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盏与建本盛行的共同因素
2020-07-06杨敏
杨 敏
建盏是福建建阳水吉镇一带烧制的黑釉盏,其胎釉含铁量高,胎色灰黑,釉面以曜变、兔毫、鹧鸪斑闻名于世。建盏适应宋代的点茶方式和闽地的斗茶习俗,被宋代君王、士大夫以及普通民众所使用,是宋代最具代表性的陶瓷类茶器。建本是福建建阳一带所刻的书籍,建阳麻沙、书坊和崇化等地自唐代中叶开始均以刻书著名,到宋代已有图书之府的美称,与临安“浙本”和成都“蜀本”齐名。直到西方的铅字印刷技术传入中国后,建阳的印刷业才全面走向衰落。建盏与建本均发源于福建建阳,两者在时代、地域、影响上有颇多共同点,本文就建盏与建本盛行的共同因素进行浅层探究。
一、宋代繁荣的商品经济以及浓厚的文化氛围
宋代建窑除了将少量精品进贡朝廷使用以外,大部分作为商品交易,销售领域不仅在国内,也延展到日本、高丽等国。同样的,建阳坊刻是典型的商业行为,是民间自印自销的代表。从选题到后期的销售全部由书坊自己完成。书坊主人对书籍的生产销售拥有自主权,实行雇佣制度雇佣工人。
因此,宋代的繁荣商品经济,是建盏与建本兴盛的重要原因。“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统治者一贯奉行的基本国策,而在宋代却采取了保护商业发展、惠商恤商的政策。首先是坊市制度的破除,坊是指住宅区,市是交易区,唐代城市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将商业区和居住区分开。而宋代打开了坊市格局,允许商人经商,街道上可以随处开设店铺。此外,最重要的措施就是破除“工商不得与于士”的陈规,使得独立的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工商业阶层势力不断壮大。准许商人入仕,这是代表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的本质表现,传统的重本抑末观念自宋代开始有了彻底的变革。正是在商品经济繁荣的背景之下,才有了建盏、建本这类文化商品的普遍流通。
文化商品一般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我们直接将建本归为文化商品。而建盏的归类就比较复杂。在古代社会中,陶瓷一直是生活用品中的大类,建盏作为宋代的重要茶具,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不过,因为茶所带有的精神享受,以及建盏自身具有审美价值,使得建盏也被归为文化商品的类别中。
从宋代社会的大背景来看,宋代的鼎盛文风是推动建本和建盏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
宋代文风盛行,全社会各个阶层都鼓励文化产业,而宋代士大夫以舆论领袖的角色引领普通民众的艺术审美方式。在书籍和茶上,他们的注意力不仅在书籍和茶本身,他们读书品茶,同时重视这个过程中的审美和精神上的洗礼,在宽松的文化氛围中,大批文人参与到印书事业、品茶活动之中。总的来说,文人地位的提高,浓郁的文化氛围,带动了思想与精神的解放,直接推动着建盏与建本这类文化商品的兴盛。
古鸟——杨敏手作
二、利用本土资源并与其他优势产业结合
在今天的中国,建阳只是福建山区的一座小城。一个山区小城,为什么会能成为宋代的出版中心,为什么能生产中国最好的茶器,这要归功对本土资源的利用,以及与其它优势产业的结合。
从交通条件上来看,闽北约有90%的丘陵和山地,同时水网密布,古代闽北地区的物产都可以被运到沿海地区,用于交易。建阳的麻纱、书坊、水吉等重要的城镇都是坐落在河边,以获得运输上的便利,加强了与外部的联系。
再从资源上看。先看建盏,宋代建阳建盏的品质得益于建阳本地特有的高含铁的胎土和釉矿,建阳建盏与其他建窑系的黑釉盏相比而言,建窑建盏的釉面铁系结晶清晰立体,呈现出兔毫、鹧鸪斑等特色釉面,露胎部分胎色灰黑,如生铁一般,胎骨致密铿锵。而同时期的其他窑口的盏,如福清窑、遇林亭窑、茶洋窑,以及吉州窑的黑釉盏的胎质和釉面与建窑建盏明显不同,这并非是烧制方式上的差别,主要是因为原料的差异。建窑建盏烧制的主要燃料是松木,建阳当地松木资源丰富,龙窑依山而建,可以直接获得充足且优质的燃料。建盏作为宋代的重要茶具,与建州当地的茶产业是分不开的。建安的北苑贡茶在唐宋元三朝都是举世皆知的名茶,茶产业的兴盛直接带动了茶器建盏的传播。
