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几何思维水平“拔节”

2020-07-04赵一峰

赵一峰

摘要:荷兰学者范希尔夫妇将学生的几何思维水平分为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的水平是不连续的,但却是顺次的。也就是说,学生在进入某一水平学习之前,必须掌握之前水平的大部分内容;或者说没有一种教学法能让学生跳过低的水平层次,而直接进入高的水平层次。据此,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表面涂色的正方体》一课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对话明晰“前层次”,通过想象表征固化、丰盈已有层次,通过归纳运用提升、突破到下一层次。

关键词:几何思维水平 范希尔理论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

荷兰学者范希尔夫妇经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长期探索,指出学生的几何思维水平存在五个层次,分别为——层次0:直观(Visualization,即能通过整体轮廓辨认图形,并能操作其几何构图元素;能使用标准或者不标准的名称描述几何图形;但无法使用图形的特征或要素名称来分析图形,也无法对图形做概括的论述);层次1:分析(Analysis,即能分析图形的组成要素及特征,并依此建立图形的特性,但无法解释特性之间的关系,也无法了解图形的定义;能根据组成要素比较两个图形,利用某一性质做图形的分类,但无法解释图形某些性质之间的关联,也无法导出公式和使用正式的定义);层次2:非形式化演绎(Informal deduction,即能建立图形及图形性质之间的关系,提出非形式化的推论,了解构建图形的要素;能进一步探求图形的内在属性和其包含关系,使用公式与定义及发现的性质做推论;但不能由不熟悉的前提去证明结果的成立,也不能建立定理网络之间的内在关系);层次3:形式化演绎(Formal deduction,即能了解到推理的重要性和“不定义元素”“公理”的意义,确信定理是需要形式逻辑推演才能建立的;能猜测并尝试用演绎方式证实猜测,能够以逻辑推理解释几何学中的定理等,从而建立定理间的关系网络);层次4:严密性(Rigior,即能在不同的公理系统下严谨地建立定理,以分析比较不同的几何系统)。

这五个层次的水平是不连续的,但却是顺次的。也就是说,学生在进入某一水平学习之前,必须掌握之前水平的大部分内容;或者说没有一种教学法能让学生跳过低的水平层次,而直接进入高的水平层次。因而,教学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相关内容时,教师应了解学生所在的水平层次,明晰“前层次”,固化已有层次,并尽可能地让学生有所提升。据此,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表面涂色的正方体》一课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对话明晰“前层次”,通过想象表征固化、丰盈已有层次,通过归纳运用提升、突破到下一层次。

一、在观察对话中明晰

到了六年级,仍会有少部分学生没有达到层次1,且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明晰自己所处的层次。因此,在教学伊始,师生就学习对象进行对话——学生对所学对象做出观察,确定下一步的学习;教师了解学生是如何理解课题相关概念的。而观察和对话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知觉过程,能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之门。

【教学片段1】

师  (出示图1)这个表面涂色的大正方体,每条棱都平均分成2份,能切成多少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8个。看一看,数一数就能知道了。

师  这里切成的每个小正方体的六个面是怎样涂色的?

生  每个小正方体都有3个面是涂色的。

(教师同步展示图2。)

师  (出示图3)这个大正方体的每条棱是怎样分的?能切成多少个小正方体?

生  平均分成3份,能切成27个小正方体。

师  切成的小正方体涂色的面有哪些情况?

生  有些小正方体是3个面涂色,有些是2个面涂色,有些是1个面涂色。

师  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分别在什么位置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8个,位于大正方体的顶点处;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12个,位于大正方体棱的中间;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6个,位于大正方体面的中间。教师依次出示图4、图5、图6。)

师  你还想到了什么?

生  在大正方体的里面,有1个小正方体是没有涂色的。

师  你怎么想到的?

生  切开后共得到27个小正方体,但是将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加起来,只有26个,所以还有1个。

生  有涂色面的小正方体都在大正方体的表面,在最里面应该还有1个小正方体,任何面都没有涂到颜色。

(教师同步展示图7。)

师(出示表1)为了方便比较,我们可以把刚才研究的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先观察每条棱平均分成2份的情况,再观察每条棱平均分成3份的情况,学生通过看一看、指一指、说一说、想一想等多种感官参与探究活动。接着,教师通过问题引领,使学生的数学思考层层深入,发现了涂色面的小正方体个数与其在大正方体上的位置之间的关系,为后续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夯实基础。这样的教学,探寻到学生的几何思维水平既达到了层次0,如:“有些小正方体是3个面涂色,有些是2个面涂色,有些是1个面涂色”;也部分达到了层次1,如:“三面涂色的在顶点处;两面涂色的位于棱的中间;一面涂色的位于面的中间”“一共27个小正方体,除掉涂色的26个,应该还有1个没有涂色”。

