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教学法在学龄儿童钢琴教育中的应用
2020-07-04罗宇欣
【摘要】德国奥尔夫教学法是被称为世界三大音乐教学法之一,其哲学思想是“诉诸感性,回归人本”,意在激发人类本原性的音乐学习的潜能。本文将围绕学龄儿童的钢琴教育展开,从学龄儿童的认知与心智发展出发,结合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分析与讨论奥尔夫教学法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以及给钢琴教育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钢琴教学;儿童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在音乐教育中,钢琴教学是音乐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1980年,廖乃雄把奥尔夫教学法引进了中国,并随后发表了《试谈钢琴教学的几个基本环节》,至此,钢琴教学法得到了初步的开展阶段。但随着20世纪钢琴教育的普及,传统钢琴教学法已不能满足“钢琴快乐教育”理念教学,这一理念旨在为学琴儿童提供轻松愉悦的氛围。教学以感性为起点,激发学生的学琴兴趣,并享受音乐带来的愉悦。奥尔夫教学法与“钢琴快乐教育”理念的出发点是一致的,注重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在培养与拓展学生能力的同时,注重以人为本,全面提升学生素质。该教学法符合当下钢琴教育的发展新形势,因此,本文应用了奥尔夫创新性教学法,强调其教学原理与教育过程,围绕四个教学阶段展开:模仿、探索、即兴和创作[1],在教学内容上结合中国本土文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一、奥尔夫教学法在学龄儿童钢琴教育中的应用优势
(一)符合学龄儿童个性发展需求
学龄儿童的钢琴教育针对的是6、7岁到11、12岁的儿童,这个阶段的儿童经历了学龄前简单的幼儿学习,受到的引导和约束较弱,他们是一群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孩子,对于音乐有着较为原始、本能的亲近之感。因而,此阶段的儿童在倾听音乐时产生的想象和理解与成年人有极大的不同,成年人耳熟能详的音乐片段,儿童听过之后会有全新的感悟。奥尔夫教学法更多的是强调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与学龄儿童的个性发展需求一致,也符合儿童的阶段性本能和天性。因此,运用奥尔夫教学法去实施钢琴教育更能够减少儿童的抵触心理,更有效地激起儿童对钢琴学习的兴趣。
(二)与钢琴音乐的本质相近
音乐是源自人类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从人类的生活行为、内心情感、心灵感悟中产生,而不是单一枯燥的练习,钢琴的反复弹奏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演奏者的技巧,但却不能增进他们与音乐在内心情感上的碰撞。奥尔夫教学法旨在激励儿童听到音乐时自主地参与进去,随着音乐节奏进行拍手或跺脚,在音乐旋律中舒展四肢、翩翩起舞,在音乐旋律中感受曲谱创作者内心的思想和情感,进而产生深入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儿童在这样的情境中无形地推近了与音乐的距离,能够更加贴近音乐本质,同时儿童在四肢舞动中能够强化肢体能力、模仿能力及创造能力,使儿童的情商、智商和肢体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三)有利于渗透民族音乐文化
学龄儿童学習音乐时,能够更加快速地接受和学习本民族语言和本民族文化相关的音乐与知识,对于他民族的音乐学习具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吃力。与其他音乐教学方式相比,奥尔夫教学法更加注重音乐教育一系列的思想和科学方法,对于音乐的民族特点、时代特点等并未涉及太多,因而具有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特性,能够与世界不同地区、民族的音乐相融合。由于没有较为固定、一致的示范和标准,音乐教师在应用奥尔夫教学法时具有较大的教育难度,但是对于学龄儿童和其他年龄段的钢琴初学者来说,奥尔夫教学法更加亲近、友好,也能帮助教师在音乐中融入地区、国家特有的音乐文化,传承优良的音乐文化。
二、奥尔夫教学法在学龄儿童钢琴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一)从节奏模仿中入手
