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新形势下青少年运动员思想品德教育问题探讨

2020-07-04陈峰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员思想品德教育青春期

摘 要:本文首先从年龄特点和职业特点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了新形势下青少年运动员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其后,围绕丰富教育内容、做好心理管理、强化外部支持三个角度,重点提出了新形势下青少年运动员思想品德教育的可行优化策略。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员 青春期 思想品德教育

引言

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发展,运动员的思想道德建设越来越受到体育院校、社会组织的重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围绕青少年运动员的思想品德教育展开讨论,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育优化策略,促进青少年运动员身心健康与运动技能的全面发展。

一、新形势下青少年运动员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

青少年运动员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青少年运动员大多处在青春期当中,其神经系统受到内分泌机制完善、第二性征出现等生理因素变化的影响,会表现出较长时间的不稳定状态。基于此,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调节能力便会暂时下降,导致其面对比赛胜利或技能突破时忘乎所以,面对比赛失利或生活压力时垂头丧气,形成较大的心理波动。此时,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有助于青少年運动员对正确的行为规范、思想观念做出认知与实践,避免其因负面情绪控制而出现极端化、偏激化的行为,进而帮助青少年运动员平稳、健康地度过青春期。[1]

此外,青少年运动员的职业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与同龄人相比,青少年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面临的伤病风险和挫折失败要多得多,其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压力也相对较大。此时,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有助于青少年运动员树立正确的成长理念和胜负观念,引导青少年运动员正确调节自身压力、以平常心面对体育比赛,为其运动技能与身心素质的协调发展做出保障。

二、新形势下青少年运动员思想品德教育的可行优化策略

1.实现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多元化设置

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范畴广大、元素众多的教育体系,传统文化教育、行为作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道德观念教育等,都可被纳入思想品德教育的视阈当中。因此,在倡导综合素质发展的新形势下,青少年运动员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也应在内容上保证丰富充足。具体来讲:

首先,应做好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教育。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长期发展的思想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处世哲学的精髓体现。因此,以青少年运动员为载体,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实践与发展,是高校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必行之路。基于青少年运动员的角色特殊性,教育人员在选取传统文化内容时,应实现知识内容与青少年运动员日常的训练发展、比赛竞技相匹配。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一哲言引入到思想教育工作当中,有助于引导青少年运动员形成谦虚自省、取长补短的学习观念。

其次,应做好社会公德方面的知识教育。社会公德是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共识道德,也是当前社会判断一个人是否“文明”的行为标准。只有做好青少年运动员的公德教育,才能使青少年运动员成为行为端正、作风优良的优秀运动人才。据此,高校教育人员一方面要做好校规校纪上的硬性约束,向学生提供出积极正向的制度管理支持,以便及时对学生的行为偏误作出制止处理与引导改进;另一方面,高校还应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荣八耻”等优秀社会观念以宣传条幅、标语广告等形式,布设到青少年运动员日常学习、训练的周围环境当中,以此构建出高质的校园文化环境,向青少年运动员实施出潜移默化的功德知识渗透。

2.做好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管理

青少年运动员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其心理状态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刺激影响,进而出现易怒、自卑、焦虑等表现不同的消极心理问题。这样一来,一方面对影响到青少年运动员训练、比赛的整体状态,不利于其运动技能的完全发挥。另一方面,也可能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一系列负面化的心理疾病和问题行为出现,对青少年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和成长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因此,高校相关教育人员必须要做好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管理,在向青少年运动员传授科学心理知识、正确价值观念的同时,切实了解各个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并实施出针对性、长效化的扶持与引导。例如,某青少年运动员因比赛失利而产生挫败感,逐渐对赛场、对训练产生抵触情绪,进而无法全身心投入到日常的学习训练当中。对此,高校教育人员应及时与该运动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向他传递出“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一正确的胜负观念,并通过称赞、鼓励等方式,引导他重新拾回面对赛场、面对训练的自信心,为其主动提升自己、赢取比赛胜利做出基础性的心理支持。[2]

3.强化青少年运动员思想品德教育的外部支持

基于运动员职业的培育特殊性,青少年运动员与普通的同龄学生相比,接触思想品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机会较少。此时,为了弥补这一固有限制,学校教育应与家庭教育相配合,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出更多的思想道德学习机会。一方面,家长作为青少年运动员日常生活的监护者,应秉持起科学化的家教思想,对孩子的生活表现、语言行为做出密切关注,并及做好孩子错误行为、偏误思想的纠正与引导。同时,家长还应做好表率,时刻保证自身行为端正、语言得体,从而构建出和谐、积极的家庭生活氛围;另一方面,高校教育人员应与青少年运动员的家长建立信息沟通,从而对青少年运动员学习、生活的整体表现做出了解,进一步提升双方思想品德教育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除此之外,青少年运动员往往会对项目领域内优秀的运动员明星保有一定崇拜感和向往感,并将自己的职业规划、行为方式与其靠拢。所以,高校还可结合明星效应,邀请运动员明星进入校园当中开展教育讲座,为青少年运动员的道德素质发展指明正确方向。

结语

总而言之,要做好青少年运动员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就必须要全面分析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和影响因素,并据此实施出内容全面、方法得当的教育支持,为青少年运动员成长为运动能力强、行为作风优的高质量运动员人才。

参考文献

[1]赵红.青少年运动员德育教育方法之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8(02):49-50+71.

[2]王岩,蔡鑫.关于青少年运动员训练应注重德育教育的体会[J].青少年体育,2013(05):72+67.

作者简介

陈峰(1974.06—),男,汉族,浙江海宁民人,学历:本科,一级,研究方向:思想教育对比赛的发挥和运动员退役后地对拼搏精神的延续。

猜你喜欢

青少年运动员思想品德教育青春期
浅谈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篮球意识的培养
我国青少年运动员培养制度的解构与建构路径
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途中跑训练手段方法
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经达英—35及妈富隆治疗的效果观察
青少年如何合理度过青春期
从《论语》中汲取文明礼仪养成的营养探析
微信也会走过“青春期”吗
粤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中“阅读与感悟”的特征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