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吕梁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研究

2020-07-04陈晓婧

现代交际 2020年9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陈晓婧

摘要: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先进优秀的看家法宝、攻坚克难的力量源泉、走向胜利的政治优势。因此我们要大力发扬革命精神。将吕梁革命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把吕梁精神中的教育资源运用于思政教育,充分发挥吕梁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作用。针对大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思政课教学,对吕梁精神进行创造性转化,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指导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关键词:吕梁精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9-0167-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弘扬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是当代最响亮的口号,也是每个大学生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弘扬与传承老一辈的红色革命精神就落在了我们的肩上。将吕梁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可以更好地把革命精神的火种传播下去,有利于进一步加深人们对吕梁精神的了解;有利于吕梁精神的传承与创新;有利于锤炼大学生的品质。

一、吕梁精神的内涵

吕梁精神指在吕梁抗日解放斗争期间,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由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吕梁特色的精神品质。在经过抗日战争、改革开放、建设时期,人们对吕梁精神进行了数次完善与总结。目前形成了十六字的革命精神概括:“艰苦奋斗、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勇于创新”。吕梁革命精神的研究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丰富的史料基础上对吕梁革命精神的内涵进行挖掘整理和创新运用十分重要,对当地的传统教育也将更有意义。

二、吕梁精神的时代價值

在革命战争年代,吕梁作为红军东征主战场,在恶劣的自然条件和险峻的斗争形势下,吕梁儿女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以弱胜强,赢得了胜利。吕梁人更是表现出勇于创新的精神,当日军残害百姓时,他们奋起反抗,研究抢来的日军武器,然后改进为自己的装备;还兴建银行,稳定当地的经济。在战争年代,吕梁人民就是凭着这十六字的精神,不断提升了人民军队的战斗力;赢得人民的巨大支持;巩固了吕梁敌后战场。而在当今社会,这种精神正是当代大学生缺少的。把吕梁精神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对于大学生道德观念和行为修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新时代,继承与发扬吕梁精神更加重要。

1.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是吕梁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精神动力。在长达八年的抗日解放战争中,八路军与吕梁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下不畏艰辛、奋力拼搏。如,1938年2月起,由贺龙与关向应等带领八路军第一二○师对同在蒲铁路北段及太原、忻县间公路上的日军展开了斗争。日军调集千万余军力分别向晋西北发起围攻,企图摧毁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一二○师与日军激战20余天,歼敌1500余人,收复被日军已侵占的7座县城,击破了日军的围攻,牢牢巩固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这是当时抗日战场上的真实写照,更反映了他们艰苦战斗的决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国际交流的密切,西方价值观渗入,享乐与拜金主义思潮有缓慢抬头和蔓延的趋势,诱发奢靡、享乐之风,这对我国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产生了冲击。这种不良风气进入大学校园,对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例如,在当今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啃老族”,尤其是“80后”“90后”,他们从小生活在比较安逸舒适的家庭,父母溺爱孩子,怕孩子受苦受累,导致有些人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成家立业之后还是依靠父母生活。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西方各种不良思潮会严重影响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很多大学生清楚地知道,尽管现在处在了新时代,但也不能忘记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大学生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才有可能实现更高的社会价值。因此,我们更加应该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2.顾全大局

集体主义是顾全大局的核心表现,需要乐于奉献和敢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在战争年代,涌现出无数的仁人志士,没有这些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革命者,吕梁革命战争不会取得成功。

改革开放以后,个人主义思潮泛起,危害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例如,有的大学生很少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即使参加也不尽心尽力。集体主义观念的缺失会扭曲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影响学生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滋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与奢靡之风。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团结友爱的关系及和谐校园环境的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集体主义不仅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之一,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迫切需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3.自强不息

