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武术教育在传承文化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0-07-04向玮

现代交际 2020年10期
关键词:武术教育传承问题

向玮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运用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对以学校武术教育为载体传承中华文化的模式进行分析,认为学校武术教育存在文化主体性迷失、研究成果缺乏系统整合、师资力量成为发展瓶颈、学校武术文化场景缺失等问题,提出中国武术文化主体性重塑、加强武术教育科研成果系统整合、武术师资的多元培养和政策支撑,合理构建学校武术教育文化场景的对策,以期为学校武术教育为载体传承中华文化进行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校 武术教育 传承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0-0006-03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重大战略性任务。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学校教育承载着传承文化的重要功能,《意见》明确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并提出了具体策略。

武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身体文化,以传统体育的形式进入学校教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学校武术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现实中的学校武术教育形式还难以承担起传承中华文化之重任。国家武术研究院全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70%的中小学没有开设武术课。[1] 王岗教授研究认为学校武术教育正处于“表面繁华”遮蔽中的“名存实亡”的尴尬境遇。[2]王晓晨研究得出中小学武术教育积重难返,内部课堂的“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的问题长时间悬而未决。[3]邱丕相教授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武术实际上就是走的竞技武术这条路,实践证明很不成功。[4]因此,只有厘清武术发展和学校武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才能有效推进学校武术教育传承中华文化体系的建设。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化主体性的迷失

费孝通先生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主体性”概念,即本土文化对现代化的主动适应。付长珍教授认为,“文化主体性不仅是一个文化立场和态度问题,而且是文化上的自觉能动性,表现为对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更新、自我创化。”[5]近代以来,中国文化主体性被西方坚船利炮打破,人们开始质疑和否定传统文化,中国文化主体性不断弱化和丧失。中国武术文化成为应对列强文化入侵和振兴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梁启超先生曾撰写《中国之武士道》,孙中山先生也曾为精武体育会提写“尚武精神”的匾额,在著名教育家徐一冰、徐禹生及其他民国要员的倡议下1915年开启了学校武术教育,武术被列入学校体育课程。自武术被纳入学校教育后,在改革发展上多采用西方体育模式,而后沿着文化模仿的道路越走越远。如武术学者金玉柱研究认为,“中国武术在牺牲自我、俯就西方,进行自身阉割与碎片化实践,其内在主体及文化主体性已经面临着被逐步蚕食的危险,而且这种现状已经根深蒂固。”[6]王岗教授指出,中国武术追求“体育化”发展,使我们对武术越来越缺少自信。模仿,舍己从人,削足适履,使中国武术选择了西方体育标准的单一化,背离了“中国坐标”,从而导致中国武术文化主体性丧失。[7]从民国时期马良等武术名家借鉴兵士体操为学校编辑中华新武术,到新中国成立后全面仿效蘇联,学校武术教育内容一直是国家体委新编的初级武术套路及近期面向学校推广的武术段位制套路,其目标、内容、方法等无不遵循西方体育模式,使中国武术表现为技术异化、文化失根。这就造成武术从业者转而学习跆拳道、空手道、泰拳等项目,学校、武术爱好者及学生家长在武术类项目的选择上也抛弃了中国武术而选择跆拳道、空手道等武术项目来传承武术精神。

2.学校武术教育研究成果缺乏系统整合

邱丕相、戴国斌教授提炼出“止戈和平、整体为上、崇德重义、自强不息”的武术精神,以此为宗旨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改革,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8]栗胜夫教授指出,“武术的课堂教学不单是纯粹的技术传承,而是一个民族文化思想、传统美德的教育过程。应改革武术教学理念,吸取精华,排除糟粕,与时俱进。在教材建设上提倡“一纲多本”的宏观指导思想,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武术师资队伍,要有自知之明、慎独自省的高尚品质。”[9]王岗教授指出,中国武术教育新体系的建立,应强化“国家意识”,具有“国学意识”,树立“学科意识”“文化意识”,技术传承应具有“拳种意识”。[10]温博教授系统分析了武术中蕴涵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出武术课只有作为必修课单列,才能切实担当起“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任。[11]学者段丽梅提出学校武术“拳种人一武术人一中国人”传承模式。[12]学者王晓晨立足传统,对武术教育仪式以时代重构,发挥其教育作用,并提出重构步骤和原则。[13]

