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罗莎·卢森堡“自我集中制”思想及其重要意义

2020-07-04梁蕊

社会科学动态 2020年5期
关键词:党群关系罗莎卢森堡

摘要:《信条:关于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状况》是罗莎·卢森堡所著的重要批评文献之一。她基于对俄国社会民主党组织状况的深入思考,在与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派争论的同时表达了对“派别斗争”、“职业革命家”、“官僚集中制”的强烈不满,以此来勾勒“自我集中制”的党建主张。《信条:关于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状况》中这一思想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还有助于对当下党群关系展开深入思考,有助于在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拓宽工作思路。

关键词:罗莎·卢森堡;列宁;自我集中制;党群关系

中图分类号:D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982(2020)05-0024-05

《信条:关于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状况》(以下简称《信条》)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二国际时期著名的社会主义思想家罗莎·卢森堡(以下简称卢森堡)于1911年写成的文稿,与《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组织问题》(1904年)、《论俄国革命》(1918年)一道被合称为卢森堡对列宁及布尔什维克的三篇重要批评文献。一方面,处在卢森堡理论创作中期的《信条》能够展现其批判思想的重要过渡和发展脉络。另一方面,由于《信条》更多地从俄国社会民主党组织现实状况来阐释卢森堡的党建思想,故而能够成为专家学者研究20世纪初卢森堡社会主义思想、探析加强党建工作思路的重要参考。

一、“自我集中制”思想的提出

任何一种学说或理论都离不开提出者独特的生存环境,有着“革命之鹰”之称的卢森堡成长经历并非一帆风顺,辗转多国的生活体验和充实丰富的革命实践给卢森堡留下了深刻印迹,考察时间线索,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波兰时期:成长经历构建思想雏形

首先,原生家庭给卢森堡形成社会主义观产生了最初的影响。卢森堡生于一个善于求变、拥抱变化的犹太家庭,幼年时代的卢森堡深受原生家庭自由平等、乐观上进思想的影响,逐步形成了痛恨专制、争取民主的性格特点。其次,波兰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引发卢森堡对社会主义思想的浓厚兴趣,卢森堡在博士论文《波兰工业的发展》中敏锐地捕捉经济发展的深度机理,认为垄断资本、金融资本是阻碍19世纪末波兰资本主义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逐渐触及到资本家的剥削本质并对无产阶级产生同情,为她日后投身共产主义事业埋下伏笔。再次,波兰革命的实践活动为卢森堡明确了研究方向,多次历经亡国遭遇的波兰在产业革命后喘过气来,然而波兰政府奉行“本本主义”,照搬照抄其他国家发展经验,使得国内发展背离高速前进的预设转而陷入低速困境。波兰无产阶级党的诞生代表了那个时代波兰人民的利益诉求,是波兰人民追求民主、追求平等、追求自由的集中体现,该党在具体实践中采取的各种革命方式都成为卢森堡最初结识社会主义思想并形成相关思考的基本素材。

(二)德国时期:工人运动触发深入研究

卢森堡并未局限在母国波兰的革命实践中,她将目光投降同时期经济迅猛发展的德国。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身份给德国带来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干预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巨大力量。一般而言,资本主义的发展能引起该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但是德国的表现却与这条规律背道而驰,这一巨大差异催促卢森堡开始主动研判德国经验的步伐。经过观察研究,她发现德国社会民主党与这一现象息息相关:其一,德国社会民主党党内风气不正,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打着社会主义旗号走帝国主义老路,企图用实用主义方法来压制革命灵魂以此改变政权性质,这让卢森堡强烈感受到来自集中主义的威胁。其二,垄断经济组织凭借自身对生产资料的高度集中牟取高额利润借以提高工资待遇、笼络一线工人、危及革命组织基础,从而进一步削弱德国工人运动实力①,党内党外重重困难和德国工人运动危机为卢森堡的思考提供了真实案例。

