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鹅水中毒的综合防治
2020-07-04程连山
程连山
水中毒也称稀释性低钠血症,常见于养殖家禽、家畜群体中,水分潴留于机体内,可引发循环障碍和神经系统症状。雏鹅出现水中毒后,如果防治不及时,可给养殖户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原因和机理 雏鹅水中毒的直接原因为脱水后短时间内大量饮水,发病率较高。如雏鹅喂养过程中长期缺乏水分,在饮水时可能摄取高于机体需求的水量,水分无法常规代谢,进入血液中,并随血液快速进入雏鹅机体组织和细胞内,导致细胞水肿,未能得到及时治疗,雏鹅机体内的细胞交换活动受阻,红细胞破裂,同时雏鹅脑组织水肿可致颅内压快速升高,这是导致其神经功能障碍的基本原因。
临床表现 从直接表现上看,大部分雏鹅大量饮水10~20min后,即可发病。发病雏鹅症状存在一定差异,病情较轻的雏鹅可见活动减少、步态不稳、翅膀扇动无力情况。病情较重的雏鹅,在上述病情基础上还可见瘫痪、口流粘液、机体肌肉组织强直以及原地旋转症状,未给予治疗,可能快速死亡。
剖检变化 血液稀薄,肺部和脑组织水肿明显,少数雏鹅可见体内出血点,肝脏颜色较淡,肠壁厚度有所减少,其他内脏器官病理变化不明显。
治疗措施 雏鹅出现水中毒症状后,应立即停止饮水,之后快速评估病情危重程度,病情轻微的雏鹅,可将其倒提、按揉嗉囊,轻拍鹅背、腹等处,使多余水分自鹅口中流出。流出水分明显减少后,可给予电解多维、补液盐水溶液,或混入食物中共同给予。病情偏重的雏鹅,应给予安钠加肌内注射,用量0.5mL左右即可,并给予口服补液盐溶液和复合VB液,用量0.5mL左右。对集中饲养的雏鹅,可能在夏季温度偏高时出现疑似脱水情况,饮水后水中毒的发生率也偏高,可在水中加入电解多维、口服补液盐,使雏鹅饮水后体内的水电解质保持平衡,同时限制饮水总量,以1h左右为间隔多次给水,每次给水量较此前一次增加10%。
雏鹅经治疗病情缓解后,仍需要给予持续观察。因水中毒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前者病情缓解、恢復后无异常问题,可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慢性水中毒则需要做好症状的持续分析。如雏鹅倒提、水流出后,给予了电解多维、补液盐水溶液,其后5min内,需观察雏鹅是否仍存在运动量偏少、精神不振等症状,如雏鹅病情无缓解,给予0.5mL安钠加,进行肌内注射,并继续观察。部分雏鹅在集中养殖的情况下存在集体发病的风险,对雏鹅病情普遍较轻,主张逐一进行处理。优先选取病情偏重、行动障碍明显等雏鹅进行治疗。雏鹅大面积发病、病情偏重的雏鹅数目较多时,可将治疗药物混入食物中提供,同时进行常规治疗,以降低雏鹅死亡率和经济损失。
预防措施 一是根据雏鹅发病因素进行直接控制;二是加强饲养管理,控制水中毒的基础发生率。根据发病原因和机理,可在养殖的过程中维持规律给水。夏秋季节,温度较高,给水量应偏大,但不宜集中给予,可在分时段条件下缩短给水间隔。春冬季节,常规给予即可。集中喂养的雏鹅,应严格避免长时间阳光照射,散养模式下应确保水源充足,必要时可建设临时性供水设备。温度较高的季节,可在雏鹅的饮水中加入少量食盐和糖。部分养殖户对雏鹅水中毒的认知不够深入,误以水中毒为食物中毒,应加强常见病的技术学习,掌握水中毒和食物中毒的差异以及水中毒的处理方法。也有养殖户喂养管理不到位,未能为雏鹅提供直接水源,以含水量较高的饲料等作为替代,易导致雏鹅出现脱水情况,尤其是在夏季。该情况也应予以杜绝,要求喂养过程中始终保持洁净饮水的提供(可加入盐类和糖类)。雏鹅出现精神不振、脱水隐患时,也不宜立即大量供水,可取电解多维、补液盐水若干,溶于50mL清水中提供,使雏鹅脱水隐患得到消除,之后再根据天气情况等情况持续给水。运输中的雏鹅则应重视途中持续补水,控制可能出现的水中毒隐患。
综上所述,雏鹅水中毒后,治疗以补水、补盐为主,可用药治疗。防治方面,仍主张结合发病直接原因以及雏鹅管理情况开展,避免出现脱水、喂养不当等问题,降低雏鹅的水中毒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