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学术讲座产业和趋势实证研究

2020-07-04柯泽程伟瀚谭诗妤

社会科学动态 2020年5期
关键词:市场机制

柯泽 程伟瀚 谭诗妤

摘要:作为知识理论生产传播的一种特殊形式,高校学术讲座颇受重视,规模庞大,已形成隐形产业。但是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并不充分,对学术讲座这一特殊学术传播制度的产业规模、组织方式、驱动机制、内容质量、传播效果等问题的研究基本处于缺位状态。本文以陕西省12所高校举办的112场次各类新闻传播学学术讲座为样本,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了量化研究,并以知识社会学和相关经济学理论为基础,重点分析了推动这些学术讲座的社会动因以及社会后果,探讨我国高校学术讲座的市场机制,反思高校新闻传播学讲座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学术讲座;市场机制;调查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982(2020)05-0113-09

一、陕西省新闻传播学院系学术讲座基础数据综合分析

本次调查分析样本取材自陕西省12所设有新闻传播学院系的高校,其中西安市8所,西安以外地区4所。样本涵盖985、211和普通本科院校,既有综合类、也有师范类和理工类院校,选取院系单位在全国专业排名以及学科地位具有明显差异性,样本选择和设置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合理性。数据统计区分为讲座类型和嘉宾信息,信息来源为各高校或新闻传播院系的官网、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实地调研。

通过上述方式,共收集到2018年112场讲座信息,由于串讲现象比较突出,一些嘉宾在密集的行程安排中往往先后在陕西省不同院校举办讲座,剔除串讲因素,2018年讲座实际嘉宾总人数为93人。按照讲座频次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列表如下:

在12所样本院校中,2018年平均讲座数量为9.3场,超过平均数的有5所学校,分别是西北政法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和西安工程大学,另有4所院校一年内开设讲座数不到5场。在最新的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科评估中,陕西省高校在C级以上的只有三所:陕西师范大学(B)、西北大学(C+)、西安交通大学(C),陕西省新闻传播学科排名第二的西北大学讲座次数仅为6次,而在学科评估上没有上榜的西北政法大学和西安外国语大学讲座次数明显居高,这一事实凸显讲座次数与学科发展水平没有必然联系,讲座的发生还有其他更多复杂因素。

学术讲座频次通常被认为是某个特定院系重视学科建设和学术传播的重要表征,但是这显然是一种流于最表层的评价和判断,只有将学术讲座与其他相关因素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才可能得出更为符合实际的结论。这些因素首先包括主讲人的任职机构,专业职称以及学术头衔等,可以由此去初步判断主讲人提供高水平知识理论成果的可能性。

(一)主讲嘉宾任职机构、专业职称以及学术头衔统计

从表2数据来看,讲座嘉宾机构来源比较驳杂。大部分专家学者都在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任职,其中超过半数的学者拥有教授、博士生导师以上职称和头衔。但仍有部分嘉宾来自非教学和研究单位,甚至来自一些公司企业或社会组织,这类嘉宾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他们一般都拥有行政职务,掌握一定的社会资源和行政资源,但学术造诣普遍偏低。

任职机构、专业职称和学术头衔仅仅表明主讲人最基本的社会身份,这些身份的获得可以部分说明主讲人的理论造诣和学术水平,由于这类社会身份的获得往往还可能存在学术之外的因素,因此无法将这些身份因素作为评定讲座质量的唯一标准。

(二)讲座嘉宾行政或者学术职务数据统计

对陕西省新闻传播学讲座的统计分析表明,学术造诣和成就并非成为讲座嘉宾的必要因素,大量嘉宾往往还承担院校领导职务,或者是各类媒体机构的负责人,尤其是在专业学术期刊中出任主编等学术职务,是否掌握学术和行政资源成为嘉宾的首要条件。

