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谚语看中日新年民俗文化
2020-07-04吴莎莎王晨宇吴紫君
吴莎莎 王晨宇 吴紫君
摘 要:春节作为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是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团圆佳节。中国的新年自唐朝传入日本后,年节习俗的交流经历了筛选、改造,最终演变为具有日本本土特点的新年。因此,中日新年既有相似性,又有特殊性。谚语是经过岁月沉淀而形成的带有文化属性的文字,通过探讨中日关于新年的谚语可以窥见两国新年民俗文化的联系。
关键词:新年;谚语;民俗文化
一、引言
中国的新年是指从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这段时间。从古代发源时主要讲究辞旧迎新、拜神祭祖、纳福祈年,延伸出扫尘、祭灶、守岁、压岁钱、拜年等习俗。日本的新年称为“正月”,最初日本和中国一样也是过旧历新年,明治维新以后改为过公历新年,因此日本的新年是从公历1月1日至1月3日,即“三贺日”。日本新年有大扫除、年夜饭、立门松、初诣等习俗。两国新年习俗既有交融也各具特色。通过分析中日具有代表性的谚语,可以窥见两国新年民俗文化的异同之处。
二、中日新年的共同习俗
中日两国在庆祝新年上有部分相同的习俗,比如,过年关、吃年糕、盼春雪、送祝福等。办年货上也是一样,中国谚语有“腊月十五上全街”,日本也有“正月買い”的说法,可见中国的新年传入日本后,被吸收并保留的习俗并不少。
(一)“有钱没钱,团聚过年”和“盆と正月が一緒に来たよう”
这两句谚语都体现出新年的重要性。中国的这句谚语朴实地道地表达了老百姓对过年回家与家人团聚的期盼。被赋予特殊意义的春节在人们心中的厚重感是其他节日所不能比拟的。
盂兰盆节和正月是日本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所以两个节日都十分热闹和繁忙。在日本,12月31日相当于中国的除夕,叫做“大晦日”。在除夕当天,人们會完成一次年前大扫除,并在除夕夜里观看红白歌会,聆听新年的撞钟声,从而去除烦恼并保佑新年平安。第108响的新年钟声响起后,人们就忙着去拜佛祭神,叫做“初詣”,以祈祷当年的平安运势。
(二)“一夜连双岁,三更分两年”和“一年の計は元旦にあり”
这两句谚语体现出中日新年都具有辞旧迎新的重要意义。中国的这句谚语中的“一夜”指的是除夕夜,“三更”指的是“子时”,“双岁”和“两年”都是指“去年和今年”。可直译为除夕这晚连着两个年份,两个年份是在三更的零点被划分的。中国古代对时间更替的重视与敏感,在节日中体现为除夕守岁这一习俗,民间还有谚语“大年三十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日本这句谚语的意思是一年的计划应该在元旦制定好。可见,人们认为元旦是新年的开始。同时和中国守岁一样,日本会在除夕夜吃“年越し蕎麦”,“年越”代表跨越新年,荞麦面具有易断的特点,代表和过去有个了结,荞麦面的长度代表长寿,荞麦的日语发音和“旁”相同,寓意“家人在身旁”。
(三)“初七、初八炸年糕”和“朔日ごとに餅は食えぬ”
年糕是中日新年必不可少的食物,丰富的烹饪手法也体现了人们对它的喜爱。在中国,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年年提高。中国南北方有不同烹饪方法,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做法,多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还有片炒、汤煮等做法,味道则甜咸皆有。
日本的这句谚语直译为不是每月一号都可以吃年糕,它表示不会总有好事。在日本,人们会将年糕和热的清汤结合做成“御雑煮”,也叫年糕汤,是一种以麻薯为主再加上各种食材而制成的食物。吃杂煮的习俗是从室町时代末期开始的,过去年糕太贵,人们就用芋头代替年糕,发展到现在,还有“鏡開き”的仪式,即将供奉在家中客厅正中位置的“鏡餅”做成年糕汤。
