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教学的误区与对策
2020-07-04顾燕群
顾燕群
[摘 要]童话是学生喜欢的一种文学样式。目前的童话教学,存在着人文精神偏离、“有意思”与“有意义”偏向明显等现象。因此,教师要正视童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准确解读文本,既关注童话的人文主题又注重童话的言语形式,以真正实现童话的教学价值,让学生既享受到阅读童话的乐趣,又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童话教学;人文主题;解读文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19-0033-02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主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的童话故事。这些童话故事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情节曲折,深受学生的喜爱。但在童话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忽视儿童认知情感、人文精神缺失以及偏离文本固有精神等现象,令人担忧。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与教师对童话教学的认知存在误区有关。
误区一:文本解读不透彻,人文精神指导偏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是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提出的要求。而对教师而言,在教学之前应该认真解读文本,把握教学的第一手资料的。但是,一些教师缺乏对文本的真正解读,吃不透教材,致使在学生阅读过程中,不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出现盲目指导与随意指导的现象。显然,这是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相背离的,不利于学生的阅读学习。
对策:准确解读文本,落实人文精神教育
准确把握文本,是说作为一名读者,要充分尊重作者创作的主体性。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作者在语境中真实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脱离文本肆意解读。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恰当的点拨引领。
如,教学《咕咚》一课,有的教师告诉学生:“我们无论遇到任何事情,都要动脑筋想一想,可不要学兔子,因为它制造了谣言……”这是错误的。之所以出现这种错误,是因为教师没有理清“咕咚”与森林里动物们集体大逃亡之间的关系。它们逃亡是因为盲目听从,根本原因是什么它们自己并没有亲自去探究,这是“耳听为虚”。要想知道“咕咚”到底是什么,就要亲自去看一看,做到眼见为实,这才是避免动物们逃亡的根本原因。如果教师弄不清这一点,而是想当然地对学生说教,这样的课堂就会跑偏方向。因此,要想避免童话教学偏离主题现象的产生,教师就要认真解读文本,引领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发现作者所要表现的主旨思想,不能偏离童话真正想表现的精神品质。只有这样,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才更到位,才能更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
误区二:童话教学只求“有意思”,不管“有意义”
童话教学“有意思”是从学生的喜好角度出发而言的,“有意义”是从童话的教学价值出发而言的。优秀的童话作品一般都很有意思,同时也很有意义。在童话教学中,教师能否都把它们表现出来呢?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受简单的“寓教于乐”观念的影响,肤浅地认为把课堂上得热热闹闹的就是有意思。于是,在童话教学中,让学生戴上头饰分角色表演成为“有意思”的课的象征。这样的课堂笑声不绝,而忽视了对童话内在精神的教学,缺少了对童话内涵本质的挖掘。有了热度,少了深度,这样的课不能称之为成功的童话教学课。
对策:既要注重人文精神教育,又要注重童真童趣
注重学生阅读感受以及理解能力的发展是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在童话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从文本语言入手,亲近童话、感受童话、喜欢童话,并从中受到教育。
如,在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一课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总爱把教学的关注点放在纸船和风筝在松鼠和小熊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重要作用上。这样教学固然没错,但是如果止步于此,而不注重对童话内涵的深入挖掘,那么,学生對文本内容的理解就会浅尝辄止,学生的思维就会没有真正得到发展。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童话教学既有意思又有意义呢?这就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探究,体会“纸船和风筝”为什么能够让松鼠和小熊重归于好。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发现松鼠在纸船里放着一颗小红果,纸条上写着“祝你快乐”,而小熊在放飞的风筝上,挂着草莓,上面写着“祝你幸福”。这样,学生看出这纸船和风筝分别承载着它们各自的劳动果实和对对方美好生活的祝愿。而它们放飞的不仅是风筝和纸船,还有那美好、友善的心灵。这样描写非常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让他们感同身受,有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而这也是这篇童话的教育意义之所在。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对“祝你快乐”“祝你幸福”“高兴地哭了”等词语进行品读,感受童话语言的魅力,提升童话的教学价值。
误区三:童话教学只要“有意义”,不求“有意思”
童话教学只求“有意义”不求“有意思”,刚好与上面的现象相反。一节本来很有意思的童话课,被教师种种标签式的教育变得毫无意思了。这种情况在童话教学中并不少见。在时下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文质兼美的童话被教成了思想品德课。在这样的课堂中,重教育而轻语言,重灌输与说教而轻感受与体验。在这样的童话教学中,学生受到的教育都是由教师之口转述而来的,他们没有自己的体验,也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语言。这样的童话教学虽然“有意义”,但是使学生逐步丧失了阅读童话的兴趣。
对策:落实人文精神教育,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在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教育主要是指对学生真善美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是指教师简单地把教育内容说给学生听,而是指教师要引领学生对童话的语言、内容进行品读感悟,使学生受到感染、熏陶、启发。在生活中,我们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童话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二年级下册的《青蛙卖泥塘》一课,青蛙为了把泥塘卖出去,根据顾客的要求,在泥塘中先后种草、引水、栽树、种花、修路、盖房……最后,当青蛙按照顾客的要求把泥塘的所有问题解决好以后,它又不想卖泥塘了。那青蛙本来想卖泥塘,后来又不想卖了,促使它的想法改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从主题来看,这是让学生意识到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环境的重要性。但是,从儿童的心理出发,学生在阅读这个童话中会有怎样的收获呢?教师要从文本的语言出发,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很有意思。在这一阅读理念的引领下,学生找到了这样的句子:“‘多好的地方!有树、有花、有草、有水塘……蝴蝶在花间飞舞,小鸟在树上唱……这儿还有道路通向城里。青蛙说到这里,突然愣住了。”在对这些句子的品读中,学生不仅发现了美,而且也感受到了美,获得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可见,在童话教学中,在让学生领会童话的人文精神的基础上,教师还要从文本的语言入手,让学生感受到童话的美。这样教学,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总之,在童话教学中,教师要本着童话是有意思的,也是有意义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真正亲近童话,品味语言,感受童话的美好,并从中受到教育,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