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0-07-04丹媛媛于化龙田阿利陈立庄

高教学刊 2020年19期
关键词:学科交叉产教融合

丹媛媛 于化龙 田阿利 陈立庄

摘  要:本研究以江苏科技大学智能海洋监测、分析与管理科研团队为例,构建以创新创业为引领,产教融合、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探索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实现途径,为地方高校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建立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科交叉;创新型研究生培养;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9-0082-04

Abstract: Taking the Intelligent monitoring, analyzing and managing team in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 case study, mak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s the leading role, combining the research and teaching, exploring the training mode of innovative postgraduate with the background of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s. From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study explores the ways to realize the innovative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with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s, and provides an example and reference for the training mode of the innovative postgraduate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s; innovative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combination of research and teaching

一、概述

研究生教育是建立在本科教育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1]。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对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需求也变得愈发的强烈和急迫。此外,对于建设创新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而言,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能体现在自己本专业上,同时也体现在学科交叉能力上。

本研究以江苏科技大学智能海洋监测、分析与管理团队为例,阐述了如何以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为引领,产教融合、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索了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实现途径。研究成果既丰富了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内涵,同时也为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建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生培养内涵

所谓学科交叉,是指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交叉和融合,学生在精通一个学科背景知识的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其它几个学科的部分基础性知识[2]。学科交叉分为很多层次,本研究泛指“多学科交叉”,也就是能将主要学科的知识渗透入其它學科,并作出创新性的工作。所以说,学科交叉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有力保障,也是建设创新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基石。

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科交叉教育开展的相对较早,体系也相对较为完善,如美国西北大学就开设了金融学、数学与统计学专业,金融专业的学生同时学习三个专业的课程,毕业时兼具三个学科的基础知识,为后期就业和创新型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历届诺贝尔奖得主身上,也可以看出学科交叉教育的重要性。有学者曾经对二十世纪共100年内466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包括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知识背景进行了详细考查,发现具有学科交叉背景的科学家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在二十世纪的最后25年,学科交叉背景比例已经上升到了接近50%[2]。由此可见,学科交叉与创新能力是呈正相关关系的。

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多学科交叉创新教育开展的时间较晚,开展的范围较窄,同时受益的学生比例也相对较少。因此,针对这一现实问题,有必要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科交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切实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三、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2017年,江苏科技大学开展了校级创新团队的遴选,在全校范围内确定了8个具有显著创新能力的创新型科研团队,并鼓励学科交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研究。智能海洋监测、分析与管理科研团队于彼时成立,并成功入选。

团队由十余名成员组成,成员分别来自船舶与化学与环境工程、海洋工程以及计算机等三个学院,全部核心成员均具有博士学位,且大部分核心成员具有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意大利特伦托大学、英国莱斯特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等海外高校留学或访学的经历,学科和学缘背景差异较大,在合作进行科学研究时更易于碰撞出火花,做出创新性较大的科研成果。此外,团队每年招收二十余名硕士研究生,并秉承“学科交叉,科教融合”的理念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经过两年建设,团队已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善且行之有效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下面,将分别从课程设置与教学、创新创业竞赛、能力跟踪、交流形态和导师规范化管理等五个方面来阐述本团队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规范和模式。

(一)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型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

学科交叉融合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上体现的最为显著。考虑到团队的研究生来自于三个不同的学科,且彼此间研究方向差异度较大,故在这一方面做了较为精细化的设计。团队规定每名研究生在满足本学科要求的选课标准后,要选修其它1-2个专业的3门学科前沿课程,并严格完成这几门课程的期末考核。此外,为了使学生选课更具针对性,团队导师也会在学生入学时,即通过与团队科研项目相结合的方式为其直接确定硕士期间的研究课题。这种做法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使研究生“带着问题学知识,通过知识解决问题”,有效避免了教学与实践的脱节。

此外,为了保证交叉课程的质量,团队中不同学科的导师也亲自参与课程设计,并进行授课,保证授课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交叉课程的授课形式也相对多样化,鼓励学生进行分组研讨,这种做法不但可以起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作用,而且也有助于集思广益,激发学生灵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中的导师团体也会定期精心挑选一些优秀的“慕课”或者“微课”资源,并通过团队的社交平台进行分享,辅助教学环节,提升教学的质量[3]。

