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歌剧中的女性形象
2020-07-04袁彤
袁彤
【摘 要】女性角色在歌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绣花女》中咪咪和《伤逝》中子君的音乐形象和唱段为例,是因为笔者在音乐会上和比赛中多次演唱《绣花女》选段《人们叫我咪咪》以及《伤逝》中的《一抹夕阳》,有许多体会和自我感触。本文以经验总结法、文献分析法以及个案分析法,研究咪咪和子君的音乐形象和唱段,旨在夯实理论基础,使得笔者今后演唱此类作品时更加贴近角色形象。
【关键词】咪咪;子君;歌剧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8-0058-02
歌剧最早起源于西方,如果说最早的歌剧《犹丽狄茜》还属于创作者们的探索,那么巴洛克时期蒙特威尔第创作的《奥菲欧》,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歌剧。巴洛克时期,歌剧开始逐渐成型且类型增加。当时社会崇尚正歌剧,内容大都关乎于宗教、历史、传奇神话等。在正歌剧幕间穿插的短歌剧为观众所喜爱,内容贴近大众现实生活,后被称为喜歌剧。古典主义时期,歌剧经历了大的改革,尤其到了18世纪晚期,歌剧的结构相较于17世纪巴洛克时期变得更加流畅细腻。19世纪浪漫主义时代,歌剧曲风辉煌宏大,表演内容夸张,英雄性和史诗性题材盛行。但随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自由和个人主义理想进入了艺术家的思想意识中,艺术家想快速挣脱古典主义时期的繁杂约束,不再创作曲风宏大、形式辉煌的歌劇了,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与情感描述创作歌剧内容,题材更加倾向底层阶级。这一题材的歌剧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尤其在意大利,更是产生了真实主义歌剧。
一、《绣花女》与咪咪
真实主义歌剧来源于易卜生与左拉的自然主义,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内容写实,作品中充满着对底层小人物生活遭遇的同情与怜悯。浪漫主义代表作曲家之一的普契尼也敏锐察觉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作品大多倾向于真实主义风格。他擅长描写底层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并且以女性的名字作为歌剧的名称,如《蝴蝶夫人》《托斯卡》《玛侬·雷斯考特》等,深受观众喜爱。这所有的一切也都与普契尼生活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1850年出生的普契尼,自幼丧父,在学习音乐的道路上,母亲是他坚强的后盾。普契尼对母亲的依恋与感激是无以言表的,所以,在他的音乐作品中,对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刻画得十分细腻到位,但女性角色的结局不是那么完美。在他的12部歌剧中,有8部是以女主角的名字命名的,其中人物的地位大多属于底层阶级,且结局都不是很圆满,但这也没有影响普契尼的作品曲调华彩,演唱清新自然。
《绣花女》里的咪咪是一个柔弱、善良、单纯的少女形象,生活来源依靠绣花和缝纫。在她遇到诗人鲁道夫之前,每天过着平静、毫无波澜的生活。与鲁道夫相遇后,二人互生倾慕之心,坠入了爱河,无奈咪咪的身体状况越来越不好,经济贫困又善妒的鲁道夫由于种种误会与咪咪分了手。在最终误会解除,二人和好之际,咪咪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歌剧第一幕,寒冷的冬季,住在阁楼里的咪咪出门借蜡烛,与准备去酒馆的诗人鲁道夫相识,两人一见钟情。歌剧中有名的唱段《冰凉的小手》由此而出。鲁道夫演唱道:“他是一位诗人,有着丰富的思想和灵感,但是这一切却在刚刚被一双明眸给偷走了,这对明眸就在那位前来借火的少女身上。”既介绍了自己,又对咪咪诉说了爱慕之情。