(三)俄国时期:真实处境推动思想落地

一方面,俄国革命的巨大成就激发了卢森堡的研究兴趣。十月革命见证了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成功实践,卢森堡高度評价:“起义将现代社会的躯体内部积聚着的革命的自发力量一下子释放出来了,并向驱散轻飘飘的秕糠那样,驱散了所有那些在国际上风平浪静时期繁茂起来的对今后平静的、‘合法的发展进程所抱的幻想”②。俄国革命也因其自身情况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成为了研究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夺取胜利的重要素材。

另一方面,俄国社会民主党的“内忧外患”促成了批判实践。当权执政的斯托雷平推行铁腕政策及残暴统治造成大批贫苦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大量革命者惨遭镇压继而丧命,接二连三的外部打击给俄国民主党开展工作造成了极大阻力。在俄国民主党内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派对极左“召回派”深感不满,孟什维克派的格奥尔基·普列汉诺夫大声呼应,“从地下非法革命斗争为主的老路转到公开合法斗争的轨道上来”③,“取消派”主张各异加剧了社会主义党内部的混乱局面,“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组织生活中再次出现了严重的危机”④。在卢森堡看来,“这种局面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党的瓦解,导致混乱、道德败坏和党的活动的瘫痪以及党在全俄国的权威的丧失”⑤,水深火热的现实境遇成为阻碍俄国社会民主党继续发展的一大难题。

二、“自我集中制”思想的生成手段

现实促使卢森堡深入分析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组织现状,试图为化解矛盾找到破冰之船,最终她将矛头对准了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派,在论战、抨击和批判列宁及布尔什维克派的主张中阐释了“自我集中制”的组织思想。卢森堡的批判并非毫无逻辑,总的来说,她是基于“派别斗争”、“职业革命家”、“官僚集中制”三个观点建构起由表及里的立体批判结构。

(一)基于“派别斗争”现象的批判

认清党内派别问题是为了更好团结全党。列宁曾对党内派别问题进行说明:“所谓‘派别活动,就是名义上统一,而实际上四分五裂。”⑥ 列宁认为,派别活动在形式上打着“统一”的幌子,却在行动上相互独立各自为政,党内不团结凸显,派别活动逐渐成为派别斗争和党内分裂的一大诱因。但是在处理派别林立、组织涣散的俄国社会民主党的过程中,列宁违背了这一认识,与“取消派”划清界限、大搞派别建设,这引起了卢森堡的强烈不满:“这个派别在列宁领导下不是以全力挽救党的团结一致,而是热衷恢复自己的派别机构”⑦。这一行为被她形容为“危险的现象”,该现象“公开表明和证实俄国社会民主党的分裂”⑧,布尔什维克正在通过实际行动逐步变成阻碍俄国革命朝健康轨道发展的“最大的威胁”,各派别组织逐渐成为俄国社会民主党的“国中之国”,并致力于“更加公开地巩固了它们的各种堡垒”⑨。

卢森堡认为,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派破坏党内团结,企图借党派斗争排除异己、夺取利益,实践与理论背离。卢森堡认为,布尔什维克的这种做法是在偏离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对孟什维克的错误回应,这会极大地损害全党团结一致的积极性,破坏原已商定好的团结组织,不可避免地造成党组织内部各派别的力量对比,各派别自身也因孤立无援而停滞不前,从而致使党组织卷入一个恶性循环。卢森堡在抨击的同时主张各党派,尤其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派不要继续再做恶性循坏的维系者,而应本着“独立的立场”和西欧社会民主党精神来化解党内矛盾、推动党自身的团结统一。