建本的生产需要刻板、纸张、墨、毛刷等。《天工开物》中记载:“凡造纸,事出南方,而闽省专其盛。”所谓竹纸,就是用竹子加工而成的。建阳有得天独厚的竹林资源优势,有林海竹乡之称。福建麻纱制造大量的竹纸,用于印书。《建宁府志》记载:墨与书籍纸“俱建阳产”。建阳的印书墨多以松木烧出的烟灰作原料。松烟制墨突破了依赖天然墨的局限,使得建阳印刷业在用墨需求日增的情况下仍然可正常运转。至于雕版所用的木材,以梨木为主。梨木质地坚硬,可以进行多次的印刷。建本雕版印刷业与造纸业、制墨业相结合,渐渐壮大,使得其他刻印中心无法与之竞争。
除了自然资源,建阳当地的人文资源也直接促进了建本和建盏兴盛。宋代书院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宋代日益扩大的科举取士规模以及朝廷对民间办学的鼓励直接促进了书院的发展。朱熹在建阳当地设立了考亭书院、寒泉精舍、同文书院等教育机构,众多的书院为当地创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也培养了众多的读书人。北宋时期,建州出了809名进士,居全国首位,在南宋仍然保持同样的优势。建阳刻书业正是在文人学者以及丰富的教育资源中自然地发展起来。
三、服务广大受众调和精英与大众的品味
建盏的烧制年代虽然只集中在宋代,但是与同时代的其他瓷类相比,在产量、影响力、使用人数上都占优势。建盏与官窑不同,它不是为迎合统治阶级喜好而造出来的,因此比起其他官窑更具生命力。从用途上看,建盏不作为祭器,不是为神灵而作,也不是谷仓一类的明器,为去世的人而作。建盏始终与人的饮茶需求结合在一起,而这也是饮茶方式改变之后建盏随之消亡的原因。
这与建窑产业本身的定位以及建盏的烧制工艺有关。建窑利用当地的特色土壤,以建盏为主要产品。建阳当地的龙窑可以一次性烧制数万件建盏,但是建盏的烧制原理决定了建盏的生产只会有少部分的精品,较多的普品和次品。曜变、玉毫条达以及鹧鸪斑类釉面的精品,可以用于进贡,也可以供上层文人、富商、藏家使用。而大部分的建窑产品是售卖给普通民众,因而建盏的设计非常注重使用体验,而非作为一个藏而不用的物品。建盏的产生与点茶茶艺和闽地的斗茶活动直接相关。蔡襄所言“茶色白,宜黑盏。”指出黑釉盏受欢迎的原因,黑釉使得斗茶过程中判断胜负的水痕能够明了地看出。厚重的铁质胎体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适应了耗时较长的点茶行茶手法的需要,胎体厚重也增强了器物的稳定性,避免在筛茶过程中倾倒。建盏配合日常生活的实用性特征,使得它快速获得用户。
对实用性的注重,并没有让建盏只适应大众品味。建盏的特征被文人进行了审美解读,建盏简洁的造型与闲淡的釉色,蕴藏深远而无穷之味,与道家、禅宗都有契合之处。建盏传入日本之后,也成为侘寂美学的代表器物。建盏的厚胎被审安老人,赞以自厚的美名,符合儒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理想品德。于是,建盏完美地填平了大众与精英之间的审美鸿沟,把审美文化与日常生活融合一体,适应不同阶层的需要,获得了庞大的受众。
建本作为书籍,文化特征更为显著,但是建本并未把受众定位在精英之中,而是更关注普通民众的需要。建阳的坊刻力图大规模的刻印和传播,因此内容并不局限在经典上,而是涵盖史书、医书、农书、小说、佛教道教等领域。从建本的版式上看,为了让普通民众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直观表象,建本注重图文结合,多用简单的示例图和图解。
建本还运用圈点辅助读者阅读。南宋岳珂《九经三传沿革例》:“监、蜀诸本、皆无句读。惟建本始仿馆阁校书式、从旁加圈点、开卷了然、于学者为便。”意思是,四川的“蜀本”与国子监的“监本”,都没有标点(句读),建本加圈加点,易于阅读。
四、结语
建盏与建本,一个是书籍,一个是茶器,看似属于不同的领域,但是两者在发源地和兴盛时期上有惊人的共同点。通过对两者兴起的原因进行探究,能够以小见大,洞察整个宋代大的经济与文化背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发现地方产业与本土资源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且从受众角度推测出宋代人民的生活与审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