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相加”到“相融”

2020-07-04谭静怡

新西部下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融合教学改革互联网

【摘 要】 本文认为,在互联网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树立顺应互联网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观念,建构适合互联网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模式,采取符合互联网发展趋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方法,以全面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改革。

【关键词】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改革;互联网;融合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4次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其中20-29岁网民群体所占比例最高,超过24%。[1]互联网普及率的不断提升,不仅推进互联网技术和社会生产生活的深度融合,也给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互联网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增强了课程内容的吸引力,提升了课程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互联网让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致使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对知识的辨别与接收能力等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在互联网强大的冲击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适应网络社会发展的需要,革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以引领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树立顺应互联网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观念

在传统媒介环境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惯于采用单向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加之教学内容基本上是照搬教材,缺乏丰富性、新颖性和趣味性,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激情。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媒介的自由化、平等化、大众化等特质极大赋予了当代大学生的媒介话语权,使得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

第一,互联网信息传播的迅捷性,不仅可以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还能够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内容往往以文档、书籍、报刊等纸质媒介的形式储存,教学资源有限,教学内容比较陈旧。而互联网信息传播的迅捷性使得信息孤岛被打破,无论是文档、书籍、报刊,还是音频、视频等都可以链接起来,各种信息资源不断被优化重组,形成一个巨大的、流动的超级文本。在互联网提供的海量信息和教学素材里,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教学设计需要,实时检索相关资源,不断丰富和更新课程教学内容。

第二,互联网的开放性、互动性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了一个宽广、自由的互动平台。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而言,互联网所带来的互动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媒介,进行教学资源共享、互动,交流教学经验,改进教学不足;二是任课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与学生实施双向互动,弥补课堂教学之缺憾,增加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新颖性和趣味性。

第三,互联网拓展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空间,加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传播。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整个人类社会真正变成了“地球村”,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收发信息。在某种意义上讲,互联网技术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时空限制,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变为现实。易言之,互联网拓宽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渠道,可以让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课堂走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生活化的根本目的“是要将政治哲学语言变成生活化语言,让普通大众能够接受”。[2]在具体的话语转换实践中,一方面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话语表达,即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转化成“易于上口、易于表达、易于传播的语言形态”;[3]另一方面也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表达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由此可见,为了适应互联网的发展,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革新教育观念,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生活化,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效果。

二、建构适合互联网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模式

在纸媒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整个教学过程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播,课堂和教师都具有绝对的权威性。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的权威性受到了冲击,这种冲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教师的主体地位受到了挑战。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相对封闭性,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具有至高的权威性。而在网络时代,学生可以借助海量的信息網络学到自己想要学到的知识,教师的权威身份遭到消减。如同有研究者指出:“教师本来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现在网络却在某种程度上分担了教师的角色,能够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地位和话语权相应弱化。”[4]互联网技术让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打破了教师在知识传授链条上的垄断,使得教师不再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讲授者,同时还是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信息的传播者。

第二,互联网的发展促使课堂由实体走向虚实结合。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多发生在教室这一具体的物理空间,而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高等教育突破了时空限制,慕课、微课、移动课堂、翻转课堂等线上课堂已成为当代大学生青睐的对象。

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与互联网紧密结合,改变教育观念,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升教育质量。具体而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根据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坚持个性化、即时性、双向度的教学原则,为学生建构一种“用户型”的教学模式。个性化教学原则就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的分析结论,为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同学进行个性化与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设计,最大限度提升教学效果。即时性教学原则就是根据互联网提供的数据信息,迅速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评价、知识热点等问题,然后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微博专题讨论、微信公众号推文等方式,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遇见的各种困惑和问题。双向度教学原则就是教师除了在实体课堂中要坚持与学生进行互动外,还要积极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甚至各类直播平台等渠道,构建一种能够与学生平等对话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线教学模式。总之,互联网时代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遵循上述三个教学原则的同时,还要借鉴用户型、共享型的互联网思维,建构一种既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又符合互联网教育环境的教学模式。

三、采取符合互联网发展趋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方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包括网站、微博、微信、视频等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和学习平台。因此,當前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该与互联网密切融合,促进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性。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学规律和互联网的传播特性,改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把引导和灌输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为师生搭建平等的交流平台;把课堂教学和网上在线教学结合起来,构建共享式网络学习平台,整合各种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为此,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方法改革实践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创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网站。当代大学生属于“网生代”,他们对各种网络咨询具有敏锐的捕捉能力和学习能力,所以为了适应网络媒介的发展,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实现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有机结合。为此,“教育部应当牵头,整合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社科院系统、党校系统、传统专业媒体的力量建立一批马克思主义教学网站,并建立广泛的网络链接,提高马克思主义教学网站的点击率,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时效性。”[5]当然,各网站内容的设定应与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点和需求结合起来,可以包括学科建设、教学信息、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课件、示范课堂、专家论坛、焦点话题、在线答疑等内容。

第二,利用网站、微博、微信、视频等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线学习平台,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渠道。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大多被定性为公共课,经常数十人、上百人一起上课,学生的疑问与困惑很难得到及时的解答。此外,传统的课堂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讲座和答疑等形式,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教学效果比较有限。而QQ群、微博、微信等线上学习平台作为实体课堂的延伸,一方面,它们打破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时空限制,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没有理解的知识和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答;另一方面,它们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每一位同学的学习状况,并进行个性化和针对性的学习辅导,最大限度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性。

第三,培养一批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教师队伍,革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观念。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观念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表现为:首先,在各种思潮涌动的网络环境中,高校教师要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敏锐的政治视角,因为只有当教师自身的信仰坚定了,才能从思想政治上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其次,互联网时代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需掌握必备的互联网知识和技能,并深刻理解互联网思维和认清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网络媒介中的传播规律。最后,为迎接互联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的挑战,教师应该具有一种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做到互联网与课程教学的真正融合,促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改革的全新发展。

概言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拓展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空间的同时,为广大师生搭建了一个自由、平等的交流平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该借助互联网技术,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网络体系,实现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的不断优化。此外,还要强化教师的互联网思维和网络课程教学能力,全面推进互联网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改革。

【注 释】

[1] 相关数据引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 佘朝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新媒体传播[J].新闻战线,2018.20.

[3] 丁贞栋.从理论话语到大众话语:新媒体话语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话语转换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2019.4.

[4] 白静.网络环境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途径论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11.

[5] 杨静娴.网络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的问题及应对[J].学理论,2011.17.

【作者简介】

谭静怡(1982—)女,黑龙江人,博士,重庆工商大学讲师,硕士生导师,重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融合教学改革互联网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