(二)基于“职业革命家”观点的批判

普通工人阶级整日为生计奔波操劳、缺乏有效时间进行学习和思考,无法产生先进的社会主义学说,无法担起领导自身夺取胜利的重担,那么“这种意识(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⑩,这种活动要求较高的稳定性和继承性,列宁将这一重任赋予给“以革命活动为职业的人”{11}——职业革命家。不可否认,“职业革命家”思想对于缺乏有效指挥的革命实践是一剂特效药,“职业革命家”的出现能够以自身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高效地组织已有革命资源,在短时间内凝聚更多的力量为夺取革命成功提供必要基础,但是卢森堡认为,列宁未能将遇见的极端情况纳入思考之中,“纯机械的方式使党受制于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中的一个思想上的独裁者”{12},具有长远眼光的卢森堡借“独裁者”概括这一思想的弊端,在俄国社会主义民主党面临艰难局面的情况下,机械粗暴的方式不适合用来解决问题,对列宁及布尔什维克的批判从表现在外的党派问题引向领导者问题,体现了卢森堡的纵深化观察和辩证性思考。

(三)基于“官僚集中制”的批判

制度的合理运转依赖于关键部位的科学运用,卢森堡对列宁的批判逐步深入到对制度层面的批判。卢森堡尖锐地指出,列宁及布尔什维克派的问题在于“官僚集中制”,这种制度有以下特点:

“官僚集中制”带有盲目性和机械性特征。卢森堡指出,列宁主张的集中制“使党的一切组织及其活动,甚至在最微小的细节上,都盲目服从中央机关”{13},这个“中央机关”绕开了广大党员,在个人的带领下单独地思考问题、制定计划、决定事情,并要求广大党员无条件服从,这种盲目性和机械性被形容成“布朗基密谋集团的运动组织原则”。卢森堡认为,列宁的主张和现实做法就是以牺牲广大革命者的主体性和不同的利益诉求为前提的,就是将个性需求统一化、模式化,把制定的组织原则不加改变地、机械地照搬到俄国的革命实践之中,以达到一种高度集中的局面。

“官僚集中制”带有机会主义色彩。列宁对知识分子缺乏充分认识并戴着有色眼镜来看问题,列宁利用党章条文把机会主义和革命战士划分开来,把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普通群众剔除出革命队伍,并以阶级觉悟低、政治素养有待提高为借口,“有凭有据”地帮助他们选择集中制,在集中制的框架下争取革命的胜利。卢森堡批评列宁的这种行为“毫无马克思主义革命家的气味”{14},那种在党的干部队伍与具有阶级觉悟的普通群众之间“不可逾越的墙壁”{15} 加深了机会主义在党内的影响,剥夺党内民主、遏制党内自由,造成党内活力的流失和革命实践的停滞。

“官僚集中制”忽略党员的真实意愿。在列宁的集中制下,中央委员会成为制度的权力中心,其地位被无意识地抬高,“中央委员会成了党的真正积极的核心,而其他一切组织只不过是它的执行工具而已”{16},列宁的这一观点和卢森堡强调工人群众在实践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观点产生了分歧,引起了卢森堡的强烈反对,卢森堡“感到不得不起来坚决反对列宁和他的朋友们的组织上的集中制”{17}。在对列宁批评的基础上,卢森堡表达了对列宁集中制下形成的集权、不公开的不合理气氛的批判:“社会民主党的集中制不能建立在党的战士对中央机关的盲目听话和机械服从的基础之上”{18},列寧的实际做法使得党内民主被扼杀,党内积极性消失殆尽,党内自由必然丧失,这种气氛最终会抹杀党内生机,从而不利于党自身的发展和实践活动的开展,这一做法背后的极端集中主义“没有积极的创造精神,而是一种毫无生气的看守精神”{19}。在此,卢森堡明确指出:“社会民主党的集中制无非是工人阶级中有觉悟的和正在进行斗争的先锋队(与它的各个集团和各个成员相对而言)的意志的强制性综合,这也可以说是无产阶级领导阶层的‘自我集中制,是无产阶级在自己的党组织内部的大多数人的统治”{20},“自我集中制”的本质是为了实现广大工人群众大多数人的统治,是不能由党的中央机关单独统治来代替的。

