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
2020-07-04刘世忠
刘世忠
摘要:高中阶段是学生整体学习和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内,会对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做出进一步深入的探究。此外,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会接受来自高考的挑战,学生必须在教学中积累大量的基础知识和学科技能。在当前高中阶段的教育中,教师必须以积极态度开展学科的教学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中。高中数学作为高考科目在考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高中数学的教学开展需要学生消化理解大量的数学概念和公式,在高中阶段培养出学科独特的素养和能力。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从创新思维能力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方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本文中笔者将从高中数学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出发,提出有效的能力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0-040-2
一、高中数学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1.创新思维促进知识思考
创新思维是高中数学的关键和出发点,这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第一,创新思维促进思维点的快速开辟,加快学生解题的速度。在高中数学的学习和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许多的问题,在面对问题时,学生调用教师所讲述的内容和方法去思考,一个数学问题的解答可能需要学生调用多元的知识,在学生解题的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养成能帮助学生快速地从题目中找出知識点和考点,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更多的问题,。第二,缩短思维过程,迅速获取知识。在面对实际的问题时,解法的多元性使得学生的思维具有多起点,使其由数见形,由形见数,巧妙利用方法思考和判断,这大大压缩了思考的时间。创新思维的养成能帮助学生在学习和面对问题的过程中加快思维的开辟,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考效率。
2.创新思维促进教学开展
知识的学习目标是为了保障数学的运用,使学生有能力在题目的解答和生活的具体问题中利用自身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而创新思维的养成绝大程度上保障了学生对于将数学知识的实质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能力养成。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能有效引导学生去探究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通过外表看到本质。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学生能将问题与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思考,掌握事物的实际,了解问题属性,用相关联的知识去结合问题思考。此外,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学生的思考不再局限于表面,不再仅仅关注知识的得出,而是在思考的过程中透过问题看向问题所的目的,从中举一反三,将知识联系在一起,更进一步对数学学科做出认知,从而有效促进了学科的教学开展。
3.创新思维促进素养养成
创新思维不同于传统的具有一定局限性的思维体系,它的培养能使学生不再仅仅思考单一问题,而是通过思考具有相同因素的问题的过程中,利用自身的创新思维去进行各个知识点的思考,使思维灵活多变。灵活性使得思维能从已知的知识中发现新的知识内容,并能够随条件的改变去调整思考方向。灵活性使得学生的思考方向具有多样性,不同角度出发,从多个方面去全面思考问题。思维过程的灵活性使得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能主动运用多种法则和规律去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数学学科的核心思维建立在创造性思维上,建立在思维的灵活性上,灵活性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核心素养的内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4.创新思维促进学科探究
传统高中数学课本仅仅满足于课本的完成讲述,并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科探究做出相应的关注和教学策略,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学科学习和全面发展。而创新思维的有效培养能有效消除或减少此问题的出现,因为思维灵活多变,它的发展培养能帮助学生深度探究知识和问题,使学生的问题层次更加深入,使学生的数学学科知识更加全面。创新的培养使学生能从多方面去思考问题,从而避免了出现知识误区和盲区的现象。创新思维的有效培养引导了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探究,使学生有能力对知识进行自我认知,从而促进了知识更好的消化理解。
二、高中数学创新思维的有效培养策略
1.教学从多角度出发
对于同一知识内容,不同的教师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角度,策略和角度的提出直接决定了课堂的开展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在高中数学的教学开展中,教师在进行课本内容教学时必须进行多角度的教学,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出发点去思考问题。以人教版(B版)高中数学选修2-1第一章第1节《命题与量词》为例,在对课本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从多角度出发对知识进行探究。对于真命题、假命题等课本内容的讲解,教师可以从简单的例子出发进行概念的讲解,针对真命题,教师可以从1+1=2进行举例;针对假命题,教师可以简单从真命题的相反面1+1=3出发;针对其他较为复杂的命题知识,教师可以简单的代数式进行文字的解释说明。从不同的教学角度出发能有效减少课本知识的难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使学生能轻易掌握知识,在提升学习效率的同时促进了教学的开展。
2.教学从开展形式出发
高中数学教学开展可以从多方面教学形式出发,在小组合作模式下,学生可以有效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以人教版(B版)高中数学选修2-1第二章第3节《双曲线》为例,教师可以以此章节的教学作为小组合作的平台,教师为每个小组分布任务,各个小组针对双曲线的性质和标准方程得出,以及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对课本内容做出对应的谈论和探究,最后完成展示环节。小组合作的方式将教学的开展交给学生,直接消除了教师对于课堂和学生的引导,小组合作的方式给予学生自主去完成课本的学习和思考的机会,这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培养。
3.教学从问题出发
数学的知识学习效率和效果往往从问题中得到验证,在问题中,学生会利用自身知识去解答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融合问题,问题的参与能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思考,有利于学生深入发散思维。以人教版(B版)高中数学选修2-1第二章第3节《双曲线》为例,在教学开展中,教师可以基于问题出发,比如:方程的由来、证明、成立条件……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学生发散创新思维去思考问题,在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增加学生对于知识的印象,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和内在逻辑,学生利用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去进行探究的过程会加深学生的理解,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印象。此外,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使学生的思维有更大的空间,使知识的运用更加灵活、更加有创意。
4.教学从图像出发
数学的教学往往基于大量的数字和图像,教师对此可以在教学中充分有效融合图形,图像的多样性和变化性能有效增加学生的思维创新。以人教版(B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第1节《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为例,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三角形进行课本知识的搭建。在进行定理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特殊三角形,三角形图像相对于文字更能被学生所理解。图像是高中数学的开展基础,它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
综上所述,创新思维是当前高中数学的主要教学目标,它的养成促进了教学的成功和学科的进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对待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多利用策略去保障创新思维的体现和渗透。
[参考文献]
[1]郑会宁.高中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分析[J].中国农村教育,2019(30):95.
[2]马春来.高中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初探[C].2019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贵阳会场)论文集,2019:109-111.
[3]李晋.高中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7):77.
[4]李桂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4):30-31.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一中学,山东 济南 25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