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院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构建探析
2020-07-04刘旭
刘旭
摘 要:本文以X科研院为例,具体分析其内部审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经验和情况,构建出一套与《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相接轨的,适合组织发展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增强内部审计作用,为组织持续稳健发展,提供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构建
一、研究背景
新时代国家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赋予内部审计新使命。新修订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体现了发挥内审作用、规范内部管理、完善内部控制、防范风险的目标导向。如何履行内部审计职责,更好地发挥服务和监督保障作用,内部审计活动的质量控制是关键所在。内审人员要牢固树立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的意识,筑牢审计质量控制防线,充分发挥审计质量控制的作用,树立审计质量控制的权威。内部审计应当自觉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贡献力量。
二、内审质量控制的理论基础
1.《索耶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质量保证程序包含三个内容:监督、内部检查、外部检查。内部质量管理的主体应包含内部主体和外部主体。内部评价主体应注重从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进行监督和检查。外部审计评价主体应从审计结论入手,评价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都应遵循独立、客观、保密的原则。
2.《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IPPF)
是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发布的权威标准的概念性框架,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内部审计的使命、强制性指南和推荐性指南。内部审计的使命描述了内部审计希望在组织内部达成的目标。强制性指南包括内部审计实践是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及一系列基于原则的强制性要求。推荐性指南主要为内部审计的工作方式、方法、需考虑的因素和对内审工作的指引等。
三、X科研院内审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X科研院内审体系
内部审计部门的组织体系是开展内审工作的前提条件,其组织体系决定内审部门的地位、独立性及开展工作的顺利程度。X科研院设置有独立的内审部门,由最高管理层直接领导,对院属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效益、内部控制制度及经济责任等进行监督。内审部门在业务和组织上都具有一定独立性。
2.X科研院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内部审计制度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部分制度为原则性、概括性、粗线条的界定,可操作性不强,缺少结合实际制定的实施规范。部分制度未及时进行更新优化。②具体的质量控制措施和内部审计工作流程有待规范。存在凭经验,按照审计惯例开展工作的情况,不利于控制审计风险。③宣传力度不够,理解认识不到位。有的被审计单位对内审认识存在偏差,对内审工作缺乏理解,不予积极配合,个别人员存在抵触心理,认为审计是在找问题找麻烦,会影响干事做事,受监督约束不利于发展。④大数字化审计应用推进不足,信息化建设不完善。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实现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CAAT)与审计业务的深度融合,数字化审计能力有待提升。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包括多种工具和技术,但目前只使用了通用审计软件。⑤审计整改难以落实。对内部审计意见不重视,审计整改流于形式。普遍认为落实整改只是内审部门的工作,未能与纪检监察部门实行联动,不能充分发挥监察部门有效监督作用。未能与各职能部门充分沟通,其管理指导作用没有体现。
四、X科研院内部审计质量体系构建的实现路径
1.提升内部审计环境
(1)应加强对内部审计的重视,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在管理层办公会上要有独立汇报的机会,内审工作要与管理层积极主动地沟通和互动,包括沟通审计计划、达成共识;咨询管理层,了解内部控制环境;将审计发现问题及审计结论,审计整改结果及时进行报告并听取指导意见。
(2)内部审计工作要围绕发展战略目标和年度工作重点任务开展,更好地理解管理层的需求,保证审计工作不偏离正确方向和组织战略。发挥审计成果的作用。
2.明确内部审计定位
内部审计部门既是组织的职能部门,也是组织的重要的管理资源,是风险防控、规范管理、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
(1)发挥内审的战略监控职能,内部审计的目标要与组织战略目标一致,关注组织的战略目标的制定和落实。
(2)发挥内审的风险防范职能,发现组织关键环节、关键流程的重要风险及控制缺陷、舞弊等现象。
(3)发挥内审的咨询职能,将管理咨询的思想融入内部审计工作中,做组织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加大对内部审计的宣传和交流力度,消除对内部审计的认知误区,利用内网宣传政策法规,审计文化,审计交流,带有普遍性的审计典型案例等,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的服务的作用,为组织健康发展、管理提升出谋划策。