(四)“自我集中制”与列宁“集中制”的不同之处

“官僚集中制”带来的问题显而易见,但卢森堡认为,“集中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俄国社会民主党的性质,“毫无疑问,强烈的集中主义特点一般说来是社会民主党所固有的”{21},这种集中体现了与其他政党的本质区别。卢森堡也进而从更加长远的角度看到了列宁“集中制”的不足,并在争辩中突现“自我集中制”的独特观点。

群众主体性的发挥有利于体现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列宁在《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及其说明》、《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任务》、《怎么办?》、《进一步,退两步》、《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等多个文献都阐释了自己对党群关系的同一个主张:广大群众无论自发地采取何种斗争都不能使其转变为自觉斗争,处于核心位置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才是推动斗争转向自觉的催化剂,继而实现无产阶级的切身利益,无产阶级政党和群众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教育与被教育、帮助和被帮助的关系。列宁的灌输理论或者其他类似观点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广大普通群众和无产阶级的不信任和对其主观能动性的忽视。卢森堡在列宁“帮助工人进行阶级斗争”{22} 的党建主张上更加强调群众主体性的发挥,普通群众或无产阶级不仅仅凭借人口基数众多、社会基础稳固而且也凭借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始终都应该是社会主义革命最重要的主体,人民群众及无产阶级“不仅是根据明确的认识为革命确定目标和方向。它必须也由自己,通过自己的能动性一步一步地实现社会主义”{23},这是对人民群众及无产阶级自身能力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明确了人民群众及无产阶级最终努力的方向——“实现社会主义”。卢森堡通过对未来社会最为清晰地预设和对实现人群最为强烈地明晰,为我们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在实践活动中发动人民群众的重要性。

无产阶级政党的主要功能是估价、评判和引导革命。庞大无产阶级整体中觉悟程度和积极程度良莠不齐{24},有觉悟、有信仰的部分应担负起促使其成长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光荣使命,以此带动“十分涣散”和“愚昧无知”的落后分子{25},列宁认为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卢森堡借此指出,无产阶级先锋队不具备指路明灯的作用,“社会民主党组织的首创性和自觉领导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26},尤其是在制定革命策略“党的领导的自觉首创性所起的作用很少”{27},卢森堡的这一主张与列宁背道而驰,国内外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充分说明,党对革命实践的领导不容置疑,卢森堡的这种声音可以视为对俄国社会民主党自身问题的深刻反思和崭新思考。她认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功能主要是在革命实践中“对当时的主要斗争的阶段的相对性和革命因素增长的必然性具有敏锐感觉”{28},即观察、总结和推测、引导革命实践活动,这一主张也拓宽了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层面的功能分类。

三、“自我集中制”思想的重要意义

卢森堡的“自我集中制”思想是在与列宁及布尔什维克的争论中逐渐丰富并完善起来的,这一思想不仅仅对当时的俄国社会民主党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也成为其他社会主义政党处理类似问题的重要参考,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层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对于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正确处理党群关系、深入党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自我集中制”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信条》主要是对列宁集中制理论的批判,在指明“极端集中制”给俄国社会民主党发展带来严重阻碍的基础上,对“派别斗争”思想、“职业革命家”思想和“官僚集中制”思想展开了进一步的批判,丰富和完善了卢森堡对党的组织问题的思考,同时也为后来《论俄国革命》中的深刻分析奠定基础。这一思想也成为卢森堡对党的组织问题思考的过渡和延续,贯穿了卢森堡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为学界进一步研究第二国际时期的党建思想提供了有益材料。此外,卢森堡呼吁波兰、立陶宛两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摒弃俄国政党采用的派别斗争方式,主张建立一个意识形态核心来维护党的统一,通过建立广泛的工人委员会制度来“从下而上地挖空资产阶级国家”{29},使得“公共权力即立法和行政不再分离”{30},逐步经由无产阶级掌权并夺取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卢森堡将“自我集中制”和各国实际相结合,在党的组织问题和其他问题上提出符合该国实际条件的具体方案,实现了思想的灵活运用,并为其他社会主义政党处理本国问题提供参考。