当晋绥边区面临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吕梁人民勇往直前,靠的就是自强不息精神。在吕梁八年的抗日解放战争中,八路军与吕梁人民前仆后继,为吕梁的解放而不懈斗争。红军东征时期,吕梁人民参军人数为3000余名;抗日战争时期,吕梁人民参军人数为5.4万余名;解放战争时期,吕梁人民参军人数为1.5万余名。八年抗战中,在境内境外共与日、伪作战1万余次。吕梁人民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得到了升华。面对纷繁复杂的当今社会,我们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更应该拥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4.勇于创新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发展的本质在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八路军120师进入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前,当地的经济非常混乱。为解决此问题,1937年共产党人刘少白在兴县的根据地创办了抗战时期我党的第一家银行。银行创办后,钞票币值非常稳定,逐渐满足抗日根据地和八路军队伍发展的需要,稳定了局面。因此,“勇于创新”体现了时代精神旺盛的生命力。

在新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离不开网络,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创新能力低、缺乏活跃的思维能力。新时代需要大学生具有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吕梁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分析

吕梁精神无论是在抗日解放战争时期,还是在如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现在大学生对革命精神感受不深,不能很好地发扬与运用这笔宝贵的财富。因此,十分有必要把吕梁革命精神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将吕梁精神融入思政课堂

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来推进吕梁精神传播。将吕梁精神融入大学生课堂教学和教材编写之中,可以极大地丰富我国思政教育的内容,提升思政教育的价值。这样大学生才能更为清醒地认识到吕梁革命精神的意义,并将其发扬光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可以采取如影片教学法,课前让学生收集关于吕梁革命的影片、视频资料等;问题解决法,收集学生想了解的问题,在课堂上对问题开展讨论,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吕梁革命精神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密切融合,既能为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还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凝聚思想共识。在教学活动中传播吕梁精神,可以全面提升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吸引力、凝聚力,能够为高校大学生提供正确积极的价值导向。

2.将吕梁精神融于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物质载体。校园文化环境可以影响学生。例如,在教学走廊的设计、校园文化标语的书写、图书馆的建设中融入吕梁精神的内容,使校园物质文化设施达到使用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学校社团组织的文艺演出形式多种多样,可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以使学生亲身感受吕梁精神,提高吕梁精神在学生中的影响力;融入校园网站和新媒体平台等,随着大学生对网络关注度的提高和大量的使用,将吕梁精神通过校园网站、微信等多样宣传方式进行传播,有助于发挥革命精神的引导力,吸引大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进而提高大学生对吕梁精神的关注度,加深对吕梁精神的理解认识力。

3.将吕梁精神践行于社会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观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又是人思想形成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正处于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所形成的认识与实践会直接影响到其后续的发展。

激励大学生多多参与社会实践,注重生活中的各种体验,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吕梁革命精神,也可拜访红军战士、参观游览吕梁革命根据地等。高校还可以在清明节和八一建军节这样的时间节点,组织大学生亲自前往吕梁烈士陵墓祭扫、为烈士献花。使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革命历程感同身受,确立起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艰苦奋斗的学习风尚,也可强化吕梁精神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培養他们高尚的人格和顽强的意志力。

四,结语

在高校各种形式的思政教育中,吕梁革命精神的弘扬与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大力发扬吕梁革命精神,为大学生提供革命文化实践平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通过把吕梁革命融入思政教学,可以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使其能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更好地传承与发扬吕梁精神。

参考文献:

[1]周洁琼.吕梁英雄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D].大理:大理大学,2019.

[2]窦小花.沂蒙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3]何斌.浅析井冈山红色文化及其时代价值[J].世纪桥,2013(9):77-78.

[4]张晓叶.享乐主义对当代大学生人生态度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19.

[5]张萍萍.新时代大学生集体主义认同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D].青岛:青岛科技大学,2019.

[6]谢昌醒,张强,王雪燕.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途径[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6):20-22.

[7]彭艳.解析高校思政教育中红色文化传承的价值与途径[J].陕西教育:高教,2019(8):14-15.

责任编辑:刘健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微教育”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全面依法治国环境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