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技术条件下影像真实感的研究

2020-07-04张璐

今传媒 2020年6期
关键词:新技术

张璐

摘 要:随着新时代、新技术的发展,影像真实感的表现程度不断演进,本文主要从技术角度对电影《中国机长》在道具、空间、心理方面真实感的建构进行具体梳理和分析,并总结和反思,分析出新技术条件下电影影像真实感的真正需求。

关键词:新技术;影像真实感;《中国机长》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6-0121-02

2019年上半年,全球票房整体表现冷淡,中国电影市场的表现也并不乐观,然而2019年的“十一”假期,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三部主旋律大片“燃爆”了国庆档,引发了全民观影的热潮,票房已达28.55亿。《中国机长》作为其中一部票房、口碑俱佳的主旋律电影之一,更是成为众议的对象。

《中国机长》不同于以往普通的灾难片,它是由真实的事件改编、描写特定职业人群的灾难类型片。2018年5月14日,川航3U8633航班在执行重庆至拉萨飞行任务中挡风玻璃破裂脱落,在机长刘传健等全体机组成员和多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成功备降成都双流机场。时隔一年,改编自真实事件、真实人物的《中国机长》在大众瞩目中登上了银幕。为了再现事件的始末,电影尤其注重影像的真实感营造,从道具的模拟到环境的再现等,运用了大量的电影特效技术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极大提高了影像视觉的真实感。

一、 影像真实感

影像真实感泛指影像所呈现的真实感,它的参照物是人类依靠视觉所看到的客观世界存在的真实景物[1]。在早期电影诞生之初,影像真实感就一直是电影理论界争论的焦点,并且每次新兴技术的诞生都会引发电影理论的关注。汉德逊在《电影理论的两种类型》中曾指出,已经得到发展的主要电影理论有两大类:局部与整体关系的理論和电影与真实的关系理论[2]。早期经典美学分为两大流派,影像真实感则是两派争论的焦点。1978年好莱坞科幻大片《星球大战》的上映,标志着世界电影进入了全新的数字时代,数字技术便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电影艺术视觉形象中,而20世纪后,随着电影数字技术和3D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理论中对影像真实感的追求再次受到了冲击。

影像的真实感不是简单地呈现客观现实,而是依托于合理的艺术加工、前沿的技术手段等打造一种符合观众内心感受和认知的真实,是一种表达人类情感的逻辑真实[3]。《中国机长》作为21世纪电影技术运用下的产物,在符合电影叙事的逻辑要求,又适应电影技术范围的条件下,运用了大量3D、CG等特效技术,拍摄出了虚拟又真实的空中现场,为观众营造出了尽可能完美的现实幻境,这种影像真实感不仅在表现形式上具有真实性,更有社会性的现实,融入人文主义关怀,它聚焦了机长、空姐等一类职业的机务人员,展现了他们的职业素养和面对困难时临危不惧、担当作为的新时代精神。

二、 真实感的构建

(一) 道具的真实

为了做到全方位还原真实的细节,《中国机长》制作了大量的道具,包括飞机、塔台、控制面板、飞机仪表、登机牌等及其他民航相关道具和场景,都是根据剧情在短期内重新设计和制作的,这种在细节上的把控,满足了业内专家和观众对空管题材专业性的要求。在电影中,从远景到近景,从仰拍到俯拍,飞机各种角度的飞行状态都十分逼真,这是由于出品方博纳影业斥资3 600万打造了1∶1空客A319飞机的模拟机。除了像飞机这样的电影道具要求专业、逼真,影片更还原了真实的空管自动化系统,涉及雷达、电报、气象等各类数据接入、后台服务器的配置以及几十个功能模块的部署和运行。《中国机长》通过接近真实管制场景的建造,使得演员可以通过回放原始雷达和电报数据对着屏幕进行各种操作。