(四)“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和“雪は豊年の瑞”
在比较中日谚语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意思和传达内涵相同的谚语。首先,中国这句农谚指如果八月十五云遮住了月亮,就预示着正月十五会有大雪。正月十五人们有游湖观灯的习俗,所以会有“雪打灯”的说法,而瑞雪兆丰年,所以来年定会是个丰收年,代表着百姓的淳朴愿望。
日本的《万叶集·三九二五》中记载着“新年伊始,丰年如雪”。因为水稻的生长需要大量的水,所以正月下雪预示着水稻会生长得好,来年一定会丰收。这句谚语的意思与“瑞雪兆丰年”是一样的,都寄托了百姓对丰收年的期盼。
(五)“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和“後からはげる正月言葉”
新年就要有新的开始,人们互送祝福,希望将美好的祝愿传递于他人。这句中国谚语中的“礼”指的不是送礼,而是拜年时要注重礼貌。大年初一,人们刚过完除夕,放完鞭炮后,就要去各家拜年了,而拜年时说的都是吉祥话,文雅和气的新年祝福让团聚的氛围更加喜庆。所以中国人过年时很注重语言是否吉利,为来年讨一个好彩头。
日本这句谚语中的“正月言葉”指的是正月里使用的装腔作势的语言,意思是故作优雅的话很快就会被拆穿。正月里人们说的祝福是为了传递美好的祝愿,拉近距离,但在日常生活中,过于虚伪的好话却少了正月里送祝福的真诚,所以不会被人相信。
三、中日新年的不同习俗
(一)装饰习俗
通过中日两国在新年装饰物上的区别,可以看出中国新年的装饰物桃符、灯笼在于驱鬼辟邪和纳福祈愿,而日本新年的绘马、门松则重视参拜神灵和寄托愿景。
1.中国的习俗
(1)“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爆竹声中辞去旧岁,千家万户换上新春联,预示气象更新。由此可以得知新年里人们有放爆竹和贴春联的习惯,爆竹在古时用于吓走神兽“年”,而现代的人们放爆竹不是为了去除鬼魅,更多的是庆祝新年的到来,取“辞旧迎新”之意。桃符最早是指有辟邪作用的刻着门神神荼和郁垒的桃木,现在则指贴于门旁用于寄托美好愿望的春联。
(2)“大红灯笼高高挂”
将红灯笼挂在门口高处也是一种传统习俗,红色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喜庆、幸福和光明。人们将大红灯笼挂在家门口,为新年渲染了浓厚的节日气氛,在普天同庆的团圆日里,灯笼的存在为人们的心中增添了暖意。灯笼还可以成为孩子们的提灯,传达着照亮孩子们锦绣前程的美意。
2.日本的习俗
(1)“猿に絵馬”
因猴子和马的组合图案很多,此谚语用来比喻搭配得好,从前日本信仰猴可以守护马厩,很多绘马上也画有猴子牵着马缰绳的图案。这里的绘马和中国的桃符相似,只不过桃符最开始是用来辟邪的,而绘马是在正月里向神社祈愿或者还愿时用于供奉的东西。现在人们会在木牌上写下自己的愿望,供在神前,祈求得到神的庇护。
(2)“門松は冥途の旅の一里塚”
这句谚语来自一休禅师的俳句,本意表达门松是迈向死亡的标记,实际借门松这一意象阐述了现代人迎接新年的矛盾心理。既因迎接新年而感到喜悦,又因时光流逝而感到悲伤。门松由日本传统的吉祥物松、竹、梅组成,松树的四季常青為门松带来了健康长寿的寓意,所以不论是家还是公司门口,都有门松的身影,日本宗教中存在一位“岁德神”的神仙,日语中“松”和“待”同音,因此人们摆门松是为了等待岁德神的降临包含着“接福”之意。
(二)饮食习俗
在新年期间,中日两国都会食用各具特色的食物,这些食物表现在谚语中,可以让人感受到人们庆祝节日的热忱,体会到年俗传递的幸福感。
1.中国的习俗
(1)“初一饺子初二面”
中国人习惯在大年初一吃饺子、年初二吃面条,其中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是医圣张仲景首创,皮薄馅嫩、味道鲜美的饺子深受百姓的喜爱。据清朝有关史料记载:“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可见,从清朝开始饺子就是除夕夜的菜肴,并且最先被称为“便食”,现在的饺子则是取“更岁交子”中“交子”的谐音,更岁交子是代表辞旧迎新的食物。同时饺子状如元宝,包饺子就像包住福运,吃饺子则寓意着生活富裕,财源滚滚。