从上表可知,担任各种行政和学术职务的嘉宾总数高达63人,接近嘉宾总人数的70%,无任何职务的嘉宾人数仅仅32人。

(三)主讲嘉宾发表论著统计

主讲嘉宾是否能够提供高质量的讲座还应该从主讲人的实际学术水平去判断,重要依据是这些主讲嘉宾已经发表的论著数量和质量。

由以上統计结果可以知道,93位讲座嘉宾中47人曾经出版学术著作,6人出版过文学作品,40人没有任何独立著作出版,有独立学术著作出版的学者比例仅为51%。其中,绝大多数讲座嘉宾仅出版过一两部专著。

由表5统计结果可以知道,93位讲座嘉宾中有CSSCI论文发表记录的嘉宾人数为56人,其中27人发表的CSSCI论文低于20篇。没有发表过CSSCI论文的嘉宾37人,占总嘉宾数量的40%。

(四)讲座主题统计与分析

以表5及的学术身份、过往学术成果以及行政身份只是可能影响学术讲座质量的一些因素,评价学术讲座质量的最终标准应该是讲座本身。以下是陕西省新闻传播学科讲座的话题分析,其中比较重要的指标是讲座话题是否属于前沿问题。

表6中“讲座话题前沿性”统计参考自陈力丹教授提出的新闻传播学新鲜话题。作为23年来在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发文数、被引证次数均居第一位(根据CNKI)的新闻传播学界权威学者,陈力丹教授自2007年起每年会发布当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新鲜话题,本文将其2018年1月发表的“2017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个新鲜话题”中提出的“习近平的新闻舆论观”、“互联网加持的政治传播”、“‘后真相时代”、“新闻专业意识”① 等十个主题列为初步衡量讲座主题是否属于前沿问题的标准。

从各高校讲座信息统计看,只有西安交通大学的学术讲座涉及前沿问题较多,占比达到50%以上,其他学校如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开设讲座虽较频繁,但所涉及前沿话题不多,另外一些学校如西北大学、西安工程大学、西安文理学院等学校讲座更绝大多数内容空泛、陈旧,如“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几个核心问题”、“对谈:传播研究的几种取向”、“沟通·互动·传播”,选题宽泛、立意不够深刻,不利于推动新颖知识生产,也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模式的僵化。

四成以上的讲座嘉宾是有官职的部门、机构、协会等负责人,13%的嘉宾还位居院长、校长之位。综合来看,这样的比例是相对较高的,此类嘉宾占据的资源是学院发出邀请时看重的因素之一,这也体现出嘉宾权力和社会地位对讲座的强大驱动力。

人文社科类研究者的学术水平主要反映在其发表的核心刊物数量上。纵观讲座嘉宾信息统计,刊物数达到一定指标的人数比例仅有30%出头,远低于211、985院校人数的比例。侧面反映出嘉宾总体学术水平不高,名气大于实力的现象较为普遍。

二、陕西省高校新闻传播学学术讲座未来发展特征和趋势相关性数学分析

为了预判陕西省高校新闻传播学学术讲座未来发展特征和趋势,本文对已经取得的相关基础数据进行更为精细的分析和运算。下表综合列出了陕西省相关高校发生新闻传播学学术讲座的场次、嘉宾职称层级、所属院校级别、是否担任行政和学术职务、发表论文数量和级别等信息,将112场讲座按12所高校进行划分,并按各高校讲座嘉宾的人次进行统计。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和预测陕西省高校新闻传播学学术讲座未来发展趋势,为此建立以下两个数学模型进行运算分析。详细数据见表7)

模型一:未来学术讲座嘉宾来源和学术水平趋势模型运算和分析

此模型通过对12所高校讲座嘉宾的所属院校、学术水平、官职三类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判断陕西省高校新闻传播学术讲座嘉宾来源及其学术水平,进而预测其发展趋势。表8是对表7中第4到第9列数据中百分比的截取。

将表8中的数据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嘉宾所属院校,第二类为嘉宾的官职,第三类为嘉宾学术水平(通过论文发表数量进行判断)。前两类数据为解释变量,最后一类为被解释变量。由于前两类数据之间不存在直接的逻辑关系,所以分别作为两个不同的解释变量。运用stata12进行二元线性回归分析。

