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课程价值的达成路径: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

2020-07-04徐文娟周丽肖甜甜

学前教育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课程理念课程实践幼儿园课程

徐文娟 周丽 肖甜甜

[摘 要] 幼儿园课程的根本价值在于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把幼儿培养成为一个内外兼修且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个体。幼儿园课程价值的达成要强调幼儿对课程目标的内化以及外在行为习惯的培养。幼儿只有在获得丰富课程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对课程目标产生深刻的体验和认同。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的价值目标,教师在课程实践中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通过组织良好的教育活动和教师行为示范促进幼儿的整全发展。

[关键词] 幼儿园课程;课程价值;课程理念;课程实践

幼儿园课程是实施教育活动的载体,[1]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幼儿园课程育人功能的最终达成是要将其所蕴含的积极、进步和符合个体发展要求与社会发展趋势的理念通过具体的活动表现出来,亦即要通过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将课程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方式来促进幼儿心理和行为的发展。[2]在幼儿园课程实践中,必须始终将幼儿置于课程实践的中心,对幼儿给予充分的关注、理解和支持,[3]让幼儿获得身心一致的发展。

一、幼儿园课程价值实践的内涵及其保障条件

幼儿园课程的价值是指课程本身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对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各要素所发挥的功能和作用,其中又以促进幼儿的发展为核心,即幼儿园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育人上。幼儿园课程主要应该关注幼儿身心的健康与和谐发展,学科知识取向和社会取向的课程价值观必须服从于幼儿个体发展取向的价值观,[4]幼儿园教育社会价值的实现也必须以幼儿个体价值的实现为前提。[5]在幼儿园课程的实践过程中,课程实践主体要致力于实现幼儿园课程的正价值,要使课程能真正促进幼儿的高水平发展。幼儿园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引导、支持和促进幼儿尽可能获得充分而全面的发展,[6]幼儿园课程价值的来源只能是课程所蕴含的教育理念以及基于人的发展的价值观念。[7]幼儿园课程价值是进行课程实践的前提,要实现课程的教育目标,幼儿园课程就必须真正作用于教师和幼儿的心理与行为。因为个体的社会实践主要通过其行为来表现,而支配个体行为的则是他们所持有的思想和观念,个体的发展表现为其心灵和外在行为表现的统合发展,[8]幼儿园课程价值是伴随着这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而得以实现的。内化于心是要使幼儿将课程的价值目标通过消化和吸收内化为自身情感、态度、思想、认知等品质的一部分,外化于行则是指要将课程的价值目标和幼儿的内在品质通过外部行为来予以强化,最终使幼儿能有效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一过程的关键又在于幼儿园教师对课程理念与价值的理解和认同,并通过教师的行为自觉来引导幼儿在课程实践活动中实现经验的积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就是说,幼儿园课程价值实践的根本旨趣是在教师的支持下陶冶幼儿心灵和发展幼儿行为,使幼儿的发展实现知行合一。

幼儿园课程作为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载体,其价值的达成倚赖于幼儿园教师对课程的有质量的组织与实施,正确认识和看待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和地位对于课程实践及其价值的达成具有重要意义。[9]教师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幼儿园课程的建构者和实践者,对于幼儿园课程实践具有主导性的作用。但教师对课程的主导并不意味着以教师为中心,幼儿园课程实践必须合理定位教师的角色,教师的最终作用是要实现幼儿的合理发展。因此,要实现幼儿园课程的价值,一是要使教师成为幼儿的观察者和发现者。幼儿园所有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10]教师在课程实践中要善于去观察和发现幼儿的活动需要,只有充分理解幼儿才能更好地支持他们的学习。二是要使教师成为幼儿的信任者和保护者。[11]幼儿的生存和自我保护能力比较低,教师要在课程实践中与幼儿形成相互信任的亲密关系,要充分信任幼儿的发展能力并给予他们充分的保护。三是要使教师成为幼儿学习的合作者。虽然现代幼儿教育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发展,但幼儿的学习并不是在完全独立的状态下完成的,而是通过教师与幼儿的合作来共同完成,这既尊重了幼儿的学习主体性,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幼儿的学习效率更高。四是要使教师成为幼儿学习的引领者和支持者。[12]幼儿是未完成的個体,他们的学习与发展要在成人的引导和支持下才能完成。因此,教师需要在充分观察、了解幼儿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给予他们合理的支持,以提升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质量。

