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流学科培育背景下的科研育人路径初探
2020-07-04毛欣欣齐宪磊高姗
毛欣欣 齐宪磊 高姗
摘 要:在国家一流学科培育背景下,生物类专业应该把握一流本科教育和科研育人的内涵,充分挖掘生物学科研育人元素,探索科研育人实施路径。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发挥学院优势平台作用,构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阵地,“实践式”培养学生科研素养。本文将以生物学专业学生的科研素养培养为例,阐释科研育人的实现路径和若干思考。
关键词:一流学科 科研育人 生物学 教育管理模式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大学应该把握一流本科教育和科研育人的内涵,探索科研育人实施路径,使科研育人能够在一流本科建设中发挥培养高精尖人才、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发挥重要价值[1]。
一、科研育人的深刻内涵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张东刚提到:“对于高校本科学生的培养,还要加强科研育人,让本科学生不只是会写两篇文章,关键是做人。”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高校要发挥科研育人功能,切实构建包括科研育人在内的十大育人体系。明确科研育人是高校科学构建“三全育人”系统工程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1]。
科研育人是以科学研究活动为载体,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实现育人的功能[2]。将学生纳入科研环境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以第一身份参与科研活动,选择科研项目、开展科研工作,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学术前沿动态,切实提升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培养学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二、生物学专业科研育人的意义
1.科教协同,促进本科生全面发展
2018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见》发布,要求高校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科研平台的作用,强化科教协同育人[3]。
科研育人倡导教学与科研协同配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增加更多的实践环节,在人才培养中将科研平台的优势和资源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最新科研成果和学术热点问题,为学生们授课,使同学们学习了解生物学科前沿问题,吸引其探索科研奥秘的热情。在科研实践中,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与运用课堂所学,解决实验问题,提高学习兴趣,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创新、实践和思考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立德树人,助力国家一流学科建设
2017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明确提出,一流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成果显著;要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高度认可[4]。这些目标和要求与科研育人的价值取向高度一致的,培育国家一流学科和推进科研育人工作形成了有机统一。
科研育人关注高校本科学生的科研需求,鼓励本科生开展学术科研创新工作,使本科生通过实际探索和亲身体验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同时,广大学生在科研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在实践训练中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来探究问题、指导科学研究活动,坚定理想信念、磨炼意志品质、强化使命担当、贡献青春力量,培养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科研人才,助推国家一流本科建设。
三、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科研育人实施路径
生物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科研元素,具备厚实的科研育人功能[5]。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推进国家一流学科和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发挥学院优势平台作用,构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阵地,打造“五位一体”新生教育管理新模式,引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在国家一流学科培育背景下,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科研育人新模式。
1.发挥学院优势平台作用,构建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阵地
发挥学院的学科、专业、师资和平台等科研优势,并将其转化为育人优势。依托学院雄厚的师资力量,由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等高层次科研专家担任学生班主任、学业导师,直接深入课堂、宿舍、班级活动中,在学业规划、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对学生给予全方位指导。
依托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室和农业生物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科研教学平台,发挥国家级科研教学团队、生物技术国家级特色专业的优势,遴选本科生进入各类平台进行科技训练和科研素质的培养。建立面向学生的立项招标制度,为学员设置专项计划课题、自选课题和备案课题;积极鼓励学生根据工作需要自主申报立项;开放性、招标性科研课题对学生进行广覆盖。实现了科研与育人的融通和对接,科研实践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为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充足的保障。
2.打造“五位一体”教育管理模式,实现全员全方位科研育人
在原有辅导员、班主任、学业领航员“三位一体”教育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学院统筹高水平专家教授担任学业导师,高水平研究生担任科研领航员,着力打造辅导员负责、班主任引导、学业领航员助力、硕博生科研启蒙和专业导师引导为主体的“五位一体”新生教育管理模式,更好地服务于本科生的科研需求。
专业导师作为学生教育成长的孺子牛。面向大二学生发布“招贤令”,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投递“简历”,双向选择,进入导师实验室开展科研实习。让学生以主体角色参与科研活动,了解专业、体验专业,制定适合自身的科研目标,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更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和能力。
遴选优秀博士或硕士研究生组建科研启蒙领航团,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组织开展本硕博科研启蒙交流活动。在新生入学之际,与新生班级结对,通过介绍自己的科研情况、课题组的科研成绩、带领新生走进实验室等活动,启蒙科研思维,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同时协助专业导师团在本科生SRT、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赛事上给予指导,及时发现所负责本科生实验操作的不足,锻炼本科生实验操作技能,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2.引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实践式”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
为本科生提供科技创新的展示舞台,定期邀请在实践创新项目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介绍自己的科研工作、分享自己的科研体会,以此为契机,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引导更多学生投身科研活动。
开展实验室OPEN WEEK活动,引领新生参观专家教授实验室,帮助低年级学生了解学院师资,教学动态,科技前沿。通过多场灵活的学术报告讲座、学术小沙龙、与大师的一杯咖啡等活动拓展活动的内涵,既夯实专业思想,又激发科研兴趣,让学生在浓郁的科研氛围包裹下孵化出立志科研的种子。
依托学术性实验训练项目,提升学生科研兴趣和素养。大力支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創青春”创新创业大赛、生命科学联赛、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等训练活动。设立校级科研项目,将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不断丰富优化学生科技创新实训平台。
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科研育人模式初现效果
通过科研启蒙领航团、学术型社团活动、学术性实验训练项目等方式启蒙学生的科研兴趣,引导学生科研入门。学院重点打造百奥微生物科技协会和“飞”动植物艺术协会两支学术型社团,社团实行目标化管理,按兴趣划分小组,按年级确定培养目标,明确发展定位,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现已建立起了以山东省首个数字植物标本馆为代表的高水平科研工程项目,以菌种开发、培育为优势的品牌科技创新活动。
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权重增加10%—15%,大力倡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学生在科学研究方法与技能等方面得以增强,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和撰写论文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2017—2019学年间,本科生发表论文8篇,申请专利4项,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单篇影响因子已达到3.0以上。
结语
科研育人是高水平大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也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当前必须结合培育一流学科的具体实际,进一步探索总结推广科研育人的成功经验,完善科研育人实施路径,形成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努力提升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助力国家一流学科建设。
参考文献
[1]叶佳.科研育人推动一流本科建设[J].林学科学,2019(08):22-23.
[2]阮一帆,徐欢.高校科研育人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8):152-155.
[3]龚记熠,唐明.基于科研平台的科教协同育人新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9,6(41):18-20.
[4]梁燕莹.“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03):89-92.
[5]刘智皓,袁娟.生物学专业实施科研育人的实现路径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9(05):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