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幼辅导员教师培训研究
2020-07-04潘阿衣
潘阿衣
摘 要:2015年8月,四川省委将凉山彝区作为精准扶贫领域,新推出17条不同的政策措施。其中有一条:对彝区学前教育提供有力的扶持,执行“一村一幼”计划。也就是:在凉山彝区不同的建制村、人口密集的自然村中,开设幼儿教学点,帮助彝区学生“度过语言关、培养好习惯”。
2017年,“一村一幼”计划从彝区13县延伸至四川辖区的51个县(市),其中有8381个村庄的孩童均能够在本村或是邻村接受教育。项目的落地执行,帮助很多孩子培养了好习惯,也度过了“语言关”,找到了前程和未来。
关键词:一村一幼;辅导员;教师培训
一、凉山彝族自治州简介
凉山彝族自治州,处在四川川滇交界高原,辖区分布了汉族、彝族、藏族、蒙古族以及纳西等10余个不同的世居民族。本辖区分布1市16个县,西昌市位居成昆铁路中段。
凉山州共计6万平方公里,有470万人口,50%的居民均为彝族。国家级贫困县共计14个,属于我国最贫困的区域。
2016年,省委书记王东明等多位领导,前往凉山实地考察,让凉山借鉴和参考乐山当地“一村一幼”经验。根据新农村建设格局来建设幼儿园,增进学前教育的总体规模,弥补“短板”。建立450所乡镇幼儿园,在自然村创建学前教育点。利用彝汉或是藏汉“双语”进行教学,处理“语言关”,让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1]。
“一村一幼”让不少村镇的适龄孩子无需步行太远,便可以享受学前教育。教师课堂上教孩子们唱歌、学礼仪和汉语,让他们接受和城里孩子相同的内容,让学生可以度过语言关,使学前、小学教育之间无线对接,为凉山人植入顽强的脱贫基因。
二、“一村一幼”在凉山的实施目标
“一村一幼”计划的落地执行,摆脱了彝区农村缺乏学前教育的传统历史,让孩子们上小学后由于语言障碍无法成功学业,陷入辍学的境地,改善了凉山当地的学前教育状况。
“一村一幼”教学点,和凉山当地的教育状况相符。不过,还是会有不小的难题。2015年,政府首提“一村一幼”,雷波县马上组织了相关工作,且进展完好。根据州上的相关要求,雷波县必须创建60所示范性教学点,承受不小的压力。教育系统果敢地干工作,并超额达标,健全了112个“一村一幼”教学点,且成功开课。截止2018年,毛入园率不低于75%。
三、一村一幼辅导员教师培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部门的重视度不够
有调查表明:不少区域的教育部门并未将重心置于幼儿教育上,很多工作均用于初、高中教育,并将很多的工作精力用于教育培训,给予很多的关注。相反,对学前教育却并无过多的注重,部门管理比较薄弱,甚至无视。
(二)教育体系完善度不高
教育体系中,学前教育也是比较关键的部分。教育工作必须抓好每个教育细节,切不可将初、高中教育作为重点,不考虑学前教育。教师培训,也不例外。幼教培训中心,同样也是教师培训的核心,切不可不考虑师资建设。
(三)城乡化差距较大,并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相比之下,城市中的幼教培训比较更为理想,教师水平全面地提升。反过来,乡村地区的幼儿园受资金、资源条件的限制,教育单位未能对乡村教育给予注重等,乡村幼教培训上也不是非常理想。如此,学前幼教培训呈现了强烈的两极分化[2]。
(四)理论与实际不能良好的有机结合
不少地区、单位也开展了和幼教培训有关的活动,基本上为应付检查。同时,并未做好检查,理论、实践完全地脱节,未能对教师提供可靠的指导。
(五)教师培训资金不足
有关幼教培训,政府单位并未引起重视,资金投入比较少,没有做好财政预算。另外,不少教育单位并未将资金置于幼教培训上,培训资金缺乏,这就影响了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
四、“一村一幼”教师培训管理模式思考
(一)师资配置及管理
教育机构应当了解学前幼教培训的必要性,将其置于教师培训的要点,让它变成和中小教师培训相似的高度,保持同樣的工作重心或是考核。故而,教育部门应当带头创建幼教培训专业的教育机构,组建领导小组,对职能进行分配,构建良好的工作体系。
(二)合理分配资源、缩小城乡幼儿教师培训的差距
现在,幼教培训教育在城乡地区有明显的不同,且差异仍然在扩增。教育部门应当加强认知,利用好城市幼教培训的优势,深化城乡幼教培训二者的相关性,让它成为城市哺乳乡村的工作收效。建议双方互派代表来展开调研,促进资源分享,彼此协商,增强乡村地区幼教培训总体的能力。
(三)辅导员选聘
由州级教育局设定和编制选聘标准,并由县级教育机构来对辅导员进行选聘。
挑选出来的辅导员,其学历水平不低于高中,素质健康,年龄为18-40岁,自愿开展学前教育。本专业毕业以及拿到幼教资格证的群体才能被优先聘用。对辅导员进行招聘时,我们作了比较多的考量。由于雷波分布多个不同的纯彝族乡村,若全部均为高中生,那就没有办法选聘辅导员。为了让彝区学生接受学前教育,适当开放了招聘标准,初中生同样有条件参与招聘。
(四)增加资金投入
培训资金,同样也是确保教育成功的手段,是改善教育培训的不竭动力。第一,教育主管机构必须了解教育资金的意义,同时要主动向财政部门提出申请,扩大培训资金和预算额度,同时确保足额拨付。除上述外,要在政府或是办学单位等主体确立良性的分担机制。结合实际状况分配资金,确保教师培训的和谐运转。
(五)辅导员管理
学前教育的优劣,与教学条件直接挂钩,同时也关系到教师个人的素养。故而,在“一村一幼”执行活动中,我们需注重对师资力量展开培训,让教师安心教学,为乡村地区的孩子传递更多的知识。
幼教点辅导员,基本上是由县级教育局来实施考核,由凉山州集中分配。幼教点招聘出来的辅导员,坚持“先培训再上岗”。利用培训,让辅导员了解学前教育以及计算机相关知识。
结束语:
作为基层教师人员,本文对“一村一幼”培训模式的考虑仅仅停留于理论层面上。在执行“一村一幼”时,可能会碰到很多的难题。我们要找回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凉山地区的“一村一幼”工作才能越走越好。祝凉山当地的幼教事业节节高升。
参考文献
[1] 凉山日报(汉)/2016年/2月/1日/第A03版
[2] 夏婧,庞丽娟.我国幼儿教师培养政策:特点、矛盾与建议[J].教师教育研究,2014,04: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