二、在想象表征中丰盈

想象是指在仔细观察后,对头脑中已有空间表象加工、改造、结合,产生新表象的心理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已有经验和最低程度的提示,明确概念的意义,表達自己对内在结构的看法,由此开始形成学习的关系系统。

【教学片段2】

师(出示图8、图9)这两幅图分别是把大正方体的每条棱平均分成4份和5份。请仔细观察,然后完善表格。

(学生观察、填表,得到表2。)

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形及表格里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生  三面涂色的都是8个,因为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大正方体的顶点上。

生  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大正方体的棱上。正方体有12条棱,把棱三等分时两面涂色的有1个12,四等分时两面涂色的有2个12,五等分时两面涂色的有3个12。

师  这里的“1”“2”“3”你是怎样理解的?它和棱被平均分的份数有什么关系?

生  每条棱两面涂色的个数比所分的份数少2。因为两端都是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

生  我发现,一面涂色的都在大正方体6个面的中间。每条棱平均分成3份的,一面涂色的个数是6×(3-2)2;每条棱平均分成4份的,一面涂色的个数是6×(4-2)2;每条棱平均分成5份的,一面涂色的个数是6×(5-2)2。

师  没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有没有规律呢?

生  (3-2)3,(4-2)3,(5-2)3。

师  照这样推算,你能得出把棱六等分时,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和没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吗?

生  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8个,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12×(6-2)个,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6×(6-2)2个,没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6-2)3个。

这一环节,教师放手让学生边观察边想象,自主探究每条棱平均分成4份、5份的规律,类比迁移前面探究得到的规律;而探究棱六等分的规律时,直接让学生脱离直观图形,在头脑中“看”出结论。从而实现层次2——“非形式化演绎”,如:“三面涂色的在顶点处,两面涂色的在棱上,所以每条棱两面涂色的个数比所分的份数少2……”

三、在归纳运用中突破

教学的尾声,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不完全归纳提出一般化猜想,再用逻辑弥合其“猜”的过程,获得演绎经验,使他们对学习对象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明确。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对研究对象舍去无关紧要的内容,而只保留其中的数学关系,形成数学结构时,就已经触摸到了层次3——“形式化演绎”。

【教学片段3】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没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所在位置和个数都是有规律的。如果把一个大正方体的棱平均分成n份,你能根据我们之前发现的规律,表示出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没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吗?

生  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8个。

生  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为12(n-2)。

师   n-2表示什么?

生  表示每条棱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生  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为6(n-2)2。

师  (n-2)2表示什么?

生  表示每个面中间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生  没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为(n-2)3。

……

学生通过上一阶段的非形式化演绎,能依据图示去指认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位置,但也深感随着棱分割的份数增加,看图并不是一个好的问题解决方式,应该通过推理得到结论。这样,n-2就自然而然成了这类问题的前提:“2”指的是每条棱靠近顶点的两个小正方体,因为这两个是三面涂色的,所以在计算两面涂色的个数时要减去。同理,计算一面涂色的个数时,要减去棱附近的小正方体,即(n-2)2。没有面涂色的个数亦如此。至此,12(n-2)、6(n-2)2、(n-2)3成为计算表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的工具性前提。

这样,当教师出示问题:“将一个表面涂色的长为6厘米、宽为5厘米、高为4厘米的大长方体,切成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没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各是多少?”学生的演绎思路随之被打开:类似地,长方体中,两面涂色的个数=[(a-2)+(b-2)+(c-2)]×4,一面涂色的个数=[(a-2)×(b-2)+(a-2)×(c-2)+(b-2)×(c-2)]×2,没有面涂色的个数=(a-2)×(b-2)×(c-2)……最后用6、5、4替换a、b、c,问题迎刃而解。

在以上归纳运用的过程中,学生头脑中的几何概念逐步脱离情境而独立存在。一旦知识形成了相互联系的网络,学生便理解了在不违背前提的情况下,所有的推论必然获得正确的答案。同时,学生还会回顾自己所用的方法并形成一种观点,对象和关系也被统一并内化进一个新的思维领域。

需要说明的是,几何思维水平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本节课主要展现了层次1到层次2的跨越(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达到了层次1;而层次3只是让学生初步触摸;层次4对于刚刚接受欧氏几何启蒙的小学生来说,无论知识储备,还是心理认知,都无法实现)。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上述教学看出,这一理论是指导“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的有力武器。

参考文献:

[1] 鲍建生,周超.数学学习的心理基础与过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 周淑红,王玉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特质与建构[J].数学教育学报,2017(3).

[3] 孔凡哲,史宁中.中国学生发展的数学核心素养概念界定及養成途径[J].教育科学研究,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