二、幼儿园课程价值达成的基础——内化于心

幼儿园课程实践作为一种价值实践活动,要实现其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协调发展的目标,就必须要让课程实践主体能够认识、理解和内化幼儿园课程所承载的价值观念,也只有内化课程价值观念才能使幼儿园课程实践更具内在发展动力和发展目标。幼儿园课程价值的内化于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教师要内化课程价值,只有教师内化了课程价值才能确保课程的实践方向;二是指幼儿要内化课程价值,只有幼儿内化了课程价值才能实现个体的真正发展,才能为幼儿的行为自觉提供心理和价值基础。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致力于通过幼儿园“爱雅”园本课程的实践来推动教师和幼儿对课程价值的认知与实践。

首先,教师必须理解和认同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教育目标。幼儿园课程实践活动是在教师的主导和推动下开展的,教师对幼儿园课程价值体系的认知和认同是实现课程价值的基本前提。所谓教师将幼儿园课程价值内化于心,是指教师要在认识、理解幼儿园课程目标、内容的基础上形成对课程价值、理念的理解和认同,并形成自身稳定的关于幼儿园教育和儿童发展的价值取向,使其作为指导自身教育实践的价值基础。在“爱雅”园本课程中,我们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幼儿的雅兴、雅言、雅思、雅格和雅梦,让幼儿通过这一课程实践学会生活、学会学习,让幼儿在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中实现自主发展。为了实现这一课程价值目标,我们让教师在了解“爱雅”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将课程目标与幼儿发展进行紧密衔接。接着我们让教师将“爱雅”园本课程的课程理念与幼儿园办园理念、育人目标等价值表现形式结合起来,让幼儿园教师对课程价值目标有更为全面、深刻和宏观的理解,提升他们对课程价值的认识水平和认识层次。此外我们还让幼儿园教师结合幼儿园日常生活与教育活动,将课程价值目标分解为具体的目标,让课程理念体现在具体的培养目标当中。课程目标的分解是一个不断调整和改进的过程,通过对目标的反复分解和调整,可以进一步加深教师对幼儿园课程价值的理解。只有基于教师对幼儿园课程价值的认知和理解,才能使他们具备更为清晰且合理的育人目标,使他们在课程实践中能通过良好的行为自觉来实现课程的高质量实践。

其次,必须注重幼儿对课程经验的积累来实现他们对课程价值的内化。由于幼儿身心发展不成熟,他们的知识积累、认知水平、思维能力、行为表现都难以支撑其自身的独立发展。因此,幼儿尚不具备直接内化课程价值目标的能力和条件,他们必须通过长时间的、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来实现课程价值的直观化、形象化吸收,从而让课程价值从抽象、模糊、宏观走向具体和直观。要将课程价值目标内化为幼儿的思维和价值观念,关键在于通过教师引导和环境支撑来让幼儿获得有关课程经验的积累。在“爱雅”园本课程实践中,教师注重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文化环境,让幼儿在良好的文化熏陶中去体验和感受教师在课程实践及一日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行为习惯,进而形成对“爱”和“雅”的感性认知。这种认知可能只是零碎的、片面的,但课程环境和教师行为所呈现出来的课程价值往往是最为核心的,通过对这些核心价值的体认,幼儿就可以逐步通过模仿而将行为背后的价值目标内化为自身的思想、价值或者信念,这些印记也将对幼儿的终身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除了课程环境和教师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行为,教师还应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拓展幼儿的课程经验,让幼儿在经验的联结和深化中逐步理解课程的价值目标和要求,并使幼儿在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拓展中将自身的发展需求与课程对接,增强课程的目的性和教育性。

三、幼儿园课程价值达成的关键——外化于行

幼儿园课程价值的实现不仅要体现在幼儿对课程价值目标的体认和认同上,同时还要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来强化幼儿对课程价值的认知,最终使幼儿表现出与观念一致的行为才能使课程的价值目标发生现实意义。教师的外在行为不仅是个体素养的综合表现,同时也是幼儿行为发展的榜样,因此,幼儿园课程价值目标达成的关键是要使教师和幼儿都表现出相应的行为。

