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台前县耕地地力现状与地力建设方向
2020-07-04侯会云
侯会云
1、地形地貌
台前县境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随黄河流向,由西南向东北自然倾斜,平均坡降为1/8000。海拔最高处48.8米,最低处39.3米。黄河沿县境南部,由西南向东北曲折68.5公里;金堤河沿县境北部,由西向东横贯46公里,汇流入黄河。由于历史上黄河频繁泛滥,造成了河床高、地面低和滩区高而易旱、内地低而易涝的地势。临黄堤、金堤和金堤河把全县分割为黄河滩区、背河洼地和黄泛平原三大部分,形成了高低分明、各具有特色的四大地貌类型。
1.1金堤河下游沙岗区
1949年,黄河于打渔陈区枣包楼村决口,金堤河下游形成地势较高的沙岗区,包括吴坝、夹河两乡大部和打渔陈镇东部,约占全县总面积的31%,该区南高北低,东北部形成低洼积水三角地带,南北高差约3米。
1.2金堤河下游平坡区
该区位于县境西部和中部,包括侯庙、后方、孙口3乡大部,打渔陈乡西部和城关镇,约占全县总面积的33%。全区地势较平坦,西高东低,东西高差2米,土质为西沙东淤,中间不规则分布少量沙土,北部边缘为金堤河斜坡地。
1.3背河洼地
沿临黄堤北,西起清水河乡丰刘程村,东至打渔陈镇枣梨河村,北至侯庙镇兰赵支渠,宽约1-2公里,呈带状,主要包括侯庙、后方、孙口、打渔陈4乡,南部和马楼镇北部少数村、清水河乡极少部分,约占全县总面积的7%。该区地势低洼,由西南向东稍呈漫坡,受黄河侧渗严重,多盐碱,易旱涝。
1.4黄河滩区
临黄堤以南,由于黄河屡次泛滥,地势高而不平,一般高于背河洼地1-2米,最高处高于县城8米。包括清水河、马楼2乡绝大部分,孙口、打渔陈、夹河、吴坝4乡各一部分和侯庙、后方2乡极少部分,约占全县总面积的29%。该区地势极其复杂,总体上是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南沙北淤,东西间各类土质无序分布。
2、土壤质地
台前县土壤质地共有粗砂土、紧砂土、轻黏土、轻壤土、砂壤土、松砂土、中粘土、重黏土、中壤土、重壤土等10种。紧砂土:耕地面积5.9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5.5%,主要分布在清河、夹河、打渔陈东部一带,面积最大的是清河,占紧砂土总面积的30%。
轻-中壤土:耕地面积20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2.17%,我县9个乡镇均有分布。面积较大的有侯庙、马楼、吴坝、打渔陈4个乡镇。
重壤土:耕地面积11.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0.1%,分布在我县城关镇、后方乡、马楼3个乡镇。
3、耕地等级
结合台前县实际情况,选取6个对耕地地力影响比较大,区域内的变异明显、在时间序列上具有相对稳定性、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1︰5万耕地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叠加形成的图斑为评价单元,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全县耕地进行评价。把台前县耕地地力共分4个等级。
台前县耕地地力共分4个等级。其中一等地118411.4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0.7%,二等地142417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7.0%,三等地117839.6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0.6%,四等地6691.8,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7%。
4、耕地资源利用类型区
4.1中部粮林牧区
该区包括城关镇、后方乡东部,孙口镇北部和打渔陈镇西部,共82个行政村,占全县农业人口的27%。总土地面积98平方公里,主要土壤类型为於土.土壤养分较丰富,潜在肥力较高,浅层地下水丰富,属于淡水,适于农田灌溉。但是土质粘重适耕期短,旱涝灾害多,经济作物面积小。
4.2东西部粮食经济作物区
该区位于县境东部和西部,包括吴坝和夹河两乡和打渔陈东部及侯庙全境、后方乡的西部村庄,共94个行政村,全区农业人口8.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 的25.6%,土地面积96.5平方公里,土壤以均质砂壤土为主,土壤结构差,保水保肥能力差,宜耕性好。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各种矿质养分含量较低。干旱、漏水漏肥是这一区域的主要障碍因素。该区农作物主要有小麦、大豆、玉米,粮食播种面积年均9万亩.
4.3黄河滩区粮林经济区
该区位于县境南部黄河滩区,包括清水河、马楼两乡和孙口、打渔陈、吴坝和夹河的部分村庄,全区131个行政村,农业人口12.5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38%,土地面积152平方公里,该区土壤是砂土、两合土为主,土质疏松,便于耕作,盛产花生。但是土壤瘠薄,保水保肥能力差,抗涝怕旱,地势较高,地下水位深,提水困难,在农业生产上突出问题是水利条件较差。水浇地面积小,肥力水平中等。因此,在耕地资源利用上狠抓农田基本建设。田、林、路、沟、渠、机电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高标准严要求建设高产、稳产田,进一步改善水利条件,扩大灌溉面积,发展机械化,加深耕层,增施有机肥。
4.4背河洼粮渔区
该区位于临黄堤北,属背河洼地,包括孙口、后方、打渔陈乡部分村庄,共29个行政村,农业人口3.3万人,土地面积31平方公里,该区多为盐碱地,地势较低,不发小苗,易发生涝灾不适于灌溉农田,产量较低。
5.对策与建议
5.1大力增施有机肥料,培肥地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特有的一种性质,就是指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土壤不断供应和调节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的能力。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综合影响于作物,并且不能互相代替。提高土壤肥力,主要在于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这是培肥土壤的关键。土壤有机质作为土壤养分丰缺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我县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全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属中等偏低水平。极待进一步提高,要进一步提高有机质含量,应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发展畜牧业等广开肥源。
5.2合理灌溉,大力推广节水灌溉
土壤水分的多少,不仅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而且还影响着土壤肥力的发挥。因此合理灌溉,既能满足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又能洗碱,改良盐碱地。在潜水位高的地块,尽量避免大水漫灌,防止土壤盐渍化。具体做法就是:淡水浇地、深沟排水。
5.3用地养地相结合
合理轮作和间作套种对培肥土壤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它可以调节和增加土壤养分,因为不同作物对土壤养分的需要不同。有的作物需肥多,从土壤中带走的养分多,遗留给土壤的有机质也较少,地力的消耗就大,群众叫这类作物为“用地作物”,大多数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就属于这种。而另一类作物由于它能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素和利用土壤中难溶性的磷、钾和深层土壤养分,这类作物称为“养地作物”,豆科作物和綠肥作物就属于这种。在有条件的地方,要充分发挥“养地作物”的培肥改土作用,它是轮作倒茬提高土壤肥力的基础。因为它能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素,直接增加了土壤中的氮素,同时还能释放土壤中难溶性的磷、钾养分。它们的根、茎、叶翻埋在土里,又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的含量,从而全面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
5.4深耕细作,改良土壤结构
深耕细作能改良土壤的物理性状,是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关键。目前全县不少土壤物理性状不良,同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障碍因素,严重影响土壤水、肥、气、热的协调和作物的生长发育,这也是我县土壤肥力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改良。
5.5大力推广配方施肥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是由一系列理论、方法、技术、推广模式等组成的体系,只有社会各有关方面都积极参与,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才能真正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开展。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单位要负责测土、配方、施肥指导等核心环节,建立技术推广平台;肥料生产企业、肥料销售商等搞好配方肥料生产和供应服务,建立良好的生产和营销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