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历史情境教学,培育学生家国情怀

2020-07-04汪高锋

中学历史教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历史

汪高锋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强调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而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1]。因此,家國情怀在诸素养中处于核心地位,被称为“历史教育的根本归旨”[2]。那么应当如何有效培育学生家国情怀,逐步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

情境教学作为当前中学历史课堂中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智力状况、情感态度等得到优化与发展的教学方法”[3]。该教学方法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能够生动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有效性,尤其在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上具有良好作用。因此基于历史情境教学,不失为有效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方法之一。

在不久前举行的宁波市第五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笔者依据新课标,“试水”新教材,执教《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尝试基于历史情境展开具体教学,以期逐步培育学生家国情怀。以下是笔者的一点浅薄之见,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家国情怀

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认识转化为信念并不是靠行为的频繁重复完成的。……认识,只有在行为方面能给孩子带来正义感,能使他激动,能使他心灵上产生欢乐感和兴奋,并能振作的情况,才能转化为信念……因此,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只有播种在这片土壤上,种子才会萌发出幼芽来。”[4]

好的历史情境正是加速家国情怀这颗种子萌发的“温床”和“催化剂”。从某种意义上讲,历史就是故事。历史情境的创设离不开一个个围绕教学主题展开的鲜活生动的好故事。“故事内容的情节性,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情节的趣味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趣味中的启发性,容易引发学生思考;启发后的教育性,容易使得学生接受。”[5]

笔者在执教本课时,首先采用了情境导入法:通过播放学生相对熟悉又感兴趣的央视综艺《国家宝藏》中的“云梦睡虎地秦简”相关视频片段,创设鲜活生动的历史情境,贴近学生生活,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通过云梦睡虎地秦墓主人“喜”(著名主持人、北大法律系毕业的撒贝宁扮演)的一段感人独白,指出“喜”虽然只是秦国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小小基层官吏,但他却见证了一个伟大时代的诞生,并通过自己一辈子的勤勉工作,为这个时代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自然引出了这一伟大时代,即本课主题“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又与本课最后总结提升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紧接着,通过小人物“喜”和大人物秦国先代国君秦襄公、秦孝公、秦昭襄王等,尤其是“嬴政”的主要生平介绍,创设了“小国蓄能”这一具体历史情境。一方面使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人民渴望安定统一的历史场景有了切身感受;另一方面通过“喜”和“政”的主要生平活动提取有效历史信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能够全面了解秦统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认识到秦大一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进而帮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6]。

二、神入历史情境,凸显家国情怀

历史是过去的内容,无法直接“实践”,却又需要“传达给人以对于人物或事件的某些具体感受”[7],缺乏历史知识和理性思维的高中生在触摸、走进历史时,对异时异地的人和事难免会产生“天然的隔膜”。而好的历史情境正是架起学生与历史对话的桥梁,能拉近学生与所学内容的距离,进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增强情感体验。

因此,教师在缩小这种遥隔古今、相望千年的时空距离感时,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充分考虑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历史情境让学生神入历史,才能“以情感人”,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与同情,使之与有血有肉的历史产生“共鸣”、“共情”。最终在“共鸣”与“共情”中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念,凸显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举例来说,在讲到秦朝巩固大一统的主要措施时,笔者结合相关图片、文字等材料,通过“政”的主要生平活动,创设了“帝国春秋”这一具体历史情境。引导学生从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了解和掌握秦朝巩固大一统局面的主要措施,重点采用图示法、合作探究法分析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突破本课重难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和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实证意识,最终感悟到秦始皇在国家统一过程中的雄才伟略和政治智慧。

其中,笔者还引用了云梦秦简《封诊式》中两个有关“定法令”、“易风俗”的具体案例——“穴盗”和“毒言”。先利用一手史料还原历史场景,带领学生神入历史,再根据“案发现场”和“审讯记录”抽丝剥茧、层层分析,激发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欲,掌握秦巩固统一的一系列措施,感受秦法之完备、之先进、影响之深远。最终使学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8]。

“知识融入历史情境之中,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更容易被学习者吸收。”教师在历史课堂引导学生神入历史情境,“不仅使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前提与关键、思维创新的源泉,更是推动教改朝着纵深方向发展的重要途径”[9],真正凸显学生对家乡、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体悟历史情境,升华家国情怀

