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2020-07-04何震宇
何震宇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性阶段,小学体育课程是深受小学生喜爱的课程之一,小学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当前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和小学体育教学的目的及意义入手,分析讨论小学体育教学在学生心理发展方面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体育 学生心理 方法
小学阶段是青少年建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阶段,也是青少年心理成长的关键阶段。但是现在众多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情绪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这种心理冲击往往会使得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变低,不能够直面压力,而且在较强的自尊心的驱使之下,还很有可能出现拒绝反思、一味逃避的情况,甚至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比如内向、不愿意与外界沟通、行为过度强调个性发展、逆反心理甚至抑郁等等,这些都是心理原因所导致的不健康的表现。也正因为此,学校应该重视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体育课是小学生比较喜欢的课程,通过各种体育游戏以及体育活动能够帮助他们释放压力,同时体育活动在强化学生的心理发展,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质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体育教学的目的及意义
体育教学的首要目的便是促进身体健康,帮助学生培养出认真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的身体是勤奋学习的本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而且体育教学也不仅仅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身体健康,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一直很重视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他认为体育是健全人格的要素。体育活动不仅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活动的乐趣,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而且还能够让学生学习并服务体育活动规则,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出学生勇往直前、积极向上、奋勇争先的精神。除此之外,体育活动还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培养他们体育运动的兴趣,也让他们对自己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基础性阶段,小学体育课程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课程,有很多的体育游戏,能够让学生释放精力,也能够帮助学生拉近与同学之间的距离。小学体育课是小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对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学体育教学的形式多样,除了基本的课程教学之外,小学体育教师最喜欢采取游戏教学的形式,让学生从游戏中学习。小学体育教学能够通过各种活动有针对性、有目的地指导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与德智体美劳的培养目标相吻合,同时也符合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1]。
二、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1.有助于释放活力,缓解压力
小学阶段是精力比较旺盛的阶段,孩子比较好动,很难在一个环境下长久地安静下来。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经过一节又一节课堂学习之后,他们的注意力已经相对分散,体育课是他们放松的重要课程,体育课堂能够帮助他们释放过剩的精力;另外,小学阶段是成长的基础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对许多事物都有一种天然的好奇心,而且学生的好胜心也比较强。教师可以在体育课堂中组织一些比赛类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比赛活动之中,通过活动战胜对手,宣泄情绪。这种情况下会产生胜利的成就感与愉悦感,而这份愉悦感会让他们更加喜欢体育课程,进而喜欢体育锻炼活动,从而培养出学生积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一些学习压力比较大,且不会释放压力的学生能够在体育课上找到释放压力的方法。有研究结果显示,当运动的时候,脑子中的一些事情会自然而然地被忽略掉,而且运动之后的精神明显更加集中,运动之后的心情会明显变好。运动是缓解紧张、释放压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因此,小学体育教学能够让学生学会如何释放压力,缓解紧张[2]。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意志是影响个人发展的重要品质。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萌芽阶段,对于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很多人都说从一个人年幼时的表现就能够看到未来他能够成为一个什么类型的人。由此可见小学阶段的心理发展情况直接影响着未来。体育运动是竞技类的运动,体育运动的竞技性让它具有极强的挑战性和竞争压力。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比赛,在一次次的比赛中磨练斗志,在一次次的输赢中坚强意志。除此之外,体育教学中有许多活动对一个人的身体、意识以及心理方面的考验都比较大,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长跑运动,长跑是一件特别需要意志力和耐力的运动,它不仅考验身体素质,同时对心理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青少年的意志力一般都比较薄弱,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且缺少耐心,很难长时间坚持某一件事情,而长跑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力,要能够长久坚持。组织长跑运动就是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耐力,让他们能够在长跑中学会坚持,学会勇敢接受挑战,不断挑战自我[3]。
3.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体育是竞技类活动,同时也是团结协作的活动。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是体育运动最大的特点,也是体育的魅力所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看到竞争,看到输赢,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团结。团结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体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接棒跑的比赛,这是一个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团结配合,学会如何从团结走向胜利;同时这个过程还有助于强化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分组完成之后,让学生在竞争中合作,从合作中竞争;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拔河比赛,拔河要求团队的力量要往一个方向使,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在比赛中看到团队的力量,看到合作的力量。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一直是备受宠爱,所以他们很难看到团队或者他人,但是在体育活动中,特别是团队活动中,协调团队关系才能够获得最终的胜利,这也在无形之中,教育他们要学会在运动中协调关系,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竞争合作意识。
三、小学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完善方法
1.丰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对于小学体育教学而言,单一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产生厌倦的心情,丧失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丰富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比如分组比赛、视频教学、组内赛、团队赛、个人特长赛以及挑战赛等等,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游戏活动,比如老鹰捉小鸡、丢手绢等等,体育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体育活动形式,也是小学体育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体育有助于吸引学生,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到主动参与。以多种形式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这样才能够充分达到教学目标,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4]。
2.强化小学体育教学的针对性
所有的课程都不适合“一刀切”,根据传统的体育教材进行的教学并不适合现在的教学环境。体育课程也要坚持以学生为核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需求方面入手进行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有些学生性格活泼,也比较喜欢表现自己,这样就可以在活动中将他们放在组织者或者队长的角色,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有些学生性格内敛,不爱表现自己,活动中也不积极参与,这个时候就要主动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充分了解他们的兴趣与爱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多多参与一些團队协作类的活动,帮助他们打开沟通,释放压力,让他们学会在体育活动中享受乐趣。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课堂效率提高,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关键因素。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用平等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与他们一起游戏,一起比赛,关心爱护学生,多多与学生进行交流。这一点要求教师要做到平等沟通,尊重是相互的。教师应该坚持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多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而不是站在一个所谓成年人的角度进行观念的灌输,平等的交流有助于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障碍。这样当学生遇见一些问题的时候,也会主动选择向教师求助,教师一定要积极关心并回应,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5]。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在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发展素质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小学体育教学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的作用,了解到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充分重视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丰富教学手段,站在学生的视角上组织教学活动,积极关心学生的成长,爱护每一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小学体育教学在学生心理发展方面的促进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发展,培养出健康向上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高海晶.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下改进体育教学的策略[J].学园,2016(04):125.
[2]董佼.积极体育教学对小学生心理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3]邵国华,杨晓丽.体育游戏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10):108-109.
[4]吴荣华.基于心理需求视角探讨小学生体育运动优化开展策略[J].青少年体育,2019(09):42-43+89.
[5]李向春.体育课程中加强小学生心理素质建设问题的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18(08):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