感知到鲁道夫深切的爱意后,咪咪便唱起了《人们叫我咪咪》。这首作品是咏叹调和宣叙调相结合,是咪咪的自我介绍,柔弱干净的言语中透露着自己简单且无聊的日常,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品在D大调二级音进入,前奏速度要求缓慢,所以第一句更像是轻声说话一样“是啊,人们都叫我咪咪,但我叫露琪亚。”宣叙调中透露着咪咪的小心翼翼与含蓄。第27小节速度要求缓慢,但是歌唱的音调相比之前提高了大二度,这表明了咪咪逐渐放开羞涩之情。在第32小节速度达到了稍快的中板要求,咪咪开始以较为活泼的语调讲述自己的日常。在第50小节持续的行板中,咪咪彻底放松了情绪,向鲁道夫表达了对生活充满期待和向往。第71小节,咪咪意识到自己话语过多,匆匆道歉告别,准备出门而去。这时楼下等待鲁道夫一起去酒馆的朋友们开始催促他,鲁道夫站在窗口回应朋友后转身看到皎洁的月光映衬着咪咪娇艳欲滴的脸庞,于是情不自禁地牵着咪咪的手二人唱起了《啊!可爱的姑娘》。
二、《伤逝》与子君
相较于西方歌剧,中国歌剧出现比较晚。中国歌剧可以追溯到中国传统戏剧,但又区别于戏剧,也区别于西方歌剧。20世纪初,儿童歌舞剧开创了中国歌剧的先河,随后中国歌剧一直处于探索阶段,直至歌剧《白毛女》的出现。《白毛女》为中国歌剧的创作指明了大方向,这部作品极为巧妙地将中国民间歌曲、戏曲唱腔与西方歌剧作曲方法相融合,符合大众审美和情趣。
《伤逝》这部歌剧是由施光南创作的,改编自鲁迅先生的同名短篇小说。作品以五四运动为背景,以四季为时间顺序,讲述并演绎了女主角子君凄苦绝望的爱情。
这部歌剧用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演绎了子君的爱情由甜蜜逐渐转为迷茫不知去向直至绝望。《一抹夕阳》是子君在春这个季节里演唱的歌曲,表达了夕阳西下,随着夕阳的落幕即将迎来崭新的、子君幻想的从未触碰过的新的世界。在她的歌声里,充满了对即将到来的爱情的喜悦,以及冲破世俗封建牢笼的决心。
全曲为G大调,单三部曲式,音高起伏较小,中速偏慢,充分表达了子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心上人的喜爱之情。这是子君开场的第一首歌曲,A部分“一抹夕阳,映照窗棂……我的心啊,思绪纷纷。”表示子君想要开始新的生活,但还未完全做好准备,有些忐忑又有些期待的心理,因此,演唱旋律区域在中声区。B部分“破网的鱼儿,游向大海……啊!心中的歌,歌中的情……”在这里,子君对自由、新事物、新思想的渴求坚定了她的歌唱声音,在接下来的几组三连音中,子君的歌唱声音显得更加有力,犹如小船在浪里破风前行。A1部分回归到了第一次演唱的段落,却有一定的变化,首先,子君在情绪上稍显激动,期待着美好生活的到来,歌曲结尾处,她也不再“思绪纷纷”而是“难以平静”。
三、子君与咪咪
子君与咪咪都以死亡而告终。子君是封建社会里的大家闺秀,她想要冲破“牢笼”,与自己的爱人共度美好生活,在受尽艰辛与世人白眼后,最终自我了断。子君与咪咪有着相似的心路历程。咪咪演唱的《人们叫我咪咪》,是咪咪美好爱情即将开始时对鲁道夫的自我介绍与暗示。《一抹夕阳》是子君面对黑暗社会的反抗和对美好自由恋爱的向往。咪咪演唱的《来到你身旁》是其告别曲,病入膏肓无钱医治的咪咪向爱人鲁道夫道别,准备孤零零回到自己那个阴冷潮湿的小阁楼里了却此生,这也是咪咪临死前最后一首独唱咏叹调。子君在遭受涓生背叛后,演唱了《不幸的人生》来表达自己心灰意冷的情绪,她不再对生活和任何人抱有奢望,决心离开人世。
其实在中外歌剧中有很多相似的女性形象,她们面对困苦艰难的时候坚强、勇敢,不顾世俗眼光,奋不顾身。通过分析研究中外歌剧中的女性形象,对于笔者今后塑造人物形象,在理论上有了一定的支撑和指导。
参考文献:
[1]米罗·沃尔德,加里·马丁,詹姆斯·米勒,艾德蒙·塞克勒.西方音乐十讲[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
[2]杨霞.试析女高音咏叹调—不幸的人生[J].黄河之声,2011,(13):116-117.
[3]吴菁.歌剧《伤逝》中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J].北方音乐,2017,37(21):21.
[4]张贝贝.浅析《艺术家的生涯》中穆塞塔的咏叹调《漫步街上》[J].音乐大观,2012,(4):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