(二)“自我集中制”思想维护了经典马克思主义正统地位

经典马克思学说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31},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最先觉悟起来的无产阶级,在资本家的压榨剥削下为争取自身应得利益而开展实践活动,这类实践活动继而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进一步发展成为社会主义革命,逐步走向社会发展的更新阶段,在这一过程中“职业革命家”和人民群众一道努力为夺取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而奋斗。“自我集中制”中对大多数人权益的关注和对普通人民群众能力的信任以及对无产阶级未来的预设,正是卢森堡在深刻领悟经典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具体经历和实践活动所提出的思想观点,这不仅是对经典理论地位的肯定和维护,也为理论转化成革命实践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展提供了思想根据和理论来源。

(三)“自我集中制”思想助推了当代党建工作的不断深入

党的团结稳定是保证国家发展的基石和提高干部价值的手段,卢森堡充分认识到问题内部的差异性,认为列宁在处理“取消派”和托洛茨基的问题上采取“铁拳政策”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剔除策略”{32},造成党内派别林立的局面进一步加剧并相变相威胁党的健康发展。她主张对不同派别采取不同方法来达到党的统一的目的,例如召开一次各派别广泛参与的党代表会议以此来消解矛盾、维护团结。这启示当代政党在党的组织问题上应当划清问题性质、明确问题方向,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选择正确的解决途径迅速高效地解决问题。同时,党的作风建设也应是党建工作应着力关注的方面。习近平指出,“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33},这不仅要求党自身政治领导能力和专项业务能力过硬,还要求党廉洁自律、严以用权。保证多数人的统治是避免官僚集权、贪污腐败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在于大多数劳动群众不再是被统治的群众,而是自己的全部政治和经济生活的主人,并且在有意识的、自由的自决中领导着这全部生活。”{34} 随着经济条件的日益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政治诉求的表达也成为人们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公共生活中、合理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政治诉求,不仅能够彰显社会主义的本质,还能够避免权力过度集中在某一个或某几个人的手中,避免列宁“极端集中制”下的官僚集权现象,并在相互监督的运行机制下减少贪污腐败的发生,“使自身的问题意识和哲学感悟由偶然性的结构变成必然性的结构”{35},这都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克难期改善现代国家政治生活和提高人民政治参与感、获得感的有效途径。

在与列宁的争论过程中,卢森堡展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鲜明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对人民群众的真切关怀,列宁称她为“革命之鹰”,她也投入反对帝国主义的暴风骤雨中。“自我集中制”思想对多国的革命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引起了列宁的关注和再思考,她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不可否认。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当下我们更应在历史的长河中搜寻前人留下的足迹,重新捕捉他们的思维闪光点,在政党乃至国家发展的关键期用以反思、指导、推动未来的发展。

注释:

①[苏]祖波克主编:《第二国际史》第1卷,南开大学外文系译,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3页。

②④⑤⑦⑧⑨{12}{13}{14}{15}{17}{19}{20}{21}{23}{26}{27}{28}{29}{30}{32}[德]罗莎·卢森堡:《卢森堡文选》,李宗禹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4、292、296、296、297、295、299、120、126、120、299、124、121、118、409、123、123、124、439、439、301页。

③ 张光明:《罗莎·卢森堡的〈信条:关于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状况〉一文述评——兼论卢森堡思想的当代意义与弱点》,《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第5期。

⑥《列宁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98页。

⑩{11}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7、404页。

{16}{18}{34} 《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增刊(卢森堡专辑)》,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1、44、113页。

{2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研究室编:《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页。

{24}{25} 《列宁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55、256页。

{3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3页。

{33} 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1月27日。

{35} 牟成文:《马克思的群众观及其哲学变革》,《中國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作者简介:梁蕊,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责任编辑  陈  艾)

猜你喜欢

党群关系罗莎卢森堡
探讨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Luxembourg卢森堡
缺警察,卢森堡打算招外国人
罗莎琳·萨斯曼·耶洛
神秘邮件
两只羊的故事(上)
社会资本视阈下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党群关系建设
当前施工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现状及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