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职生网络道德教育
2020-07-04陶德松侯恺
陶德松 侯恺
摘 要:所谓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中职生中在网络道德教育中的缺失,是目前的社会现象,虽说随着社会的进步,有好多现象已经消除,但是相对于十九大目标要求要有很大的差距,我们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网络道德,其社会需要除了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之外,还有提升和发展自己内在精神的需要。
关键词:网络道德;德育;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息化价值体系
所谓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网络道德是时代的产物,与信息网络相适应,人类面临新的道德要求和选择,于是网络道德应运而生。网络道德是人与人、人与人群关系的行为法则,它是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行为规范,赋予人们在动机或行为上的是非善恶判断标准。
中职生中绝大部分是应届初中毕业生,他们从小学开始到初中毕业的九年里,不知接受了多少堂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参加了多少回主题鲜明的班团队活动,经历了多少次社会实践活动,但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效果却不明显,究其原因是有很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有以下两点:
第一,德育目标定位过高,德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过分强调了德育的政治功能。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定位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把“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作为德育的唯一目标,而忽视了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其实,这完全是把德育的涵义理解片面化、狭窄化了。德育不仅是对学生的政治信仰、思想品质教育,更是对学生的道德、心理品质的教育以及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培养。
第二、忽视了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忽视了学生发展的时代特征。
中职生,因其年龄特点而决定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已趋向成熟,并随着人际交往区域的不断增大,对外界社会交流和了解的机会也逐渐增多,如果单纯地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和规范,容易使他们对所受教育的内容与外界现实的矛盾感到迷惑不解,从而导致其道德观的疑虑甚至混乱,进而会感到世界的虚伪和社会的灰暗,并对学校的道德教育产生反感甚至排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外部环境的影响对学生的道德观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就决定了每一代人都有他们特有的心理倾向,结果就有可能导致在接受教育时,出现了对上一代人极为有效的方法,对下一代则可能收效甚微现象。当今社会,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老一套的管理模式对他们的作用十分有限。无论是哪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如果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相对单调和枯燥,缺乏生动性、趣味性和时效性,其效果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的作用会逐渐减弱。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道德信息资源,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拓宽学校德育的渠道,开发利用网络的德育功能,把网络作为德育的有效手段,把学校的德育工作与网络结合起来,在德育领域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资源,围绕现代德育目标和内容,实施德育管理和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的过程的网络德育新模式。
十九大中习近平主席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计算机互联网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正[2004]第8号文件)第二十一条明确指出:学校要加强对校园网站的管理,规范上网内容,充分发挥其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要遵循网络特点和网上信息传播规律,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兴趣爱好,加強网上正面宣传,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广大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1、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对传统教育的变革,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要素的转变上:
①教师不再是口头上生硬的说教者,而是教育的引导(组织、指导、帮助、促进)者、育人的设计师;
②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转变为的自主构建者,成为良好品德养成的主体,只有全面调动了学生的内动力和积极性,才能更好地达到预期效果;
③德育内容由教师强迫命令转变为学生自主行动的对象。
④ 师生充分互动,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互动方式需要多样化。
此外,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除了言语智能、数理智能、运动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更突出了视觉→空间关系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反省智能,它们构成了人的个性心理结构。网络及其资源无疑加速了学生多元智能的协调发展。
2、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给教学带来了巨大变化。重视信息技术对中小学生进行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机整合,适应了教育信息化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通过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素养,改善信息化教学效果,是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网站和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健康的聊天室,及早教给他们上网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有效上网,避免在网上到处“逛”。举例给他们说如网上诈骗、网上跟踪骚扰、无聊的“聊天”等方面的事例无时不在发生,在上课时适时的给他们讲一些典型实例既充实了课堂,又起到了警惕的作用。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与免疫力是很有帮助的。
3、面对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思维能力不断提高的中职生,教师尤其是德育教师及班主任,应该采取接纳性强且有关怀意义,能架构师生心灵的教育方式——情感教育。
(1)情感教育的基础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在很多情况下或多或少在学生的心中扮演着类似父母的角色,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情感上的各种需求,使他们在充满爱的氛围中形成同情、关爱、宽容、体谅等良好的情感,形成自律、自尊、自信、自强以及友善、正直、积极、乐观的良好品质,从而学会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
(2)爱的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理解、尊重、宽容、鼓励与期望
理解学生,是教师教育的前提。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开锁并不在于工具要多好多么强硬,也不在于力气要多大,而在于是否了解锁芯,方法是否对路,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
(3)营造良好的营造育人环境,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作用。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要发挥它的资源优势、坚持把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来抓,注重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经常性和渗透性。家庭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补充、学校的德育教育只有得到家庭教育的配合和支持才能达到应有的教育实效。社会环境是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人们的行为和媒体表现出来,对中职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行为有重大的影响。只有将学校主体、纽带作用,家庭的配合作用,社会起组织领导协调作用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相互配合,互为补充,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发挥教育功能。
(4)开展适应中职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特点是渴望得到家长、社会和教师的认同,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表现欲。但是,由于他们生活阅历浅,对社会上的各种事物缺乏判别力,容易产生不良的思想和行为,这就需要加以引导。因此,我们必须有的放矢地开展与之相适应的各种活动。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德育教育具有渐进性、反复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要我们充分认识这一点,并掌握不同形势下的德育现状和中职生德育教育的特点,讲求实效,树立信心,常抓不懈,就一定能探索出中职德育教育工作的新路子。网络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是人们对网络持有的意识态度、网上行为规范、评价选择等构成的价值体系,是一种用来正确处理、调节网络社会关系和秩序的准则。网络道德的目的是按照善的法则创造性地完善社会关系和自身,其社会需要除了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之外,还有提升和發展自己内在精神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马越.浅谈当今中职生思想道德现状及教育对策[J].中国教育,2007(6)
[2] 张倩伟.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现状与推进策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49)
[3] 刘英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问题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