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0-07-04李堃川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14期
关键词:阅读能力语文教学小学语文

李堃川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现阶段已是全面素质教育时代。新课程标准之下的语文教学不仅仅需要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知识层面的教育,更需要通过一定量的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文学素养。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做出了以下几点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  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4-0090-02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如果想要通过阅读经典名著的形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必须要先转变观念,提升认识。这里所言的转变观念与提升认识,都是学生与教师双方面的。以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看,对于经典名著虽然不给予抗拒,但是也绝对不会进行主动的引入。所以学生的语文素养较差,文学水平较低。实际上来说,经典名著之所以能够世界闻名,是因为它其中包含了人类的智慧以及无穷的艺术魅力,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有着无尽的益处。所以全体师生必须要转变自身观念,努力进行名著阅读。

教师方面来说,应当鼓励学生进行经典名著的阅读。在课程改革之前,学生们在自习课或者课间阅读文学书籍的时候经常被教师没收批评,这主要还是因为教师没有认识到经典名著能够给学生带来的好处。教师应当积极进行学习,明了经典名著对于学生的意义。将原本的“阅读文学书籍是不搞好学习看闲书”的理念进行彻底的转变,并且应当主动对学生进行引导,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鼓励学生进行阅读。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当在进行研究调查之后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文学书籍的推荐,保证学生能够阅读到有意义的书籍,确保每一本书籍都能够带给学生一定的感触与作用。[1]

学生方面来说,应当正视经典名著的作用。经典名著并非是毫无作用的闲书,也不是提供消遣娱乐的娱乐书籍。学生应当抱着一个学习的态度去进行阅读,通过阅读经典名著,学生应当自身有一定的收获,这样才算得上是读过了这本书。当然,进行名著阅读也必须是在完成了学习任务的前提下进行,不能够在非阅读课上进行书籍阅读,也不能够抛弃学习任务进行阅读。否则名著阅读非但不会帮助提升语文素养,还会起到反作用。学生们在进行书籍挑选的时候也应当注意,避开晦涩难懂的书籍,让阅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之中的地位日益增高,现在世界各地已经纷纷提出了“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文学”这样的倡导,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全体师生必须要转变自身理念,积极跟随教育发展以及课改的脚步。

二、始于教材,读透学透

在进行经典名著阅读的初期,教师们可以从教材出发,对学生进行引导。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之中,添加了许多名家名篇,对于这些课程,教师们除了进行基本的教学任务以外,还应当含英咀华,带领学生对这些名篇进行仔细的品味。通过对于这些名篇的品味,让学生能够深刻的感受到文章之中的词句、思想带来的美感,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便进行下一步更深层次的阅读。同样的,从教材出发,也能够更好的帮助那些没有阅读经典名著兴趣的学生培养兴趣,教材是人手一本的,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经典名著,自然是事半功倍。另外,从教材出发,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深度强化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尤其是一些名家名篇教学的时候,应当抓住其特点进行教学。有些名篇需要细细研读,对每个字句进行理解,但是有些名篇更加要求学生进行想象、感悟,才能够明了作者的感情。但是无论是何种,无非是要求教师能够抓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具有争议的地方,可能是理解的难点,也可能是全篇最精彩的地方,通过对这个地方进行突破,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做准备。

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凡卡》一文为例,它是契科夫的经典作品,整体上整篇文章是朴实无华的,没有过多的华丽的辞藻,但是在言语之中却透露着浓重的感情色彩。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应当尽量减少讲课的时间,而是应当引导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阅读。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之中,必然能够由词句之间感受到作者表达的感情,进而深化到对文中感情的体验;从朴实无华的语句之间,感受到作者思想境界之美,进而设身处地对其进行理解,以至潸然泪下,情不自禁之境界。

三、课内组织,加强阅读

对于学生来说,开设阅读课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应当组织一定的课内阅读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经典名著阅读。在课内进行阅读活动的组织,相较于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较差的区别。课外的阅读活动主要是增加学生们的阅读量,是一个囊括知识的过程;课内组织的阅读活动主要还是针对学生的阅读技巧以及情感体验进行培训,可以说这个过程是一个细化、咀嚼以及如何进行细化、咀嚼的过程。课内组织阅读活动的时候,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文学语言进行反复的提炼、咀嚼、品味,通过这样的过程去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素养。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在组织课内阅读活动的时候,教师应当规划好时间。一般来说,可以将阅读课的时间划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自由阅读时间。这个时间不应当过长,一般阅读课是两个课时,八十分钟,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应当在二十分钟左右。这个阅读过程,学生可以自己静静地看,也可以进行朗读,以学生喜好自由选择。第二阶段,教师提问阶段。这个阶段,教师针对学生阅读的内容进行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进行一遍精读,这个阶段一般也给出二十分钟时间。第三阶段,教师带着学生进行技巧学习以及情感感悟。这一阶段属于阅读课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阶段,所以给出一个课时,四十分钟的时间。这一阶段主要是教师带领学生们对之前提出的问题进行解决,以及对文学作品的感情体验。

实际上来说,课堂时间是很宝贵的,教师们绝对不能够为了阅读而去进行阅读活动课的组织,阅读活动课应当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的提升,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学习到课外学习不到的东西,进而方便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让提升语文素养成为一个时刻进行的任务。

四、课外拓展,综合学习

对于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学习时间较为紧张,所以他们大部分阅读经典名著的时间都是在课外。相较于课内而言,在课外进行阅读的时候,没有教师给予指导,所以更容易走歪路。教师应当注重这一点,事先做好准备,让学生在课外也能够进行拓展阅读,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所谓课外拓展,实际上来说是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指的是课本内的内容进行课外拓展;另外一方面指的是课堂阅读向课外时间拓展。

第一方面来说,主要是根据教材中的节选内容,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全篇阅读。以小学语文教材為例,其中节选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这一点发散出去,引导学生对安徒生的其他童话进行阅读,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第二方面来说,课堂之中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拿出过多的课时对学生进行阅读活动的组织,所以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时间更多的还是在课外。针对这一点,教师应当注重推荐书籍让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更有选择的去进行阅读。另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读书笔记的记录,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之中记录一些感悟,摘抄一些好词好句,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

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学生来说,经典名著的阅读有利无弊,教师们应当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经典名著的阅读,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打下一个坚实的文学底子,让学生在未来有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房文者.阅读文学名著 提升语文素养[J].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12):48.

猜你喜欢

阅读能力语文教学小学语文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