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020-07-04丁凯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丁凯

摘 要:新《课标》提出“小学阶段以培育學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中学语文教学要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语文素质以及文化素质进行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实现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学好我国本土文学—这本身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还应巧借外国文化,来取得相辅相成之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 外国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用聪明的智慧、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具有中华特色的饮食、服饰、书画、音乐、建筑、典章制度、哲学、道德等等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涉及及政治、哲学、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领域,乃至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思想、衣食住行、言行举止,绝非世界他民族能比。然而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受“五四”思潮的冲击,我国传统文化在部分国人心中的地位开始动摇。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与外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外来文化几乎影响到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此时此刻,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上,广大中小学教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学好中国的本土文化—这本身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还应巧借助外国文化,笔者认为教师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在外国文化中,找寻中外文化的相似点

中华文化虽与外国文化存在着地域、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但作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多少都与他民族文化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如在讴歌真善美,贬斥假恶丑这一点上是相通的。中学教材中所选名人佳作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如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一文中,主人公莎莉文老师,她不辞劳苦、很有耐心、和蔼可亲,可与魏巍笔下的老师蔡芸芝相媲美,她们都用爱点燃了儿童心灵深处的希望之火。海伦·凯勒和音乐巨匠贝多芬一样身残志坚,为世人留下了震撼人心的文学、音乐财富。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有这样的总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这都是逆境成才者的典范,是万世敬仰的楷模。莎士比亚笔下的威尼斯商人夏洛克与我国现代歌舞剧《白毛女》中的黄世仁,他俩都是为富不仁的典型代表。在《我的信念》一文中,居里夫人在科学上的执着精神,让人不难想到历经二十七年之久撰写《本草纲目》的李时珍和耗尽毕生心血书写史学巨著《史记》的司马迁,他们熠熠生辉,光照后世。

俄国诗人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给经历挫折的人以极大的鼓舞和力量,让人不难想到中国诗词文妙手苏轼,他能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一个人受到挫折是无关紧要的,关键是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它,愤怒、忧伤、郁闷只能自我摧残。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一诗中,诗人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倡导世人为崇高的理想而奋斗,虽说这条路充满荆棘和坎坷。这又让人想到屈原、文天祥、夏完淳、鲁迅……他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无不感召后人。在《皇帝的新装》一文中,虚伪自私、自欺欺人的皇帝、大臣让人想到中华浩瀚历史长河中的那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明君与昏君、忠臣与奸臣。天真无邪的小孩子敢于吐真言的行为,让人容易联想到《三字经》前四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每当世风日下,善良的人只能寄希望于孩子。

以上这些只是中外文化中有着相似点的一部分,只要我们潜心钻研教材,便能搭乘外国文学的便车,扬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在外国文化中,找寻中华传统文化中超越他民族的切入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未中断,且不断地传承着,发展着,这其中就有许多为其他民族所不及,如伦理道德文化中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兄弟姐妹、手足骨肉、痛痒相关、休戚与共。兄爱弟敬、和和睦睦、相推相爱、家庭幸福”。在教授外国文学时,我们该如何巧抓时机来扬我中华优秀文化?

譬如学习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在学生明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金钱腐蚀了人的灵魂、代替了亲情这一中心内容的同时,应正面引导学生明白几千年来中华伦理道德文化中孝、悌,这是他民族没有的。在《喂—出来》一文中,星新一曾告诉人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是在西周时期,我们的祖先早就提出“天人合一”思想,远远早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超越他民族的远不止这些,只要我们认真去挖掘,便能由此增强广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在外国节日文化中,寻找中外文化的契合点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外国的节日文化也随之而来,出于新奇、刺激,中小学生中有不少狂热的追求者。对此我认为堵不如疏,作为中小学教师的我们绝不能放过任何一次弘扬中华节日文化的契机。如逢洋节情人节时,教师应及时弘扬中国的乞巧文化;逢感恩节时,教师当积极引导学生承传中华民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的美德;逢圣诞节来临之时,教师当激励学生弘扬“乐善好施、慷慨大方”之精神。

综上所述,讲授外国文学时,如果我们脱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那只能算是残缺的教学。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果我们不能立足于学生,立足于教材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立足于外国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无形中割断了教材与生活、外国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契合。所以,我们应时刻牢记:借他山之石,攻己之美玉。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突出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这才是当务之急。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