历史情境的核心在“情”字,“营造历史情境除了要突破疑难知识,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历史人物为主线,创设历史情境,带领学生神入历史,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使学生通过体悟历史情境,汲取历史智慧,“在课堂中自然感受到历史人物坚持不懈、奋斗不息、探寻不止的精神,体会到他们超越小我,胸怀大我,关注国家前途,心系民族命运的情怀与担当。”[10]

在探究秦亡原因时,为了避免枯燥乏味的“政治说教”,笔者创设了“大道行思”这一历史情境。先通过引导学生再次回顾“政”的主要生平活动,了解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再引用云梦秦简《语书》中南郡守腾对县、道啬夫的一段话,通过感悟这一历史情境,认识到秦在对占领地实施统治过程中阻力重重,遇到了“秦法”与“楚俗”之间的巨大文化差异与冲突。最后引入史学界相关学术成果,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材料挖掘秦速亡在文化方面的深层次原因,体悟秦亡的复杂性,并从中汲取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

材料1:南郡守腾谓县、道啬夫:古者,民各有乡俗,其所利及好恶不同,或不便于民,害于邦。是以圣王作为法度,以矫端民心,去其邪僻,除其恶俗。法律未足,民多诈巧,故后有间令下者。凡法律令者,以教导民,去其淫僻,除其恶俗,而使之之于为善也。 今法律令已具矣,而吏民莫用,乡俗、淫泆之民不止。

——《云梦秦简·语书》

材料2:秦之“法律令”与关东文化存在距离,特别是与楚“俗”之间存在较大距离……由文化差异与冲突引起的楚人对秦政的反感,及齐、赵等地人民对楚人反秦战争的同情,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陈苏镇《汉代政治与〈春秋〉学》

材料3: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始皇帝在其任内,无事不成……作为一名带领国家走过漫长、困难时代的君主,都应该备受赞誉。在多大程度上,后来出现的动乱应当归于始皇帝的错误政策?始皇帝的可悲且不能胜任的继承者以及其他非人为因素,应该对之负多少责任?这些,都很难说清楚。

——贝德士《中华帝国的建立》

材料4:“云梦秦简考古平面图和复原图”

在总结提升阶段,再次回到本課的大人物“政”和小人物“喜”,首尾呼应、浑然一体。通过展示美国汉学家贝德士对大人物“政”的一段评价和“云梦秦简考古平面图和复原图”,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体悟到正是他们的坚持与付出,才开创了这个伟大的时代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认识到“喜”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国宝“云梦秦简”,他勤勉、敬业和执着的“云梦精神”,才是留给后人最为珍贵的“国家宝藏”!认识到我们现在也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新时代,也应向“政”和“喜”们学习,在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懈努力,为这个伟大时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贡献力量,以自己的方式让“云梦精神”永远流传下去!最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增强社会责任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精神,领悟中华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用价值,升华家国情怀,落实“立德树人”总目标。

“依托这些鲜活的历史情境,教科书中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有意义。”[11]综上所述,基于历史情境展开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至关重要,值得广大教师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以上只是笔者在“试水”新教材中的一些尝试和一孔之见,谨以此文抛砖引玉。

【注释】

[1][6][8]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5、6、7页。

[2]曹小文:《家国情怀:历史教育社会功能的目标与追求》,《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8年第1期。

[3]冯卫东:《情境教学操作全手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3页。

[4](苏)苏霍姆林斯基:《公民的诞生》,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320页。

[5]陈倩、许柏梅、叶德元:《浅谈历史数字故事对教育教学的作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4年第6期。

[7]何兆武:《历史和历史学》,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60页。

[9]赖立新:《让课堂真情弥漫——谈中学历史教学情境创设的若干形式》,《中学历史教学》2017年第5期,第48页。

[10][11]赵晓东:《以历史人物为主线营造历史情境》,《中学历史教学》2015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历史
家国情怀的乡土文化“软着陆”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谁咬得更厉害
新历史
没有情怀的司机不是好交警
少女情怀总是诗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黑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