畅,运行气血,促进肢体功能恢复。针灸具有双向性调节的特点,既能调节阴阳,又能疏通经络及缓解痉挛。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灸可缓解脑动脉紧张度、改善血液黏稠度,可以调整缺血脑组织的能量代谢, 对抗自由基氧化损伤并修复脑组织,保护神经功能[5]。 头针具有醒脑开窍、调神导气之功效,体针则具有改善局部气血之功效,头针、体针联合治疗,可有效缓解肌肉痉挛状态,促进运动功能的改善,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推拿是基于中医理论及生物力学一种中医治疗技术,通过一定的手法作用于四肢及躯体肌肉、穴位,通过放松肌肉及调节全身经气、腧穴,调畅全身经脉、气血、神经,达到痉挛通畅、阴阳平衡以及营卫调和的效果,最终增强组织兴奋性。 推拿治疗可根据推拿部位灵活变换手法、强度以及频率,通过作用力影响外周神经元的节律性运动,从而恢复肌肉功能,增强患者运动功能。 此外,推拿还能够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协调性,提高肌肉耐力,增强中风后偏瘫的运动功能及步行耐力[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NIHS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上肢FMA评分、下肢FMA 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7.87%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针灸、推拿辅助治疗有助于促进中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增强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上肢偏瘫中风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
吻合血管的上肢穿支皮瓣修复手足皮肤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