首先,幼儿园课程价值目标的达成要致力于形成教师的行为自觉。教师行为是教师专业素养的综合体现,行为自觉则代表着教师能够忠实地履行自身的教育使命,始终过一种具有更高价值追求的教育生活,因而教师行为自觉具有更深层的教育价值和教育意义,[13]是实现课程价值目标的关键要素之一。教师行为自觉的形成一方面要促进教师对课程价值目标的理解,另外一方面则要使教师在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不同领域、不同层面有意识地实践相应的行为。在“爱雅”园本课程实践当中,教师的行为不仅在专门的教育活动中予以重点的表现,还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体现出了“爱”和“雅”的印记。这样一来,经过反复和有目的的实践,教师的行为就会发展成为一种惯性,教师则会将课程价值目标作为约束自身行为的准则。为了实现行为自觉,应该推动教师自觉地去学习和理解幼儿园课程的理念,将课程目标作为规划、设计和实施具体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使教师有意识地用课程目标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幼儿做出良好的行为榜样。教师在课程价值实践上的外化于行可以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幼儿可以通过对教师良好行为的模仿来促进课程价值目标的实现。

其次,幼儿园课程价值目标的达成要致力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亲身体验和探索来实现的,[14]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幼儿园课程实践的目标,同时又是实现课程价值目标的手段,只有通过行为的强化才能使幼儿获得认知与行为的同步发展,进而使幼儿发展成为一个言行一致、内外统一的完整的人。个体的行为会受到内在思想、意识、情感、价值观念等的影响和支配,对于尚不能直接理解某种抽象价值观念的幼儿来说,他们无法有意识地使自己的行为服从于特定的社会规范,因而幼儿往往会表现出“失范”行为。教师在课程实践中应该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发展水平,将课程目标细化为具体的行为,通过为幼儿创设丰富的实践环境来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15]为了促进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幼儿园在课程目标上必须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在课程环境上必须能鲜明地体现课程目标,教师的行为也要为幼儿做出良好的示范并能给予幼儿适宜的引导和支持。

幼儿园课程价值目标的达成是指幼儿的发展要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同时目标的达成也必须以教师的有效参与和支持为基本条件。由于课程目标属于抽象的思想和价值范畴,而幼儿的发展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幼儿园课程价值目标的实现不能只限于幼儿在思想、情感、价值观念等内在维度的发展,还必须通过行为的外显和强化来推动幼儿的身心协调发展,使幼兒成长为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完整的人。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

[2]杨晓萍.学前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2:38-48.

[3]张梅.课堂教学中幼儿话语权的失落与回归[J].学前教育研究,2008(7):49-51.

[4]王春燕.学前教育价值取向的百年追思与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1(9):33-37.

[5]刘佩杏.关于幼儿园课程发展的思考[J].科教导刊(下旬),2017(5):148-149.

[6]郭法奇.重新认识幼儿教育: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2):19-27.

[7]张娜.生命价值取向下幼儿园课程目标的重构[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1):78-82.

[8]陈晴晴.现象学视野下“问题学生”的行为表征及转化之策[J].浙江教育科学,2018(3):26-29.

[9]马春玉.在幼儿园文化建设中实施社会价值观教育的意义与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4(12):67-69.

[10][14]韦国芬,王任梅.从幼儿主体性出发探究幼儿园课程生成[J].儿童发展研究,2018(3):28-33.

[11]王淑君.美国优秀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对幼儿教师角色定位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2(9):70-72.

[12]杨琼轩.新课改中幼儿教师角色的转变[J].教育评论,2004(5):101-102.

[13]段作章.教育启蒙:唤醒教师教学行为变革的理性自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6):26-28.

[15]樊人利.游戏精神引领下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J].学前教育研究,2014(9):67-69.

稿件编号:GF2020-06-02

基金项目: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三五”滚动立项课题 “‘爱雅园本课程实践研究”(编号:G20180357)、重庆市沙坪坝区教育委员会小学(幼儿园)课程创新基地建设项目“‘爱雅园本课程创新基地”

通讯作者:徐文娟,重庆市沙坪坝区实验幼儿园园长,E-mail:1051656713@qq.com

猜你喜欢

课程理念课程实践幼儿园课程
文艺作品中的化学素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项目进阶驱动的JaVaEE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改革与研究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班级区域游戏创建的新思路
游戏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现状及对策探析
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小花籽开出幼儿园五彩课程
学而明 学而悟 学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