奥尔夫认为,节奏是音乐中最核心的基本元素[2]。学龄儿童的听觉神经仍然在发展中,对音乐听觉尚未形成高度敏感。模仿具体以回声形式鼓励幼儿复制重现他们所听到的声音,以提高音乐听觉能力。一方面,教师可以使用跺脚——二分音符,拍手——四分音符,捻指——八分音符,拍腿——十六分音符等身体打击为主的形式,让儿童在不受旋律音高影响的情况下感受不同节奏组合及变化。例如以《两只老虎》为例,教师可以从第一小节开始拍打节奏,然后让学生回应,而后逐渐加入跺脚形式,再转换成手拍一个小节,脚跺一个小节,加重每小节的重音,加强学生的节奏感与身体协调性;另一方面,教师可把复杂旋律音加入到节奏模仿中,挑出有针对性的一小节旋律进行演奏,包括儿童钢琴练习中常见的比较难掌握的节奏型,如小切分、大切分、小附点等。使儿童在聆听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模仿小节旋律,摒弃了无针对性、大篇幅的钢琴训练。值得一提的是,模仿可以加入中国民族音乐特征,例如小切分是维吾尔族音乐中常见的节奏型,教师可以运用维吾尔族民歌作为启发,让学生认识小切分等节奏的表现形式。
(二)过渡至探索音乐阶段
模仿阶段后,奥尔夫教学法将着重发展儿童对音乐的探索精神。学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对未知事物保持了强烈的好奇心[3],教师可以利用学龄儿童的发展特点,经过模仿各节奏类型的训练后,逐步过渡到探索阶段,这一阶段旨在帮助孩子培养创造音乐的意识[3]。因此,在钢琴学习中,教师可以挑选一首学生喜欢的乐曲作为基础,并通过在钢琴演奏中仅改变其中一种或两种的音乐元素(音高、音色、速度、节奏等),让学生辨别出其中的变化,这样的探索奠定了儿童对基础音乐理论的认识,并鼓励儿童去发现不同音乐元素结合下所产生的不同的音效。通过体验变化的音乐元素,还能够训练儿童的手指独立性。正如布鲁恩的研究指出[4],附点和小切分节奏可以加强弱拍手指的独立性。在探索阶段,教师可以侧重于训练左右手的第三、第四指的独立性,运用小切分与小附点进行变奏形式的训练,增加第三、第四指落在弱拍上的训练强度。以《哈农钢琴练指法》手指练习的第一条为例,教师可以把整首练习曲中的四个十六音符都改为以两个音符为一组的附点音符进行练习,或者拆分为以三个音符为一组的小切分音型,经过这样的训练,手指独立性与清晰度可以得到显著提升。
(三)即兴活动延伸至自由创作
即兴是奥尔夫教学法中的主要活动[1],它是最古老、最自然的形式,即兴提供了儿童在钢琴学习中“创造”与“发明”的实践机会。学龄儿童正处于简单到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阶段。钢琴学习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始摸索从简单到复杂的即兴创作。在黑键上创作可以作为初步的即兴探索,基于黑键的旋律听感和谐,促使学生在“无错误”的创作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即兴内容可以包括创作一首关于暴风雨的音乐、创作一首森林的音乐、创作一首动物园之歌等。在儿童经过长期简单的黑键即兴训练后,他们会在潜意识里喜欢无拘束的即兴创作,教师这时可以逐渐再加入白键进行即兴训练。此外,奥尔夫注重视觉、听觉、触觉为一体的多感官练习,教师可通过使用图片形式,描绘出龟兔赛跑的故事,或者使用图形谱(包括波浪线、直线、圆点、三角形和圆圈等表示),让学生在钢琴上表达对图片内容的理解。 而后进一步鼓励学生发挥其创造力绘制出自己的图形谱,再将图形谱弹奏出来,激发学生对即兴创作的热情。自由创作离不开即兴的积累,创作与即兴不同的一点是,奥尔夫提供了创作的框架,给定一个故事情节,例如要求可以如下:“制作一段描绘小青蛙的音乐,需要包含跳动而流畅的声音,柔和而响亮的声音及快和慢的声音。随意使用钢琴上的所有键(显示青蛙的照片)”。基于即兴的基础上,增加了任务框架,激励学生进行初步的写作。回到之前所提到的例子,当教师希望学生创作一段音乐的时候,教师可以再加上拍号(2/4)、调性(G大調)、小节(16小节)结构(ABA模式)等要求,让学生了解深层的音乐理论知识,为进一步的钢琴演奏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总之,奥尔夫教学法这是一种符合学龄儿童钢琴教育的教学方法,科学运用该教学法能够丰富钢琴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有利于攻克传统钢琴教学的难点,有效激发儿童对钢琴学习的兴趣,全面放松和锻炼儿童的四肢肌肉群,使儿童无意识地在演奏中强化节奏技巧,从而有效提升儿童钢琴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为儿童继续音乐学习奠定坚实的节奏和肢体能力基础,是一种应该受到广大钢琴教育者重视和实践、探究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2002.
[2]Campbell,P.S.and Scott-Kassner,C.(2013).Music in childhood:From preschool through the elementary grades(4 th).Boston:Schirmer Cengage Learning.
[3]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4]Bruhn,S.(1989).Guidelines to Piano Interpretation. Malaysia:Penerbit Muzikal.
作者简介:罗宇欣,女,广东韶关,博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