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多语教育纳入国家战略规划
2020-07-04张晓东
张晓东
自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更好地融入世界舞台,中国开始进行以英语为主的外语教育,培养了大批外交、外事及外贸人才,为我国的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外语水平。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和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只掌握英语或其他一门外语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多语能力,即熟练运用两门或两门以上外语的能力将成为未来国际化人才的标配。为保障多语教育的实施,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相应的语言政策。在多语教育政策方面,我国尚属空白。很多外语教育专家着眼于国家的发展,建议将多语教育纳入国家战略。令人遺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从国家战略层面对多语教育进行规划和实施,也缺乏相应的法律和政策明确多语教育的地位。
多语能力的培养对于国家语言能力及全球教育影响力的提升、国家战略的推进实施、国家的安全保障、国际话语权的主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及文化自信的提升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将多语教育纳入国家战略规划,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首先,将多语教育纳入国家政策规划能够切实增强国家语言能力,提升我国的外语教育水平和教育全球影响力。
当前,我国所掌握的语种数量比较有限,结构也很不合理。据统计,在世界现存的6000多种语言中,截至2017年,我国高校能够开设的外语语种为90多个。在这些语种中,英语学习者又占到绝大多数。相较之下,美国高校开设的非通用语种多达276个,仅哈佛大学就开设95个。俄罗斯圣彼得国立大学开设124个。与西方一些国家相比,我国外语教育层次也比较单一。虽然近年来一些中小学,甚至是幼儿园也开始进行多语教学,但并未形成规模。同时,除英语外,我国其他语种教育多集中在大学阶段。语种资源数量不足和外语教育层次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国家语言能力、外语教育水平及教育全球影响力,对国家的发展及国际交往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 从国家政策层面进行多语教育规划,能够促进国家战略的推进和实施,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全球影响力。
多语教育是解决“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外语人才短缺问题的关键。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倡议。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相关语言人才的短缺问题日益严重。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用语达 50 余种,加上民族语言和重要方言,共约200 余种语言。但我国高校目前能开设的外语语种不足100个,并且一些小语种无法连年招生。要解决“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的语言人才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多语教育。
多语教育同样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国际话语权的主导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随着经济实力持续增强,中国同时需要提高各领域规则制定和修订的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都离不开语言这个载体和媒介。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对多语教育从国家政策层面进行规划和实施迫在眉睫。
第三,多语教育适应新时代国家安全需求,是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有力工具。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及国际交往的持续深化,国家安全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并提前进行部署。在经历911恐怖袭击的惨痛教训后,美国政府开始认识到外语在国家安全保护中的重要性,并着手进行政策规划。2005年美国国防部出台《国防语言转型路线图》,把外语及外语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同年,美国国防部发表《国家外语能力行动倡议白皮书》,号召美国公民学习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的“关键语言”。2006年在美国国务院、教育部和国防部召开的联合会议上,布什总统宣布正式启动《国家安全语言计划》,加强从幼儿园到大学阶段外语人才及师资的培养,增加关键语言的学习人数、高级外语人才和师资数量。该计划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获得1.14亿美元和2.66亿美元的财政拨款,资助以国家安全为目标的“国家旗舰语言项目”。
外语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已经为我国许多学者所认识,但还没有引起国家和政府的足够重视。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相关法律或政策明确外语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而外语教育政策的发展规划也没有提升到国家安全层面,同时缺少从国家安全层面出发对外语教育进行资金投入和资源配置。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从国家安全层面对多语教育进行规划和实施,能够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第四,多语教育将极大地提升跨文化理解和沟通能力,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和全球治理储备优秀人才。
