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泛娱乐化现象的对策探析

2020-07-04栾家红

山东青年 2020年5期
关键词:泛娱乐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

栾家红

摘要: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模式和思维方式。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获得创新教育模式的同时,也受到大数据中泛娱乐化浪潮的冲袭。文章着眼于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泛娱乐化现象,从主流价值引导难度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弱化和学生健全人格受到冲击三个方面论述大数据背景下的泛娱乐化思潮对学生主体的消极影响,并立足学校角度提出相应的措施,从而引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正确应对泛娱乐化现象。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泛娱乐化

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全面的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社会生产、日常工作、思维方式等都发生着巨大变革,而高校作为网络信息技术运用的前沿阵地,更是难逃大数据的“势力范围”。在信息化、数据化的浪潮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获得大量创新管理模式的同时,也面临着泛娱乐化数据对学生主体的侵蚀。“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将这一生命线紧紧抓在手上”[1]。如何紧紧抓住这条生命线,减轻或消除大数据时代的泛娱乐化乱象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消极影响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泛娱乐化的问题追溯

(一)大数据的界定

今天,“大数据”“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概念已然成为新时代的代名词,成为推动各行业、各领域变革的巨大力量。2011年全球知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发布了一份关于大数据的报告,最早提出现在为众所理解的“大数据”(Big Data)概念。随后英国科学家舍恩伯格的《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一书更是开门见山的指出“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就像望远镜让我们能够感受宇宙,显微镜让我们能够观测微生物一样,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成为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而更多的改变正蓄意待发”[2]。美国著名的研究机构Gartner 对大数据的相关解释是:“大数据是需要创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源”[3]。我国学者涂子沛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数據是人类对事物进行测量的结果,是作为‘量而存在的数据,可以称为‘量数;今天的照片、视频、音频不是源于测量而是源于对周围环境的记录,是作为一种证据、根据而存在的,可以称为‘据数”[4]。

(二)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泛娱乐化的成因

随着现代数字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满足教师和学生个体需求的同时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泛娱乐化现象泛滥的强大推手,这种泛娱乐化倾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主体等都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这种泛娱乐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本文将从以下三方面对泛娱乐化现象进行分析:

1.大数据技术与网络媒体的联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泛娱乐化的出现甚至泛滥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受力于现代大数据技术和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在移动网络全覆盖的现代社会,大数据技术和网络媒体已然成为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巢窠。一方面,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泛娱乐化现象营造了大环境。数据的海量化,使大量的娱乐化信息遍及网络。“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5]。人们长期生存在娱乐数据爆棚的网络环境中,肯定或多或少受其影响。另一方面,网络媒体化身泛娱乐化现象的传播载体,成为现代大众媒体泛娱乐化趋势加剧的强大推手。相较传统媒介,网络媒体所具有无可比拟的即时性、共享性、互动性等优势,这些优势使网络参与者接受信息的同时,也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娱乐信息在网络媒体的载体作用下呈裂变式增长,媒介平台充斥着资本推动的娱乐信息。从某种程度上说,泛娱乐化现象就是大数据技术与网络媒体的联姻。

2.消费主义和大众文化的融通

消费主义就是个人为了短暂的物质满足和情感释放,而不断追求新的商品和服务的一种思潮。该思潮可谓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滋生物,它使消费从一种单纯的手段变为手段目的结合体。从消费理念方面来讲,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单纯的物质消费已经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人们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对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也在进一步扩大。伴随消费主义理念的盛行,轻松愉悦的娱乐文化逐渐占据人们的精神主阵地,追求个体身心满足感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目标。从大众文化方面而言,以消费主义为主导的文化在促进大众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在冲击削弱主流精英文化。主流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界限日益消退,以精致高雅著称的精英文化逐渐退出大众视野,而以通俗性、流行性、商品性、娱乐性为显著特点的大众文化则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以商品的生产消费关系来阐述,精英文化可视为“文化的生产阶段”,大众文化则为“文化的消费阶段”。

