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语文视域下的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与思考

2020-07-04王艳郭玉洁

新智慧·上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大语文传统文化

王艳 郭玉洁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小学教育中应怎样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学校教育和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积极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路径,诵读国学经典,认真写好教好祖国文字,利用综合性学习及实践弘扬民族文化,借助地域优势了解家乡传统文化,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必要手段,更是切实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语文;传统文化;诵读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基于学科本体性质,语文课程承担着更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开端,对学生一生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地融入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是学校教育和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当前教育形势下,“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已成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李家栋老师将这一课程基本理念解读为“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1]因此,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传统文化教育方式,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必要手段,更是切实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有效途径。在“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教育的实施途径研究”这一课题研究中,我们课题组进行了多方面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一、以诵读为主线,助力学生厚积文化底蕴

经典古诗文是我国历史文化传承的瑰宝,以诵读为主线,能够助力学生更好地学习、领悟先贤圣哲的思想精华,增长知识,积淀深厚文化底蕴,实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为实现充分的阅读和积累,我们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诵读讲解或学习新的篇目。在诵读内容方面,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和诵读篇目,我们参阅了《品读经典》等相关书籍,并结合部编教材中的古诗词内容拓展延伸,搜集整理了较为丰富的童谣、儿歌、唐诗、宋词、小古文以及国学精粹中的部分经典内容,分年级循序渐进指导学生吟咏诵读。在诵读要求方面,低年级学段,教师主要引导学生从字面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激发诵读兴趣,培养读书习惯。随着学段的升高,目标逐渐过渡到领悟诗文大意,体验其丰富内涵,在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逐渐增加阅读量与阅读难度。每天设置二十分钟晨读时间,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诵读活动;利用课间操,每天一个班级进行古诗词诵读展示;教研例会上,全体语文教师进行诵读有效性反馈;每学期开展一次全校性的以“传承经典”为主题的古诗词诵读比赛活动。同学们在诵读中拓展文化视野,陶冶道德情操,师生共同打造了真正的书香校园。

古诗文诵读,培养了同学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烈兴趣,带给同学们更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考力。高学段的部分学生,学会了仿写古诗词。他们的笔端,涌现出了《考试歌》系列诗、《卜算子·我在护视力》《丑奴儿·戒玩》《生查子·减肥》等妙趣横生的仿写作品。学以致用的良好体验,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教育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在汉字学习中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内涵

传统文化教育离不开对汉字文化的准确把握和传承。小学阶段是漢字学习的关键时期,练字的过程也是培养审美趣味、提升文化修养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一个学段写字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了让学生写好汉字,我们首先把书法教学纳入课程计划,在课程设置与学习时间上做到充分落实。一至三年级开设硬笔书法,四至五年级开设毛笔书法课,并以“一笔一画学写字,一言一行学做人”为主题,每两周进行一次师生书法展览,形成系列教学活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以及良好的写字习惯,使同学们深深地认识到,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写好汉字本身就是传承优秀文化。

在汉字教学中,还要注重挖掘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汉字文化元素。如象形文字,体现了浓厚的中国特色和文化渊源。在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我们借助一些识字教材和图文资料,带领学生从了解其演变过程入手,通过对读音、意义、书写的解读,感悟汉字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元素,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意蕴。为了加深同学们对汉字美的认知,我们开展了“说文解字”专题讲座、“汉字文化”故事会、“我爱你,汉字”征文比赛、“百字听写无差错”比赛等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汉字、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为更好地巩固古诗文的诵读效果,我们将古典诗词与书法展示相结合,通过饱含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书法作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大增强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三、利用综合性学习和实践,弘扬民族文化元素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不失为一条很好的途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存在于语文教材之中,更是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文化渗透的过程中要注重体现这一点,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才会更容易接受传统文化。”[2]

在教学中,我们依托教材中的民族文化元素,选择关联性强的学习资源,群策群力推进综合性学习及实践活动。如举办以“爱国”“传统节日”“梅花”“月”等元素为主题的文化学习活动;设计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宣传栏;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进课堂开展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传统文化体验与实践;举行语文素养大赛、演讲比赛、文化藏品展等。依托少先队、家长学校、教育机构等组织,拓展语文学习空间,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将对传统文化的书面解读提升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层面。

四、借助地域优势,学习家乡传统文化

认真学习家乡优秀传统文化,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有着积极推动作用。我校坐落在泰山脚下,被誉为“五岳之首”的泰山,是全球首个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她既是一座雄奇伟岸的山岳公园,又有着数千年精神文化和人文景观的积淀,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泰安还有著名的大汶口文化以及徂徕山爱国教育基地等,这些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绝好素材。借助地域特色和学校优势,我们从现实生活中可感知的文化入手,精心开发了适合本地学生的校本课程《泰山文化》,和语文教学相结合,从一棵古树、一个人物、一个故事、一首古诗、一块石碑引入情境,让学生领略泰山之美,了解泰山精髓,感受数千年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厚重积淀。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需要找到学生生活和传统文化对话的共振点,结合当前时代需求,把传统文化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活动展现出来。”[3]在学习活动中,为了加深对本地传统文化的认知,我们带领学生进行参观、调查、研究,搜集整理关于泰山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古树名木、古代建筑等多种类型学习资料,组织“读泰山、写泰山、画泰山、颂泰山”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泰山文化、热爱泰山精神,在此基础上,同学们写出了自己的调查报告、学习感悟,小小论文等。这些活动,不但使学生了解了泰山文化的多元与壮阔,更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和自主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生重要的精神滋养,也是素质教育的必要课程。学校教育作为传播文化的主要阵地,教育内容及形式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师,更应增强责任意识,在学校厚植传统文化的土壤,以诵读为主线,以汉字教学及各类活动为载体,以地域文化为助力,给予学生丰富的优秀文化熏陶,积淀人文底蕴,增强辨识能力,提升核心素养,让优秀传统文化如春风化雨,浸润每一位学生的精神成长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家栋.语文课程标准学习百问[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2.

[2]刘帅.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9(19):38~40.

[3]“小学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拓展性课程研究”課题组.依托活动融入课程传承文化——小学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拓展性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小学语文教学设计,2018(8):7~9.

猜你喜欢

大语文传统文化
利用小农场 开展大语文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大语文”观下如何实施综合性学习
“大语文”视野下的阅读培养方式探究
重拾遗失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