(二) 空间的真实

场景结构的建立是观众对影片空间认识的基础,而《中国机长》通过运用特效对空中整体环境的三维空间的立体建构,加强了观众对于影片环境的真实感认同。《中国机长》的剧组规模较大,涉及的三大机场皆为实景拍摄,而其他灾难场面的还原则使用了大场面的镜头调度和后期特效,来营造逼真、惊险的视觉冲击。例如,飞机飞过青藏高原的镜头,剧组通过综合卫星和航拍素材,利用3D建模软件模拟出真实的青藏高原,运用不同的取景角度、方向、距离,构建画面空间的立体真实感。此外,全片最高难度的特效镜头出现在飞机穿过云团那一幕,团队通过3D建模、打光、渲染、镜头预演示范,才带来如此真实的光感变化、气流与飞机的互动、暴雨击中飞机的状态。其中影片对光线的把控显得尤其重视,它是表现造型的重要手段,不同的光线强度、性质能够营造出不同的环境氛围,更能增添空间的立体感。飞机在云中穿梭时天气由晴转阴到雷雨交加,最后冲过云团转晴,影片中空间的光线与被摄物体的光线相得益彰,基本符合观众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视觉经验,使观众在视觉上相信这是一个真实的整体空间。空间的真实需要虚拟环境和实拍的有机结合,通过光影色彩、空间关系、镜头景别等的协调,建构起一个整体和谐的三维空间。

(三) 心理的真实

《中国机长》的拍摄难度巨大,为保证视觉效果,制作方特意找到《萨利机长》的特效团队运用大量的数字特效技术,但由于技术的限制,虽已尽可能地向真实靠拢,但还是避免不了有特效的痕迹,事实上观众都知道这是电脑特技虚拟制作而成的,但心里却更倾向于接受它是“真实”的。这是因为当影像和视觉经验发生冲突时,人的大脑倾向于调动心理完形来修复这些图像[4]。完形理论在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中一般被用来解释人们对形式上和心理上的不完整信息的处理方式,他与信心的丰富程度和人们对事物的熟悉程度有关。绝大部分观众并没有经历过,所以对于剧情画面呈现的“真实感”,全由观念经验来评定。而此时3D、CG等特效的魅力便在于它可以天马行空地改造现实和创造现实,这一特性割裂了影像和对象之间的黏着关系,观众在观看这类含有特效的影像时,大脑会对影像内容进行关联与推理,赋予虚拟的对象以真实的存在意义。这种认知的错觉会一直延伸至屏幕外,使得观众处于一种错觉与假装相信的混沌状态,《中国机长》以真实故事改编为宣传口号,观众容易将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情感引入剧情,当特效将虚拟和现实融合在一起,观众便会下意识地忽略“不真”的画面和荒诞的细节,沉浸于紧张刺激的剧情之中,从而对影片的真实深信不疑。

三、 结 语

巴赞说:“为了获得一部作品审美上的完整性,就必须能够让我们既知道所叙事件是通过特技表现的,又相信这些事件的真实性”[5]。《中国机长》正是通过合理地使用特效技术,将虚拟与现实融合制作出一个还原现实又不完全一样的真实故事,以达到“影像真实感”的层次。

《中国机长》在通过技术努力实现画面“影像真实感”的同时,也利用电影所呈现的整体真实情感和内部角色的真实情感来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传达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完成中国文化、精神的国际化输出。新的技术增强了影像的真实感和视觉效果,但过度的强调技术的奇观化,容易丧失影像真实感的核心理念——人本主义理念。巴赞对影像真实感是这么要求的:电影应该关注人的生存和心理状态以及当下的社会存在问题,必须对人的情感和价值取向进行深刻的反思。因此在电影新技术条件下,我们不仅要追求画面的影像真实感,更要注重电影逻辑真实中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屠明非.电影技术艺术互动史:影像真实感探索历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36.

[2]王志敏.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9.

[3]夏修正.新技术下电影的传作及影像真实感研究[D].重庆大学,2012.

[4]屠明非.电影技术艺术互动史:影像真实感探索历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36.

[5](法)安德烈·巴赞著.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52.

[责任编辑:杨楚珺]

猜你喜欢

新技术
互联网和新技术下的资产管理业务变革与创新
探讨建筑工程施工新技术
绿色建筑煤矸石资源化利用新技术的应用分析
新技术让我们不断接近新闻真相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警惕“新技术”背后的简单粗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