全国不同区域还进行了三种武术教改理念的实验,一是2004年由邱巫相、蔡仲林、周之华等提出的“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14];二是2006年由吕韶钧、武冬提出的“突出拳种(整合拳种)、优化套路、强调应用、弘扬文化”[15];三是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确立的“强化套路、突出技击、保质求精、终身受益,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术道融合、德艺兼修,强身健体、自卫防身、修身养性、立德树人”[16]。三种实验研究缺少互动交流,难以形成优质成果整合,杨建营博士在对三种改革模式进行系统分析后指出,武术培育民族精神的实践在学校中仍无实质性进展。

众多专家学者从思想、价值观、武术教育技术层面深入研究,并进行了相关实验,促进了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提升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水平。然而,诸多研究成果在服务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性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育人传承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学校武术教育“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的问题仍很突出,科研和教研成果之间缺少学术争鸣,学校武术教育针对不同阶段的学校教育整体规划研究不充分,将武术教育融入学校文化建设、德育、课程思政的实证研究较少,学校武术教育研究没有置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总体框架下,目前还缺少统一的协调的管理体制机制。

3.师资力量成为主要瓶颈

师资是学校武术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和保障,然而,现有师资的知识技能结构还难以支撑起学校武术教育。我国大、中、小学武术师资主要来源是师范及体育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依据人才培养方案,他们的知识技能结构基本是围绕武术竞技体系建立起来的,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的武术课为48—72课时,基本学习内容是初级长拳第三路、二十四简化太极拳等。而且,这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才开始接触武术,只有短短几十课时,难以掌握武术的基本技术,更谈不上武术教学教法,对武术文化的理解更无法深入。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紧紧围绕竞技武术开展,并非有针对性地培养基层学校武术师资。正如王岗教授研究指出:“当下的身体教育的教师,所拥有的一切身体文化的知识、技能储备已经是完全西方体育化的程式。”目前,在中小学武术教师构成中,一般体育教师的比例高达70.8%,而这些体育教师在大学期间的专项只有15.9%的人是武术专项,65%的人在大学的专项是田径和球类。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愿意选择自己不熟练的武术项目。高校体育教师基本能配备一名武术专业教师,但水平参差不齐,武术文化理论涵养方面缺乏深度和广度,难以应对高校武术选项教学的多元需求。

4.学校武术教育文化场景缺失

传统的武术对场地、器材要求较低,俗称“拳打卧牛之地”。然而随着我国国力的全面提升,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人民对传统文化学习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考验我们提供和创造的文化场景是否能吸引人、感染人、凝聚人。要真正认识和理解一种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将其放置于它们所源自的场景中去“感知”。[17]在学校武术教育中,场景设置缺失,篮球场、田径场的角落都可以上武术课,而韩日等国家的传统体育跆拳道、空手道都有着全面系统的场景设置、规范的场馆、精美的器材服饰和细化的文化价值观,学生也更愿意学习。相比之下,武术课就显得很随意,缺少规范和民族文化特色,学校在体育场馆建设和文化场景布置上也没有参照标准。

二、对策

1.中国武术文化主体性重塑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节点上,对中国武术文化主体性重塑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中国武术文化主体性重塑上,要以《意见》中“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既不简单拿来,也不盲目排外,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为指导,将中国武术重新调整到中国文化本体中来,从本源处修复和开发新用,借鉴其他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在中国武术文化主体性重塑实践中时刻保持自主意识、文化独特性、融通性、创造性,在回归文化主体的基础上展开学校武术教育的顶层设计。邱丕相教授提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相关研究者一定要高屋建瓴,要有文化自信,要有胆识和勇气,敢于承担风险,以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存在的诸多问题为导向,立足本体,既立意高远又脚踏实地地开展研究。”[18]中国武术文化主体性重塑应立足中国文化主体,深入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科主体研究;依据《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进一步做好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制,适时区分专业体育院校、师范院校、综合类大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差异化;重构中小学武术教育体系;深化改革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招生体制,保障中国武术良性发展。

2.加强武术教育科研成果系统整合

针对武术教育问题,国家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如:2004年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制定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在体育课中要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从武术的教育、传承、整理、传播、中外交流互鉴等方面提出了要求。相应的科研成果也比較丰富,但是缺少对成果的选择提取和试验试点成果的交流宣传。武术教育作为武术发展的基础,问题突出,“传承什么”“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仍然是拖累武术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对现有成果分类,分层次梳理整合出不同问题;其次,邀请不同领域专家对武术教育问题进行诊断,献计献策;再次,深入开展武术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并进行相应的论战争鸣;最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官方)开展不同武术教研团队的科研、教学实验互动,促进武术教育成果指导实践教育活动。