教育不仅要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要着眼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世界公民。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个人掌握了多种语言,他就能够体会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理解和包容文化的差异性;并能够从不同的文化视角思考问题、观察世界,形成国际视野和全球格局。当今和未来中国不仅要为全球问题提供中国解决方案,更是要用中国智慧来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和全球治理。这一切都需要以跨语言沟通和交流为前提。因此,进行多语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国民的素质,同时也是在为全球治理培养世界公民。
第五,多语教育能够增进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融合。
多语教育有利于增进民族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实施多语教育是为培养优秀的全球公民做准备。当中华文化和中国故事通过不同语言在世界广泛传播时,当中国主张得到国际认同并在全球推广实施时,我国国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自然能够得以升华。
多语教育同时能够促进文化融合。多语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对非本族文化的理解和接纳。对不同文化的心理认同能够促进文化融合。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加拿大实行的多语教育和多元文化政策为其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有利因素。加拿大学者的研究发现,与澳大利亚和美国相比,加拿大国民掌握了更多的语言,具有较高的移民同化率、少数民族政治参与率和异族通婚率。这说明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政策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推进不同民族的融合方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2018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国际国内许多重要场合多次重申中国扩大开放的决心和诚意。随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未来中国将成为“世界之中国”。中国将欢迎五湖四海的朋友来旅游做客、交流合作、工作生活和移民定居。为了促进更深入的国际交流合作、社会和谐稳定及种族间的融合,中国需要实行多语教育和多元文化政策。
从国家政策层面对多语教育进行规划和实施可采取如下策略。
首先,由国家相关部委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制定国家多语教育发展规划纲要。规划要从全球视角、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的高度着眼,既要制定长期和中期目标,又要明确近期目标;既要考慮国家发展需求,制定总体发展目标,又要考虑地方差异,提出区域发展指导意见;既要在高等教育阶段着力推进落实,又要鼓励中小学,乃至幼儿园进行尝试;既要做好政策引导,又要给以资金支持。
第二,针对不同教育阶段进行规划,有序推进,形成体系。在幼儿教育阶段,鉴于孩子的语言习得天赋,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开展多语教育并积极探索幼儿多语教育模式。对于成绩突出的幼儿园,国家或地方应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和奖励。在中小学阶段,在贯通英语教学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非通用语选修或必修课。通过科学论证,允许更多英语以外的其他语种成为高考科目。在中考和高考的外语科目中,学生能够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在高等教育阶段大力推进国家战略急需语种的开设,同时必须注意科学测算、合理规划,避免因毕业人数过剩造成就业困难。积极探索其他语种加英语、英语加其他语种等多语培养模式。鼓励创设多语网络课堂或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辅助课堂教学,提升学习效果。通过政策引导,建构从幼儿园到大学的“一条龙”多语教育体系,为国家战略的实施培养优秀的多语人才。
第三,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发展。对条件允许的内地中小学,在贯通英语教育的同时,鼓励开展其他语种的必修和选修教学。对边疆省份的少数民族学校,建议以邻国语言作为学习科目。从小学阶段开始,国家选派、资助学优生到邻国参加夏令营、短期访学或交换学习。在大学阶段,国家留学项目应以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为导向,大力资助相关语种人才到对应国家留学并获取非语言专业学位,培养既有专业,又精通多种语言的优秀人才。
第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组织系统的教师培训,确保多语教育质量。除招聘本土教师外,以资金补助的形式鼓励各级学校招聘优秀外藉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确保学生接触地道的外语启蒙。组织开展“外语教师国培计划”,邀请专家分别对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语种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方法培训;同时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相应国家进行实地教学观摩、交流学习或学位提升。通过以上途径,提高外语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确保国家多语人才的培养质量。
第五,组织国内外专家编写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各语种教材体系,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素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材,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多语人才。制定各语种教学的国家质量标准和语言能力等级量表,建立自主的多语种测评体系,为多语种教学和语言能力测试提供科学的评价标准。
从国家层面对多语教育进行规划和落实,就一定能够开创多语教育的新局面,为国家战略的实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做出应有的贡献。
★ 本文系2017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向北京新城市功能的外语政策与规划研究”(项目批准号17YYA00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