把来自名校(211和985院校)的嘉宾的比例作为自变量(X),有官职的嘉宾比例作为自变量(Z),把发表核心期刊和C刊达到一定数量(核刊≥50篇,C刊≥20篇)的嘉宾比例作为因变量(Y)。由于X、Y、Z三个变量中(注:各变量内部的赋值相加应等于1),每个变量均由两项数据组成,所以将表1—7中的6项数据每项赋值均为0.5。回归模型及分析如图1。

为提高准确性,去除自变量为0的样本数据(11、12),保留10个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回归方程:Y=0.794X-0.102Z-0.004

R2=0.6673>0.5,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能力为67%,大于0.5,小于0.7(为中度线性相关),该方程拟合程度达标。

P值为0.0212,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该方程回归效果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从回归方程中自变量(X、Z)系数的正负性可知,当来自名校的嘉宾比例增加,同时有官职的嘉宾比例减少时,发表核心期刊和C刊达到一定数量(学术水平较高)的嘉宾比例会增加;从自变量(X、Z)系数的绝对值大小可知,名校头衔与嘉宾学术水平的关联度大于官职因素与其学术水平的关联度。

由该模型可推断,未来陕西高校新闻传播学讲座嘉宾的学术水平将与名校身份成正比,同时与讲座嘉宾拥有官职的成反比,即有官职的嘉宾往往学术水平不高;同时,嘉宾是否来自名校与其学术水平高低的关联度更大。未来高校在选择讲座嘉宾时仍然会把重点放在名校头衔和官职上,而嘉宾学术水平只是前两个因素影响下的结果,并不会成为院校考量嘉宾的标准。

模型二:未来学术讲座总体质量趋势模型运算和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究讲座嘉宾对讲座质量的影响,在此建立一个新的指标(见表9最后一列):讲座质量指数()。建立该指标的目的是为了考察嘉宾学术水平对比其官职在讲座中的比重,这个指数也能反映出高校在选择讲座嘉宾时的倾向性,即是以学术水平为重还是以官职为重。

此模型通过对12所高校讲座嘉宾的所属院校、官职、讲座质量指数三类数据的相關性分析(与模型一同理,前两类数据分别作为两个不同的解释变量,第三类数据作为被解释变量),判断陕西省高校新闻传播学术讲座总体质量,进而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表9是对表6中第5列到第9列数据中百分比的截取。

为了使结果更具有指向性,首先,只收录985院校即国内一流名校嘉宾的比例;其次,把A、B两项数据(有官职的嘉宾比例)的赋值进行调整,根据表2—7最后一行合计中A、B两项数据的比例(13%∶41%)调整为1∶4,即将A、B两项数据分别赋值0.25和0.75。运用stata12进行二元线性回归分析。

把来自985院校嘉宾的比例(赋值1)作为自变量(X);将有官职的嘉宾比例(A×0.25+B×0.75)作为自变量(Z);把讲座质量指数(赋值1)作为因变量(Y)。回归模型及分析如图2。

为提高准确性,去除自变量为0的样本数据(8、9、11、12),保留8个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回归方程:Y=1.205X-2.920Z+2.153

R2=0.8142>0.5,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能力为81%,高于0.7(为高度线性相关),说明该方程拟合程度较好。

P值为0.0149,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该回归方程回归效果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从回归方程中自变量(X、Z)系数的正负性可知,来自985院校,即一流名校的嘉宾比例增加,同时有官职的嘉宾比例减少时,讲座质量指数提高;从自变量(X、Z)系数的绝对值大小可知,嘉宾官职与讲座质量指数的关联度大于其名校头衔与讲座质量指数的关联度。

此外,由计算可知,12所样本高校的讲座质量指数均值为1.14,而其中指数超过均值的只有5所,由此可推断未来高校在选择讲座嘉宾时的倾向,即对嘉宾官职和其背后的社会资源的重视程度大于对其学术水平的重视程度。

上述数据分析表明,未来陕西省新闻传播学院邀请国内一流名校的嘉宾对提高学术讲座的质量将有很大帮助。但是,由于高校将讲座嘉宾的官职作为是否邀请其开展讲座的最主要因素,且官职对讲座质量的影响远大于名校头衔对讲座质量的影响,可以推断,未来陕西省高校新闻传播学术讲座总体質量不会提升,甚至会由于“官员嘉宾”的大量充斥而下降。