3.武术师资的多元培养和政策支撑

《意见》提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的各环节、贯穿到各领域。[19]这对学校师资尤其是学校武术师资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一,更新现有师资观念,明确“竞技武术与武术教育的差异,武术训练与武术教学的区别,以武术的训练代替了武术教学的问题”[20]。第二,深化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从师资出口提升质量。第三,加强面向全体武术教师的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第四,研制多校流动的武术教学团队实施方案,缓解基层学校优质武术师资不足问题。第五,以政府购买形式签约武术教育机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教育培训和资格审定合格的机构)承担学校武术教育活动。第六,评选不同学段优秀武术教学团队,开展进基层学校示范教学,重点开展中小学优秀教学团队和武术专业院校的上下互动教学活动,达到知己知彼,促进武术教学改革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4.合理构建学校武术教育文化场景

“场景理论”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特里·克拉克教授提出的城市研究的新范式,被学界称为新芝加哥学派。在场景理论与文化艺术遗产的传承与创新——金元浦对话劳伦斯教授一文中,劳伦斯教授提出艺术、文化的传播也是一个场景,传统的文化如何在现代的环境中通过创新或转换进入现代社会生活当中?它需要一个“场景”,需要适应在不同场景之间的转换。金元浦教授在对话中指出,现在有些传统的艺术形式进入大学讲堂、进入中小学的课堂,这就建立了一种教育、传承的活化的场景。[21]文化场景建构具有物质层和精神层两个方面,日本在武道复兴过程中,中央政府投资2010年前公立初中武道场完备率达47.8%,私立初中武道场完备率达42.3%,武道场的场景布置注重文化特色和严格的道场礼仪及行为规范,武道教育突出文化性,如柔道宣传画写着“大家都来思考柔道之心——梦、友情、敬爱、挑战”。日本教育界十分重视武道教育,重点关注四个方面,即武道与日本人、武道与运动竞技、武道与礼、武道与胜负。突出日本风格,反映日本人行为方式,人格的修养与锻炼,礼仪与控制力,胜者有体谅对手之心,追求道的境界以谨慎的态度而不拘泥于胜负。[22]反观我们的武术教育,缺少硬件场景,文化场景表达混乱。应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提炼出学校武术教育理念,在场景内建立起一种带有情感经验的“感觉结构”,营建一种“文化气场”,使之萦绕进入者,就可能主导文化建构的方向。[23]怎样通过学校武术教育有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场景建构是重中之重,精神层面的场景建构最为紧迫。

三、结语

以学校武术教育为载体传承中华文化实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学校武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应精准施策,从文化主体性重塑、已有科研成果整合、武术师资的多元培养和政策支撑、学校武术教育文化场景构建等方面深化研究和实践,使学校武术教育落到实处,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

参考文献:

[1]武术研究院组.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9(3).

[2]王岗.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5).

[3]王晓晨.回归原点的反思:中小学武术教育务实推进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3).

[4]杨建营.深陷困境的中华武术的发展之路邱巫相教授学术对话录[J].体育与科学,2018(7).

[5]付长珍.文化主体性与民族独特性:兼谈中国文化形态的当代建构[J].探索与争鸣,2014(10).

[6]金玉柱.中国武术文化主体性困境与重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2).

[7]王岗.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5).

[8]邱丕相,戴国斌.弘扬民族精神中的武术教育[J].哈尔滨体育学院學报,2005(4).

[9]栗胜夫等.武术在服务国策培育民族精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J].体育科学,2005(1).

[10]王岗,邱不相.重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

[11]温博.当代武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12]段丽梅.学校武术的传承异化与教育人类学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10).

[13]王晓晨.学校武术教育百年变迁研究(1915—2015)[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7.

[14]邱不相,蔡仲林.武术套路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0.

[15]武冬,吕韶钧.高等学校武术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

[16]赵光圣,戴国斌.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选择:写在“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口联盟”成立之际[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1).

[17]苟爽.情感共鸣:文化场景建构的内生动力[J].中华文化论坛,2018(4).

[18]邱丕相.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发展回顾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2020(1).

[19]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A/OL].(2017-01-25).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20]赵光圣,戴国斌.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选择:写在“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口联盟”成立之际[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1).

[21]金元浦.场景理论与文化艺术遗产的传承与创新:金元浦对话劳伦斯教授[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0(1).

[22]郑旭旭.从术至道近现代日本武术发展轨迹[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23]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111-113.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武术教育传承问题
论武术教育对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1978年-2015年武术教育研究成果分析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