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地方党报民生新闻的转型思考
2020-07-04吴小星
吴小星
摘要:融媒体时代,自媒体依托微信、直播等先进传播手段,迅速崛起壮大,对地方党报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融媒体时代地方党报民生新闻如何转型亟需媒体人思考。本文基于此,以黔東南日报“事大民捕”栏目为例,从报道形式、搭建平台、导向建设三个方面,浅谈融媒体时代地方党报民生新闻的转型。
关键词:融媒体;民生新闻;舆论导向
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中,先进技术固然是支撑,然而内容建设才是根本。近几年,有些地方党报在民生新闻的报道过程中出现零碎化的倾向,使民生新闻一定程度上失去党报的优势。
那么如何在融媒体时代,实现从“小民生”到“大民生”的跨越呢?黔东南日报多方探索,整合人员,创建融媒体民生栏目“事大民捕”,实行一周一策划模式,根据部分自媒体的相关线索进行深入采访,将所搜集到的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资料进行整合,精心打磨文稿、标题,以深度报道的形式聚焦民生,打造民生头条。
比如《凯里老城区线缆乱如麻 告别“蜘蛛网”还需慢慢来》一文,记者深入凯里老城区、供电局、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部门采访,还原老城区线缆的现状,挖掘原因,并提出整改建议。每次采访记者都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由表及里,剥茧抽丝,力求还原事件真相;成稿均经过记者、编辑、总编辑层层把关,让受众切实读到有思想、有深度、有温度的内容。
由于策划贴近民生,成稿质量高,作品刊发后,得到广大群众和有关部门的一致好评,栏目曾获评2017年度贵州新闻奖二等奖。
传统纸媒时代,新闻传播是单向的,报纸出版什么新闻,读者就阅读什么新闻。融媒体时代,受众可通过多渠道获取信息,传播也呈现出分众化、差异化的趋势。因此,新形势下,地方党报要“打通”平台壁垒,搭桥铺路,充分利用移动终端、专栏网页以及微信公众号等,对各类民生新闻及时推送,从民众视角展开评论,拓宽民众获取新闻的通道,开设新闻汇集专栏,使民众从多个途径中接收新闻内容,并和民众之间展开互动。
为了能让“事大民捕”栏目一炮打响,黔东南日报除了在报纸上开设专栏,还同步在下属新媒体平台开设专栏,集几大平台之力,合力传播,体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创新。
比如《凯里停车费“乱”象丛生》一文,在黔东南日报上发布时,编辑使用三张新闻图片,精心编排版面,使得整个版面极具冲击力,勾起读者的阅读欲望。版面是报纸的“脸面”,好看的版面才能吸引受众。因此,在报纸上刊登时,编辑在版面的美感上下足了功夫。而在黔东南微报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时,编辑将3000多字的文稿进行了精简,大量用图,并添加视频,使之符合微信公众号读者的阅读习惯,且编辑还及时与读者互动,增强用户粘性。
当前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新媒体和自媒体层出不穷。在全民皆记者的融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报道的方式较多,内容涵盖面较广。部分自媒体为了博眼球,通常使用惊悚的标题、夸张的词语极力煽情,不顾事件对社会造成何种影响。
地方党报作为地方主流新闻媒体,不仅仅生产新闻、传播新闻,还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功能。这就要求地方党报新闻工作者在新形势下,坚持正确的新闻观,重点从新闻内容、新闻定位、报道形式等方面进行转变,正确引导公众价值观[],在社会上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如凯里市龙头河每逢夏季总会发生青少年游泳溺亡事件,自媒体、网友等纷纷加入“讨论大军”中,一时间,各种不实言论层出不穷,市民谈“河”色变。为此,“事大民捕”栏目记者深入龙头河所在村庄、社区、街道、辖区派出所、学校等地深入采访,解析龙头河的水况以及近年发生的游泳溺亡案件,形成《龙头河 但愿悲剧不再发生》一文,让公众了解事件真相、吸取教训和经验;化解恐慌,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同时,在媒体的关注下,相关部门也加大力度推进龙头河的监测工作。时隔一年,龙头河两岸装上了11套视频监控及语音提醒系统,实现辖区河道重点区域全覆盖,成功劝阻多起下河游泳事件。
综上所述,在融媒体时代,新闻内容个性化增强、互动性和及时性大幅度提升,地方党报民生新闻若想站稳阵地,创新报道形式、搭建传播平台必不可少,但也要根据自身情况适时进行。同时要坚持正确的新闻观和舆论导向,用专业的新闻精神做好新闻采编工作,促进新闻行业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