三、陕西省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学术讲座效果调查评估

为了评估陕西省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学术讲座质量,发现讲座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借助于“问卷星”专门设计了调查问卷,对象为全省高校新闻传播学院在校学生,调查为期两天问卷通过网络发布,收取问卷183份,其中有效问卷120份。以下是本次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

(一)学生对讲座现状的整体感受

通过对问卷的讲座开展现状调查的整体感受指标(包括听讲座的频率、举办讲座的频率、学生被强制安排参与讲座的情况、讲座前沿化程度、讲座时间安排合理程度等多个问题的总体评价)进行描述性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从讲座安排与学生热情、参与度方面看,仅有21%的学生反映被强制要求参与讲座的情况低或较低,而占比最多的是反映强制安排频率高的同学,认为讲座时间安排合理度一般和较低的人也占多数。同时,大多数同学听讲座的热情一般,另有40%以上的同学听讲座热情低或较低,退场率的比例分布和听讲座热情程度基本相同。大多数人对讲座安排颇有微词且自愿参与程度不高,在学生听讲座的原因中“学校/学院要求”的比例最高,达64.17%,说明强制性参与讲座成为主流,由此看出高校新闻传播学院讲座异化现象之严重。

从学生对讲座内容反馈看,认为讲座质量一般的比例最高(34.17%),对讲座氛围、互动情况满意度也是认为一般的学生居多(32.5%),有将近四成的同学对讲座领悟较低或低。同时,三成以上的学生认为讲座前沿化程度一般,15%的学生认为前沿化程度低,认为前沿化程度高的人仅有11.67%,这样的百分比对于新闻传播这种与时代发展结合紧密的学科而言,是不够理想的。

从“使用与满足”的模式看,受众听讲座应满足自身需求,如通过讲座开拓视野、获取新知,亦或是在现场一睹名家风采。对讲座的“使用”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根据讲座的媒介印象,学生选择特定讲座开始具体接触行为。然而从学生对讲座的整体感知看,由于时间不合理、被迫参与、质量和前沿化程度低等现象的大量存在,学生的“使用”自由度受限,且多数学生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舍勒认为,知识社会学的进展取决于“群体灵魂”和“群体精神”的互动。② 其中“群体灵魂”是个体或集体那些习惯性的心理或生理活动,如学生对学院举办讲座的认同和积极参与。只有得到群体高度认同的讲座才能真正推动知识的生产与传播,而改善讲座认同度就必须从内容质量、参与机制方面着手。

(二)对讲座与学分挂钩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在“讲座是否与学分挂钩”的问题中,反映“是”和“否”的学生均占四成,说明已有不少学校开始将讲座正式纳入培养计划中,这对实现讲座的规范化、制度化来说是个好的趋势。另外,对此表示“不清楚”的学生也达到12.5%,这种情况容易造成学生听讲座的盲目性。

(三)对讲座信息发布的渠道和方式的评价

统计表明,“老师或班委直接通知”是向学生传达讲座信息的最主要方式,占比高达72.5%,“网站、海报、传单、短信、QQ/微信群发布”等方式位居其后,说明学主要是被动接收讲座通知,少数学生会主动留意并参与讲座。值得注意的是,此类通知大部分带有强制性参与的要求,这种过分突出强制性,不尊重学生自主性的讲座信息和组织方式往往导致学生抵触情绪加大,严重影响讲座的学术出版效果。

四、总结与反思:行政权力与市场力量的博弈与选择

通过调查,发现陕西省高校新闻传播学学术讲座存在以下明显问题:

其一,讲座安排混乱、随机性强,听讲座主要靠强制性拉人。许多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的讲座安排不规范,随机性较强。讲座的举办与否、时间安排、地点选择没有规范的方案,人为随机安排因素较多。此外,很多讲座组织者并没有对讲座主题作出长期的规划,能邀请到哪位专家就将该专家的研究领域作为讲座主题,学生在确认讲座主题过程中的能动性则体现得更少。③

