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的中学生防御性悲观的应用
2020-07-04刘茜
刘茜
摘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学生长期处在一种激烈的竞争环境,而作为处在青春期这个人生特殊时期的中学生,一些人由于不能正确处理来自学习等方面的压力,选择采取防御性悲观策略来对个体进行自我保护。持有防御性悲观策略的中学生对于考试的预期目标总是设置得极低,对可能出现的结果都会预先有所考虑。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防御性悲观 自我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9-0145-02
防御性悲观最早于1986年由norem和cantor提出,被用来解释那些无论曾经取得多大的成功,面对新的情境仍然设置较低的期望个体的行为。防御性悲观由两部分构成:消极期望和反思性[1]。持有防御性悲观策略的个体习惯设定易于达到的目标,并且总是将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都提前考虑到。青春期是个体心智快速发展的时期,因此,这一阶段的个体对于自我价值的评估不断发生着变化。根据自我价值理论,个体被认为一直能动地维持并保护自己的价值。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成功被认为是有能力的表现,而失败则被认为是缺乏能力的表现。过大的压力使得个体不得不采取一些策略来回避失败,以此来保护自我价值[2]。防御性悲观便是其中一种个体用来保护自我价值的策略。
积极心理学由马丁塞里格曼于20世纪末提出,它打破过去的心理学模式,并不总是关注已经存在的心理问题,而是更注重激发个体的潜力[3]。它提倡研究个体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环境。重视人的健康成长,更侧重于通过预防和治疗,来减少甚至避免青少年问题心理和问题行为的产生。积极心理学的提出为心理学界促进个体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在中国知网上搜索主题是“积极心理学”的文章结果有几千篇,然而,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探讨关于中学生防御性悲观的应用尚属空白,因此,笔者从积极心理学这个视角研究关于中学生防御性悲观的具体应用,以期能更好地发挥中学生的潜能,促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看中学生防御性悲观应用的重要性
积极心理学更加关注个体积极的心理品质,注重发挥人的优点和价值[4]。而防御性悲观作为一种自我价值保护策略,对个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背景下,中学生学业压力的日益增加,长期处在一种激烈的竞争情境,同时部分父母对子女的较高期望,也使得个体对学业成功产生极大的渴望。导致其焦虑和不安日益增加。而持有防御性悲观策略的中学生通过对结果设置较低的期望,可以极大地缓解这种焦虑和不安,提高个体对所处环境的控制感。从而使得个体更有效率地投入学习和生活。教师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看待个体所使用的这种认知策略,可以充分发挥中学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增强个体的学習动机,促进中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防御性悲观的影响因素
1.家庭环境因素
根据生态系统理论可知,个体人格的发展是通过自身与环境相互作用而逐渐进行的,而家庭环境作为个体从小便接触的环境,对个体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家庭环境的诸多影响因素中,父母对儿童日常的教养方式便是其中一种,家庭教养方式可分为温暖型、拒绝型和过度保护型。而父母拒绝的教养方式会导致儿童成年后自卑和攻击性的可能性增强。同时不利于形成和谐的亲子关系。根据依恋安全理论,儿童早期与成人形成的安全依恋会在个体一生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保护伞的作用,它可以鼓励个体,使得他们勇敢地对外在世界进行思考和探索。而在成长过程中一味被父母拒绝的儿童缺乏自信,有着较低的自尊水平,这类个体在面对压力情境时常常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同时个体通过对结果设置较低的期望,帮助自身增加对外部世界的控制感,增强了自尊的维持,又会鼓励个体采用防御性悲观策略。
2.成就目标定向
成就目标定向是指个体在面临成就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倾向。掌握接近目标的个体更加关注知识的掌握,因为知识的增加代表着能力的增强。持有掌握回避目标的个体更关注如何避免自己未掌握的知识,从而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持有成绩接近目标的个体更注重的是如何超越别人,因为当他们对自我进行评价时,超越别人就代表自己的能力。持有成绩接近目标的个体将成功定义为超越别人,因此当个体预感到结果存在失败的可能时,为了保护自身价值,将会对未来结果产生较低的预期。
3.焦虑
情绪是以主体的愿望、需要等倾向为中介条件而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当外界刺激与个体自身的需要以及内心愿望等相一致时,会激发个体积极的情绪,反之则会引起消极的情绪。焦虑是消极情绪的一种,主要是指个体在面对客观事物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体验,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行为反应。焦虑会影响个体的认知和心理发展。而过度焦虑的个体会对未来结果怀有强烈的不确定性,常常会夸大任务的难度,低估自己的能力,因此这类个体常常会降低自身对结果的期望,从而缓解自身的焦虑。
4.归因
归因是指个体利用感知觉或思维等在内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通过事件的结果归纳出事件的原因。韦纳等人将个体对待事物的归因方式划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因果的来源中心、结果原因是否稳定和是否可控。而持有防御性悲观策略的个体往往会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足而非努力不够。同时由于防御性悲观的个体往往恐惧失败,因为失败代表着自己的能力不够,因此,为了保护自我价值不受伤害,个体便会采用自我价值保护策略来避免自我价值受到损害。