(2)“腊月二十八,把面发”
“把面发”指的是发酵面粉蒸馒头。根据汉族民间风俗,到了农历的十二月二十八日这天,就要蒸馒头了。腊月二十六和二十七准备过年要吃的肉类,到了腊月二十八这天,就该准备面食了。以面食为主的山西人还会将蒸好的馒头作为拜年礼物送给亲友。
2.日本的习俗
(1)“田作りも魚のうち”
这句谚语的本意是像沙丁鱼这样小的鱼,也肯定是鱼的同类,用来比喻弱小无力的人也是同伴。其中“田作り”是芝麻的别名,这里指沙丁鱼干。沙丁鱼干是日本正月“御節料理”的材料之一,御节料理指的是在正月吃的表示庆贺的料理。其种类繁多,讲究少而精,要求既美味又营养,最重要的是含有各种美好的寓意,比如,作为米田的一种肥料沙丁鱼干象征着土地肥沃、五谷丰登;鱼籽数目多的鲱鱼子象征着子孙繁荣;发音和欢喜相似的海带卷象征着吉祥如意;颜色与金子相似的栗子象征着财运亨通;形似古代书卷的伊达卷象征着学有所成等。
(2)“河豚は食いたし命は惜しし”
想吃河豚又惜命是比喻想得到快乐和利益,但是害怕后果而犹豫不定。河豚日语发音和“福”相近,同时河豚的味道也十分鲜美。因此在新年里,人们买河豚吃既是为了一饱口福,更是为了得到河豚带来的福气。
(三)其他习俗
在中日新年里还有一些特别的习俗,比如,中国过小年时人们要祭灶,送灶神,而日本新年还有初梦这一说法。
1.“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上天”
腊月二十三是中国的小年,也是“送灶日”,作糖瓜、祭灶是这一天的主要活动。据说这天灶神会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每家人的善行和恶行,决定着这家人来年的福祸,因此人们会好好地送走灶神。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人们会给灶神供奉祭品,除鸡鸭鱼肉外,还有糖瓜,又甜又黏的糖瓜是为了甜住灶神的嘴,让灶神多说好话,保佑家庭一年的运势。
2.“一富士二鷹三茄子”
这句谚语其实是日本关于“初夢”的说法。这里的初梦指的是新年的第一天晚上做的梦,而关于这些梦,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最好的就是梦见富士山,其次是爱鹰山,再次是茄子。富士山是日本最高的山,鹰是指爱鹰山,也叫足高山,而茄子价格贵。所以这三样的共同点在于“高”。在日本的传统习俗里,梦到高的东西会有好运,而只要梦到其中一样就代表会有好运。
四、结束语
从丰富的年俗活动传递的辞旧迎新、亲友间的团聚和关心祝福以及对来年家庭、事业、健康等方面的期盼,可以看出中日两国人民对新年的期待与愿景是一致的。中日两国也有爱“高”的倾向,高高挂的红灯笼、年年高的年糕还有富士山的高、爱鹰山的高、茄子的价格高,都是中日两国人民喜欢高的表现。
但也存在不同之处,日本人信仰妖魔鬼怪是多变并可从善的,所以日本在年节里只祭祀祖先不会驱鬼辟邪,而中国的新年起源就是为了驱逐神兽“年”,爆竹、门神、桃符最初的作用也是为了赶走妖魔鬼怪。但新年发展至今,驱魔的色彩逐渐淡化,庆祝新年的氛围日益高涨,红色在新年也更多代表喜庆而不是驱逐邪恶。
谚语从民间而来,又在民间流传,从中日新年的谚语中我们可以得知,日本吸收了不少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保留年夜饭、守岁、拜年等习俗,但又因饮食文化的差异,将新年饮食中加入食用生鲜海味的习惯,不照抄中国吃熟食的年俗;因思想文化差异,没有引入桃符、门神而自创绘马;因宗教文化差异,没有送灶神的说法而有迎岁德神的民俗。总之,我们分析新年谚语,既可以探究中国传统节日被日本吸收借鉴的状况,也可以窥见两国的文化差异所在。(通讯作者:张佳梅)
参考文献:
[1]西角井正慶.年中行事辞典[M].東京堂出版,1982.
[2]马兴国.中日两国年节习俗的变异——以新年与新年为例[J].辽宁大学学报,1995.
[3]内藤湖南.日本历史和日本文化[M].商务印书馆,2012.
[4]康书静.中日传统节日对比及教学探究[J].四川师范大学,2015.
[5]王钦.中国民俗文化对日本民间文化符号的影响[J].时代教育,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