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提升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管理质量的有效举措
2020-07-04刘玲玲
刘玲玲
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中的要求,幼儿园要将保护幼儿的安全和健康作为首要的工作任务,只有创设出良好的生活环境才能为幼儿带来更好的教育体验,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应当重视起幼儿的卫生保健工作,落实“人性化教育、个性化发展、亲情化服务”的理念,从幼儿园的饮食、幼儿的心理状态入手,严把食品质量关,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强化教学、环境、饮食、娱乐及个人卫生等方面的监管力度,保障幼儿的健康。
一、把好幼儿园食品卫生关,防止幼儿病从口入
1、严把“三关”制度。首先,幼儿园在招聘和任用职工时要出具健康證明,并定期开展师生的体检活动,检查入园幼儿的疫苗接种本等,确定幼儿的身体状况是否健康。其次,注意观察幼儿每日进园时的身体情况,保障幼儿身体健康、安全入园。再者,不仅要确保食品质量过关,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来操作,也要对灶具、餐具、玩具、桌椅、所处的教学场所等进行消毒。
2、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中向幼儿传播相关的生活知识,告诉幼儿用餐时的注意事项,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与家长沟通,监督幼儿少食零食、快餐类食品,不允许带到园中;而教师自己也要严格律己,规范自己的饮食行为,做好孩子的榜样。
二、关注幼儿日常行为活动,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1、教师要从幼儿的基本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做好教育和引导,对于游戏中出现的分歧教师也要耐心进行调节,向他们讲一些浅显易懂的礼让、友爱等道理;或者在幼儿的心理状况产生变化时及时的引导,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安全;通过创设和谐、舒适、愉悦的园内环境,给幼儿带来心灵上的安全、信任和依赖;而饮食上也要做到合理膳食,为幼儿补充营养。
2、教师要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餐前便后要洗手、不能随便吃东西、正确使用餐具、不挑食等都要时刻提醒幼儿;在饭后的一段时间内可以看书、听故事,让幼儿安静下来为午休做准备;要每天都安排一些课外活动,让幼儿接触自然,适当增加活动量,锻炼身体,有助于幼儿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
三、播放个人卫生教育宣传片,加强幼儿卫生保健意识
家长的行为对幼儿的影响很大,但幼儿只看到了家长行为的外在表现,而不懂这些行为的含义。比如家长要求孩子去洗手,但他们不懂为什么要洗手。这就需要教师做出系统的引导。教师在课后可以要求幼儿与自己一起打扫教室卫生,整理区角内的玩具等,保持个人周边环境的整洁和卫生;要求幼儿回家之后帮助自己的父母做家务、收拾自己的卧室等,并在第二天与大家分享,无疑会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潜移默化中就会逐渐形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动态的图象对幼儿则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将一些关于个人卫生的短片在教室播放,让幼儿看到动画中的小朋友没有洗手就吃东西而生病了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培养幼儿的良好卫生习惯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四、结语
幼儿卫生保健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不仅要求教师做好幼儿的衣食住行以及教学环境的安全和卫生工作,也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幼儿树立起正确的安全卫生意识,让他们产生自觉性,从而多方面的关注幼儿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