其二,“批量生产讲座”现象明显,不利于有针对性的学术交流。通过整理出的讲座信息不难发现,同一个嘉宾(多为学术地位高的嘉宾)几天内在西安高校密集巡回讲座的现象较为突出,这些讲座题目虽有变化,但内容多是同质的,甚至有题目、内容均相同的情况。

其三,主题涉及前沿问题较少、学术含金量偏低。从统计结果来看,各高校新闻传播学术讲座涉及的前沿话题总体较少,且相当一部分讲座内容选题宽泛、立意不够深刻,且大多属于“熟悉的知识”。“熟悉的知识”是一种直接感知的知识,一般可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非常熟悉和把握,是尚未经过对象化反思和分析的那种知识。相对而言,立意深刻、与社会关联度较高的新颖话题提供的一般是“关于的知识”,它们是一种基于反思或概念、判断的知识类型,是在原初经验基础上,通过“注意、分析和思想,而上升到关于那个客体的知识。”④如果涉及前沿话题的“关于的知识”得不到重视,就无法形成超越学科体制的更高层次的知识生产机制,容易导致由僵化的学科体制所带来的知识生产的危机。⑤

其四,讲座的发生的主要基于行政权力主导和利益勾兑,而不是基于市场机制。很多讲座的举办,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新闻传播学术交流和服务于学术,而是基于利益勾兑的结果。有些嘉宾的身份是学院院长或某些机构尤其是学术刊物的负责人,其中不乏位高权重者,他们掌握着一定的学术和行政资源。毫无疑问,邀请这类嘉宾来开设讲座,主要是基于这些嘉宾占据某些特殊权力和资源,这些权力和资源成为讲座发生的资本和筹码,可以用来与邀请方进行个人利益兑换。在这种利益相互勾兑下,所谓学术讲座越来越成为一种博取个人利益的工具,而非服务于学生的平台。

高校内部发生的学术讲座是一种特殊的学术生产和传播方式,它既是学术创新的手段,也是学科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同时更是传播学术知识和学术思想的重要渠道。正如其他一般知识生产和传播一样,学术讲座机制的形成可以是基于权力,也可以是基于市场,或者是基于二者的混合。

总结2018年陕西省高校新闻传播学学术讲座,不难发现,讲座的发生主要还是基于权力,或者基于权力与市场的混合,并非基于纯粹的市场,学生作为学术讲座的受众主体,基本上没有组织讲座、选择嘉宾、确定讲座内容和讲座方式的权利。学术讲座的发生主要基于讲座嘉宾是否占有一定的学术和行政资源,它们主要是邀请者和嘉宾之间利益勾兑的结果。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看,学术讲座实际上是社会知识资源的调配、使用和交易,就像其他社会过程一样,社会权力在这一过程中无可避免地要发挥独特的作用,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过于突出权力显然危害甚烈,无疑会严重降低正常的知识生产标准,损害消费者的权益。

从经济学角度看,高校学术讲座实际上是一种市场交易行为,目前实际运作中通行的惯例是,邀请方一般需要支付被邀请方的交通、住宿、餐饮和劳务报酬等费用,如果对全国高校每年举办的各类学术讲座进行统计,不难发现,我国学术讲座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容小觑的产业规模。下面以陕西省2018年新闻传播学科112场讲座,邀请嘉宾93人为基准数据,测算全国高校每年学术讲座产生的交易总量和劳务报酬总量。

截止2017年5月31日,我国高校总数达到2914所,根据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2009)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8年4月)给出的分类,我国高校人文社会学科涉及的学科和研究领域多达27个大类(此处采用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奖学科分类)。假定每次讲座发生仅邀请一位嘉宾,邀请方支付每位嘉宾往返机票等交通费用2000元,宾馆住宿1000元,宴请接待2000元,劳务报酬4000元(根据现行政策规定,高校学术讲座劳务费单次不能超过2000元,但是实际操作中邀请方大多会安排两次甚至更多场次的讲座,因此平均讲座劳务报酬假定为4000元)。考虑到新闻传播学在27个学科门类中仅为小学科领域,测算中将平均每个学科邀请嘉宾数量确定为陕西省新闻传播学科邀请嘉宾93人的倍数,即186人。以全国内地32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为基数,计算如下:

全国每年学术讲座总次数:32×27×186=160704(次)。

全国每年学术讲座总交通费用:160704×2000=3.21408(亿元)

全国每年学术讲座总住宿费用:160704×1000=1.60704(亿元)。

全国每年学术讲座总宴请费用:160704×2000=3.21408(亿元)。

全国每年学术讲座总劳务报酬费用160704×4000=6.42816(元)

以上四项费用累计约为14.46亿元。

如果以同样的标准计算我国高校自然科学各个学科每年发生的学术讲座,按照自然科学各个学科总量三倍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作为基数计算,我国每年发生的学术讲座的总体市场规模将超过50亿元。

对比我国几家传媒巨头,例如,中央电视台2018年总收入230亿元,人民网2018年营业总收入16.94亿元,人们不难理解这一数据的经济学含义。

从世界范围来看,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主要是按照市场逻辑运行,在西方国家,大学创办和经营除了少数由国家投资外,主要属于私立性质,大学的办学规模、学科设置、质量评价、知识理论的生产和传播主要由市场力量主导。与此相关,学术讲座的发生和开展主要也是基于市场逻辑,只有那些受到市场检验的杰出学者和创新理论才有可能受到社会的关注,学术讲座的发生往往是基于市场规律和价值杠杆作用,邀请方和被邀请方会基于各自的经济利益考虑,决定是否进行相关学术交流活动,并根据现代契约精神签订相关交易合同,这类活动还受到学术委员会和学生社团的监督和制约,一般不会存在暗箱操作问题。相对完善的市场机制确保了行政权力无法过度侵害学术公平,从而确保了学术讲座活动的公开、公正和公平,学术业绩平庸,或者不学无术之徒基本上没有可能混迹于学术讲座这种庄严的学术殿堂。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高等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渊源和特殊国情,高等教育大部分被划归为事业单位,民办高等教育仅占很小比例。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力量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牵引力一种没有充分显示出来,从而影响到高等教育发展的方方面面,也包括影响到高校学术讲座,形成了高校学术讲座行政权力过度主宰、学术评价有失公允、交流交易透明度不够、讲座质量严重偏低等总体格局。

我国高校内部学术讲座乱象横生,一个根本原因在于权力过度主宰,权力干预学术,忽视价值规律,漠视学术尊严,轻视学生利益。解决之道在于,在观念上回归学术本身,真正以学术水平作为遴选讲座嘉宾、组织实施学术讲座的唯一标准;在学术评价上重视发挥院校学术委员会的专业意见,避免行政力量的过渡干预;在利益平衡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和理论需求,注意倾听和吸纳学生的合理意见。只有这样,高校内部学术讲座才能够祛除流弊,正本清源。

注释:

① 参见陈力丹、王敏:《2017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个新鲜话题》,《当代传播》2018年第1期。

② 参见[德]马克斯·舍勒:《知识社会学问题》,艾彦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99页。

③ 阮美飞:《当前高校校园讲座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思路》,《当代教育科学》2010年第7期。

④ 王颖吉:《客观或团结:美国大众传播知识社会学的两种类型》,《国际新闻界》2018年第7期。

⑤ 陳秉公、赵俊芳:《“后专业时代”大学学术讲座的历史使命》,《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7期。

作者简介:柯泽,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长安学者,陕西西安,710122;程伟瀚,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陕西西安,710122;谭诗妤,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陕西西安,710122。

(责任编辑  李  涛)

猜你喜欢

市场机制
逆向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作用下 城市垃圾治理系统仿真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主体多元化理论探析
京津冀科技资源共享的障碍及对策
京津冀科技资源共享的障碍及对策
美国雾霾治理经验及其启示
生态文明建设与财政政策选择
耕地修复的挑战与市场化路径选择
论公共财政与市场机制关系问题研究
非常规天然气管理与发展之路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