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建设引领乡村治理探究
2020-07-04韦鹏
韦鹏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乡村无法有效治理,乡村振兴就无从谈起。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首次明确我国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现代乡村治理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到2035年基本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也强调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对于乡村治理,部分学者提出应通过党建引领、制度建设、法治建设、村民自治等创新方式推动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建议,浙江湖州等地亦在探索实践将标准化原理和方法引入乡村治理。通过分析相关研究可得知,广大乡村地区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水平还不高,治理基础、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手段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乡村治理需要破解的难题还不少。出现的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缺乏具体实施路径指引、无标可循的结果。那么基层如何行之有效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本文以基础设施标准化、基本业务规范化、基层队伍专业化建设(以下简称“三化”建设)为构架对之进行探讨。
實施“三化”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乡村治理基础差、底子薄、条件苦,各级群众服务场所普遍狭小、陈旧、落后,基本业务标准低、漏洞多、风险大,工作队伍素质低、能力弱、参差不齐,既不能满足群众需要,也与乡村治理现代化要求相距甚远,个别地方甚至处于“领导怕来,怕领导来”“群众不愿来、干部想出去”的尴尬境地。
(一)实施乡村治理“三化”建设,是落实中央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落地举措。十九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乡村治理对党和国家的意义,要求各地创造和改善乡村治理条件,以高水平更高层次作为奋进目标。适时开展乡村治理“三化”建设,通过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统一功能设置,通过基本业务规范化建设统一工作标准规程,通过基层队伍专业化建设夯实治理工作力量,全面提升服务群众与大局的能力水平,使之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发挥支撑作用,为乡村全面振兴打下牢固根基。
(二)实施乡村治理“三化”建设,是厚实乡村治理事业薄弱家底的迫切要求。我国一些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发展短板明显,乡村工作场所、基本业务、人员机构普遍长期缺失缺位,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乡村治理工作的迫切需要。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坚持基础设施标准化、基本业务规范化、基层队伍专业化建设,对存在的短板问题要及时解决,注重发展的平衡与稳定提档升级乡村治理工作水平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当前,全国农业农村发展改革不断提速,经济保持强劲增长的同时,脱贫攻坚、征地拆迁、水库移民、项目开发、环境保护等发展“阵痛问题”突出,涉农、涉众案件频发,应时就势实施乡村治理“三化”建设,通过厚实乡村治理事业的薄弱家底,建立更为快速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让群众权益维护以及诉求表达更加顺畅,有利于全面提升乡村治理工作效能,有力助推农村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
(三)实施乡村治理“三化”建设,是回应广大干群长期呼声的有效方式。现今,农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公正、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对治理参与的愿望日益强烈,对公共服务以及权益保障等相关的服务要求持续升高,对治理习惯以及治理方式等方面的要求也在持续变化,实施乡村治理“三化”建设,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践行。同时,办公环境的改善、制度体系的完善、设施设备的更新,对业务流程再造、开展专业化培训、普及信息化应用,必将助推乡村治理机构高效有序运转,一举提升和改观外界对乡村治理机构长期以来场所小、业务弱、能力差的对外形象,有利于提升乡村治理工作者的职业自信、能力自信,促进队伍的壮大完善,提升凝聚力,推进伟大的事业向更好方向发展。
“三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及路径
(一)聚焦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精心营造“到家的感觉”。1.统一名称标识。基层“庙小牌子多”一直是基层治理乱象的共性问题,“最多时,一个村委会要挂215块牌子!”盱眙县委组织部基层组织科孙磊介绍。要切实摘牌减负,落实挂牌审批制,统一规范乡村治理机构名称标识,确保易识易认,让群众办事只看一扇门。2.统一建设规模。依托乡镇政府、村委会等现有办公场所资源,通过调剂办公资源、改扩建和选址新建等方式,统一乡村治理场所规模、经费预算,建设完善标准化的乡村治理服务场所,着力改善办公环境。3.统一功能设置。优化乡村治理场所空间布局,统一设置完备的基层治理功能单元,对乡镇以及县级部门派驻乡镇机构的职能与职责进行重新整合与规划,保证相关工作事项合理有序进行,致力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将各种职能与服务统一到同一平台内,着力建设“乡村治理超市”,搭建“全科网络”,让群众只进一扇门、可办所有事。4.统一设备配置。科学配置先进、实用、管用、安全的现代化设施设备,发挥信息化支撑作用,探索建立“互联网+网格管理”服务管理模式,为全面建立网上治理主渠道、实现一网通办奠定软硬件基础。
天津市宝坻区黄庄镇小辛码头村,经过一系列人居环境提升改造工程,如今这里白墙青瓦、天蓝水清,吸引着周边的游客前来休闲旅游。图/新华社
(二)聚焦基本业务规范化建设,让群众“最多跑一次”。1.统一工作标准。研究制定乡村治理工作标准,修订完善乡村治理工作目录,规范细化各项工作制度,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乡村治理。2.统一运行机制。着力破解各自为政、单兵作战问题,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参与、属地负责、群众自治、多元参与的原则,构建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在运行机制上将一体化联动、全方位延伸有效结合起来,保证指挥体系能够有效适应各种情况需求,不断提升整体效能,落实治理责任。注重以自治消化矛盾,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3.统一业务流程。着力破解群众反复跑、多次跑、向上跑抑或不知往哪儿跑等阻点问题,要按照实际简化流程,强化首接首办责任,即接即办,推动实现人民满意。4.统一评价体系。加强区块链等新技术在乡村治理场景中的深度应用,全力构建“闭环式”责任体系,推动乡村阳光治理。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中泰街道,“智慧村务”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图/新华社
(三)聚焦基层队伍专业化建设,努力实现“人民满意”。1.统一实施正规化建设。严格规范乡村治理权力清单,加强净化乡村干部队伍,强化乡村干部内在养成与外部约束,加强乡村治理工作机构归并,成建制打造乡村治理正规化队伍。2.统一实施专业化建设。主动适应新时代乡村治理工作新任务新要求,把专业化建设摆到重要位置,通过队伍专业化提升乡村治理效率、效益与产出比。要在乡村治理队伍建设中坚持专业理念,在广大基层干部心中树起法治、良知与理性等优秀职业品格理念,提升他们业务能力与素养,打造精干专业队伍。3.统一实施职业化建设。加强乡村治理职业化建设理论和政策研究,完善乡村治理职业保障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增强基层治理干部的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健全乡村治理工作者职业选拔制度,完善符合乡村治理职业特点的人才招录、培养机制,建设乡村法治队伍,强化上下、内外多向干部交流,更好服务于实际需要。健全乡村治理干部履职保护制度,建立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为干部干事创业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
启示和建议
乡村治,天下安。将乡村治理“三化”建设作为推动乡村经济社会高标准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来抓,可推动乡村治理完成从“无序”到“有度”、从“无形”到“有形”、从“常规”到“精品”的华丽转型,建成一批机制完善、布局合理、设备先进、流程顺畅、场地宽敞、功能齐全、文明安全的标杆单位,树立乡村治理机构良好形象,形成高效治理体系,提振广大乡村治理干部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