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和做法
2020-07-04陶忠德
陶忠德
【摘要】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维更加敏锐,更容易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能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同时还能促使他们继承、弘扬传统优秀文化,进而提升我国文化的软实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渗透策略 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8-0041-01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我国自古以来就被四夷八方尊为礼仪之邦,在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传统礼仪、风俗习惯以及伦理道德对于我们的生活具有极高的规范价值,特别是当前国家大力倡导传承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当下,对于学生而言,是一剂有效的良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们能广泛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就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渗透传统文化,能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同时还能丰富他们的文学素养,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常识、寓言典故以及对联成语等知识,这些都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精髓,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传承中得以沉淀,并流传至今,其中饱含着十分丰富的人文结晶和文化底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这些知识,能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国的历史悠久,从古自今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内容十分丰富,且韵味十足,这些传统文化构成了我国文化的靓丽风景,特别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积极因素,如刻苦学习的精神、坚强不屈的毅力以及各种传统的礼仪、民族风俗习惯以及伦理道德等等,这些积极的因素对于人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和价值。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这些含有积极因素的传统文化,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教学的不足
(一)教师不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当前我国高中学校语文课程教学呈现出“考试化”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学校和教师以服务高考为目的,在教学中以高考出题点为讲解的重点,除此之外,文章蕴含的意义、表达的感情一概不予讲解。但我国的古文作品蕴含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中蕴含着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只有对学生详细讲解这些知识,才能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并掌握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二)传统文化渗透教学的方法不科学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想对学生渗透传统文化,就必须夯实学生的古文基础,帮助他们掌握基础的古文技能,才能促使他们学好一篇蕴含着深厚人文底蕴的古代文学作品。但由于我国的学校和教师不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尤其是在运用部编版教材之前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很少接触古文教学,导致很多高中学生古文素养较低,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他们进行高强度的古文教学,会导致学生不能正确解读古文,常常出现断章取义的情况,运用古文和传统文化的能力也经常南轅北辙。
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深入研读文本教材的内容
当前,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是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经过编辑人员反复研究和精心选择才编制出来的,在编纂的过程中,可以说是反复论证、反复推敲的,因此,教材具有很强的规范性。教师在讲解这本教材时,要想对学生渗透传统文化,就必须深入研读文本教材,精心选择要渗透的传统文化的内容以及渗透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相关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并进一步对相关的传统文化内涵产生共鸣,进而精准地将这些传统文化渗透给学生,促使他们传承并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二)灵活选择教学的方法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还必须灵活选择教学的方法,比如,借助多媒体设备,利用这种融声音、色彩、图片、文字和视频等于一体的教学辅助设备,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以此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或者是利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此外,还可以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通过这种方式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
(三)进行课外的拓展延伸
高中教材中所涉及的传统文化的文章都是优秀的,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它承载着无数的优良传统美德,我们的阅读是无尽的。所以,在课余时间,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去进行拓展阅读,可以把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进行传统文化大比拼,看谁知道的传统文化比较多。也要求大家把学到的传统文化融入到生活中,让传统文化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传统文化具有极大的意义。作为高中教师,要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传统文化,就应该深入研读文本教材的内容,灵活选择教学的方法,并进行课外的拓展延伸,以此促使学生传承并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王艳.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8(2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