三、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看正确运用中学生防御性悲观的方法
1.提高中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中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与考试焦虑密切相关。其学业自我效能感越高,那么考试焦虑越低。而学业自我效能感较低的中学生由于对自己缺乏自信,潜意识里就夸大了考试的难度,产生严重的考试焦虑。因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包括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情况等,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进行差别化教育,帮助中学生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也可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增加中学生的学习投入。当学生学习有所提高时给予他们及时的鼓励,提高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师也可以经常性地举办主题班会,帮助中学生以平和的考试心态,客观看待考试和比赛,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善于挖掘中学生的潜能,如当发现某个中学生喜欢唱歌时,教师可以鼓励他参加学校举办的歌唱比赛,使他体验到成功,从而渐渐增强个体的自信心。
2.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生态系统理论指出,个体的身心发展除了有其家庭方面的影响,所处的社会环境也会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如学生日常接触的社区环境、学校环境等,而在中学生所处时间最长的学校环境中,班级氛围被认为对中学生的心理和人格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经常举办班级活动,增加学生之间日常的沟通和交流。同时引导学生多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竞赛,鼓励学生参与班级的建设,为班级的集体荣誉而努力,使学生在努力的过程中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班级的一分子,形成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教师也可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谈心、交流。如在每周举办的主题班会时增加“我想对老师说的话”等各种小环节,及时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和需求,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成为学生的朋友。
3.引导中学生采用正确的归因方式
个体对事情采用的归因方式不同,对其身心发展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而当中学生将考试的成功归结于自己的努力时,无形的就会增加他们对下次考试的期待。因此,教师应引导中学生对每次成功或失败采取积极的归因倾向,让他们意识到考试的失败是因为付出的努力不够,而非能力不足。让每个中学生找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正确看待考试的成功和失败,避免当考试结果不如预期时而丧失信心,甚至因此造成学业倦怠。
4.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校时间相较儿童时期长了很多,生活重点也从家庭转移到学校,但家庭仍然对中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青春期是个体一生发展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学生情绪极不稳定,与父母之间常产生矛盾。因此,教师应引导家长形成科学的教养观念,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使中学生也信任父母。同时学会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充分重视孩子的个人兴趣。多鼓励他们,学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提高他们对自我的认同感。
四、结语
升学压力的增加,使得采用防御性悲观策略的中学生越来越多。教师应正确看待中学生所使用的这种自我保护策略,同时在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依据的情况下,采用积极的心理学取向来看待这种认知策略,更好地促进中学生潜能的发挥。同时,由于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身心都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因此,教师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并且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如班级的留守初中生有时会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感到孤独,教师可以经常与家长联系,及时让学生的父母了解关于孩子各方面的情况,共同引导留守初中生的学习和心理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通过为学生构建一个家庭、学校为一体的社会支持体系,使中学生感受到更多的爱和温暖,推进每个中学生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金德鳳,吴汉桥.独立学院大学生成就目标,自尊与防御性悲观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5);786-787.
[2]杨东明,胡燕,李雪峰.大学生防御性悲观的影响因素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36-340.
[3]周志文.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探析[J].亚太知识经济,2018(12):163.
[4]Alan Carr.积极心理学:有关幸福和人类优势的科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