3.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內部审计制度的设计是否完善有效,制度执行的效果如何,对审计工作至关重要。当前中央和北京市委陆续成立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的领导体制、审计定位、审计职责、审计权限等均发生了很大变化。应结合当前新形势新要求,统筹推进审计制度体系建设,在已有制度基础上进行持续更新和完善,使内部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4.规范作业流程
(1)建立对内部审计活动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与改进程序,最终目标是实现所开展内部审计活动的范围和工作质量都遵循《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结合组织的性质、规模和特点编制《内部审计工作手册》,用以指导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手册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内审机构的目标、权限和职责说明;内审机构的组织、管理及工作说明;内审机构的岗位设置及岗位职责说明;内审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等。
(2)制定标准化审计作业流程、作业模板是确保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审计增值效益、充分发挥审计职能的重要基础。保障了不同的审计人员按照标准的审计流程审计同一对象,可以得出相同的判断和结论。
(3)通过督导、分级复核、审计项目评估等方式,对内部审计业务从审计方案、审计实施、项目结束进行全过程的控制。采取授权表、复核单、检查表等辅助工具保证控制的有效。
5.搭建审计团队
内部审计需要审计人员采用合理、适用的程序和方法开展工作,在进行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时,首先应考虑知识结构、工作经验、年龄层次和不同专业背景的组合搭配,确保人员专业结构的合理性。还应具备内审必备的职业技能如:文字表达、归纳汇总、沟通协调、逻辑思考、职业敏感等。
6.与外部审计协作
(1)要明确外审、内审的角色和职能定位。外审是审计质量的控制者,内审是审计质量的管理者。在制定审计实施方案时,明确双方分工,避免重复审计,浪费审计资源。在实施审计时,要及时沟通、相互探讨,随时纠偏,目标一致。
(2)对外审质量约束,双方签订业务约定书,明确资料交接、人员配置、保密义务、时间点、质量要求、责任范围等事项具体约定,通过责任条款保证审计质量。
(3)内审作为审计项目的管理者,要从审前调查开始至审计结束的整个审计实施过程把控审计进度,进行质量控制。包括审批审计实施方案,审计项目关键环节的管控,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审计问题定性的针对性、准确性,审计报告的客观、完整等。
7.持续督促整改落实
(1)建立大监督体系,实行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的联动机制,建立信息共享、重要事项共同实施、问题整改共同落实。形成合力,推动组织治理结构完善和治理水平提升。
(2)明确审计整改的责任主体,要求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整改,要有方案有措施,明确问题清单、时限清单和责任清单。对尚未整改到位的问题,要具体分析、找准症结、逐条逐项整改,坚决杜绝应付式整改。
(3)内审部门要持续跟踪督查,严格把关,重点督办,推动落实,要明确时限要求,不能遥遥无期、虎头蛇尾。对被审计单位审计问题登记整改台账动态管理,对账销号。
8.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内审工作开展
(1)充分考虑开展高质量业务的可利用的技术手段,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实现数学计算、分层、统计分析、顺序检查、重复检查、实现抽样、频率分析等功能,按审计项目形成高质量数据分析报告。
(2)推广数字化审计模式,结合重点审计项目,统筹人员配置,实现协同作战、资源共享,不断提高审计组织管理水平。
五、结语
本文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提出符合当前形势和准则要求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最终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运用于X科研院的内部审计工作,在对内审工作质量控制标准化的同时,为今后实施内部审计职业质量评估进行了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同时,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建设的内容和方法具备较强的可推广性,用以指导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质量控制实践。为组织持续稳健发展,提供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审计署.審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令第11号,2018(3).
2.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译.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7(8).
3.张庆龙,沈征.内部审计理论与方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6).
4.(美)索耶等著,邰先宇等译.索耶内部审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7).
5.王丽雯.浅论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经营者,2014(10).(责任编辑:何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