(二)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型研究生创新创业竞赛模式

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环节外,团队也特别重视创新创业竞赛对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作用。希望通过实际的科研项目来哺育创新创业竞赛成果,同时也依靠创新创业竞赛的成果来反哺科学研究。团队每年都会从学校给予团队的培养经费以及团队的科研项目中拨出相当一部分经费来资助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并利用优秀的创新竞赛成果来辅助团队申报新的创新型项目,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通过两年的实践,已经表明: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不但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的跨学科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创新意识”融入到学生的骨髓当中。

(三)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型研究生能力跟踪与评价模式

为了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进行科学的量化,团队设计了一套完善的创新能力跟踪与评价标准。尽管“创新”本身是一个相对抽象的词汇,但是它却是由很多切实的能力所组成的,如文献的阅读能力、文字的表达能力、实验的实践能力、工具的运用能力、学科的交叉能力、团队的协作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等。利用科学的量化方法,团队对上述每种能力均分配了一个0~10的分值分配,并对每个分值所对应的能力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在研究生入学伊始,会通过一小段时间对每名学生各项能力进行评价,并绘制其对应的能力图谱,根据其在某些能力方面的欠缺,做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进而在整个研究生培养阶段对其能力图谱的变化进行跟踪与评价[4]。

能力图谱的设计有助于导师团队随时把握每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水平,使“个性化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做到有机的结合。同时,对照研究生培养各阶段的基准图谱,也有助于导师对自己的教育方法进行及时的反思和调整,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

(四)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型研究生交流形态

学术交流是保障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塑造研究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主要媒介。团队一直以来注重研究生的交流形态建设,并通过实践逐渐摸索出了一条适合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型研究生交流形态模式。简而言之,即“项目组会-团队组会-学术会议-学术报告”四位一体的交流形态模式。其中,项目组会由具体项目的实施导师和研究生共同参与,原则上每周进行一到两次的项目研讨,共同讨论项目的研究进展、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等内容;团队组会由团队的全体成员参加,原则上每两周举行一次,每次由一半研究生进行课题的具体汇报,引导团队所有成员进行“头脑风暴”,为其提供各种可供参考的问题解决方案,学科交叉融合在这一交流形态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往往会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与创新点;学术会议是指团队定期的资助研究生参与各类国际与国内专业学术会议(年均15-20人次),乃至产业论坛,帮助学生扩大视野,跳出桎梏,拓展创新研究的思路;而学术报告则是指将学术界或者产业界的专家学者请进来(年均邀请8-10位专家学者),为团队师生做相关领域的前沿报告,这种交流形态更加有助于研究生与专家学者进行充分的交流,迸发出更多创新的火花。

通过丰富多样的交流形态,团队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创新成果均有显著的提升,且与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相比,也体现出了明显的优势。

(五)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生导师规范化管理模式

一直以来,研究生培养遵循的都是“导学制度”,“导”即导师的指导,而“学”则是指学生的学习,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任何一方出现缺失,都会影响到最终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因此,为了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研究生,也需要为之匹配合格创新型导师。创新型导师,就要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导师首先要有正确的研究动机,本着对科学和学术研究的热爱,特别是对本专业研究领域的极大兴趣,孜孜不倦地探索真理,渴求揭示事物的本質,努力获得创新性、原创性的结果[5]。团队即是本着上述基本要求来选择成员的,坚决掐断了“独断型”“放任自流型”与“功利型”师生关系[6]的产生源头,对于不负责任的导师会采取劝退的方式,来保证团队导师队伍的活力与质量。

此外,团队对导师队伍采取了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具体而言,就是:1. 定期举行教学研讨,集思广益,革新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提升研究生教学环节的质量;2. 合作科研,以学科交叉为触发点,共同申报和完成各类科研项目,共同指导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活动,实现协同创新;3. 以团队利益为重,对学生不藏私,同时团队也会极力保障每一位导师的个人利益。凭借这一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团队始终保持有一支充满活力和创新能力的导师队伍。

四、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实践成效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成效的评价是一个由多种指标组成的系统性工程[7]。江苏科技大学智能海洋监测、分析与管理团队依托学校在涉船涉海方面的科研优势,充分整合了多个学科的优势科研力量,鼓励研究生参与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性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力,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成效。

首先,从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方面而言,通过团队“学科交叉,科教融合”的培养理念,研究生的学习与科研兴趣被最大限度激发了出来,完成了从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到积极的“主动学习”状态的转化过程,创新精神深入骨髓,创新意识有了极为显著的提高,这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成长和人生规划提供了最为强大的助力。

猜你喜欢

学科交叉产教融合
新形式下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建设探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大学科技社团关于学科交叉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