3.个人感性欲望与城市生存语境的契合

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存、生活、工作等压力也愈来愈重。 生活在快节奏、高压力之下的大众群体的感性欲望也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强烈,他们急需释放的渠道。 与此同时,满足受众感官体验以及简单快捷的休闲娱乐便应运而生了。 追求快乐是人的本性,而娱乐可以使人身心放松。英国社会心理学家玛罗里沃伯认为:“越不用花脑筋、越刺激的内容,越容易为观众接受和欣赏,这几乎是收视行为的一项铁律 ”[6]。 相对于严肃和经典来说,人们更乐于接受肤浅低俗、简单快捷、视觉表面的东西, 而这也正是这个竞争激烈、压力重重的社会给人们提供的一个可以暂时逃避自己难以逾越的现实困境, 获得精神满足的空间。但是大众的欲望困兽一经放出,便一发不可收拾,作丑、恶搞行径不断,低端、媚俗内容层出,只要是可以满足其精神放松,休闲娱乐目的的形式都被照单全收,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也助长了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浪潮迭起。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泛娱乐化的挑战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主流价值的引导难度增加

我国当今的新环境,新政策使得数据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网络新媒体传播数据信息的方式方法得到普及,新时代的大学生,是先进科技的积极尝试者和运用者,但事物的双刃剑作用显示数据为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提供便利的同时,西方的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泛娱乐化思想观念也随之趁虚而入,导致了高校学生价值观和思想观念混乱。高校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铸魂育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但随着以大数据为传播工具的泛娱乐化思潮的侵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被污染,这也大大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主流价值观的引领功能。泛娱乐化思潮通过为大众提供戏谑刺激、五花八门的娱乐信息内容而使自己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从表层来看,当代的娱乐文化可谓一片繁荣,但是深藏在这些“光鲜亮丽”背后的却是商业资本运用新兴技术追名逐利的本质,它营造的是契合大众娱乐心理的低级庸俗氛围。泛娱乐化讯息所呈现的一夜成名、恶搞经典、戏说英雄等“娱乐至死”的社会现象是完全背离主流价值观的。长期接受这些畸形、消极的娱乐信息的“洗礼”,使得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完全脱离正轨,而偏向功利主义与享乐主义的诡道。娱乐内容的世俗化使得部分大学生只关注当下泛娱乐化产品而忽略对国家、政治应有的关注。泛娱乐化对明星的过度炒作、消费使得一些大学生沉溺于追星的“深渊”无法自拔。与此同时,明星表面的荣光与奢华也滋生了大学生“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渴望,从而产生各种越轨、失范行为。泛娱乐化现象中杂糅的西方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潮颠覆了人们进行娱乐的本意,泛娱乐化以尽一切可能娱乐大众为经营标准。受此“浪潮”侵袭,一些大学生开始忽略人生意义的追问思考,一味沉溺在放纵娱乐的感官享受之中,开始奉行“及时行乐”的终极生活目标,这对引导大学生形成主流价值观造成了严峻的挑战。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弱化

在大数据和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被动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的要求。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上好思政课程的新模式新手段,电影、网络、 app等新平台被广泛开发利用,影视作品、红色歌曲、竞赛综艺也成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手段。这些大数据背景下的上课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需要,增强了思政课程的时效性、趣味性和吸引力。但另一方面,数据中的泛娱乐化现象的泛滥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形走样, 比较常见的是对红色经典的解读,学生本该接受红色文化的教育、洗礼,了解革命知识,但现在的泛娱乐化形式只是将其演绎为单纯的视听觉盛宴。“世界上没有权威,一切文化都可以用来颠覆、批判和亵渎”[7]。这已经逐渐成为大数据背景下身受泛娱乐思潮影响的高校大学生的典型心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就是向学生传递主流社会价值观,而主流社会价值观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必须具有严谨性和周密性,而过度娱乐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严重冲击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降低了大学生对主流价值的认可,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

(三)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者的健全人格被冲击

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处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的他们承担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由于大学生长期处于泛娱乐化的海量数据中,他们缺乏对现实重大事件的理性思考和善恶分辨,处于一个精神缺钙的状态,这种状态的恶性持续导致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受到了严重影响。与泛娱乐化思潮相伴的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已经严重侵蚀了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审美标准。 比如:有的大学生充耳不闻社会变化,蓦然不问国家发展,只专注于综艺娱乐、明星八卦等;有的大学生陷入自由主义和虚无主义漩涡,叛逆传统、调侃经典,以自认为个性的方式降低自己的审美情趣。这些趋于庸俗肤浅的娱乐数据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并大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泛娱乐化现象的对策

(一)发挥新网络媒体的正面作用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8]。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对泛娱乐化现象的助推作用,掌握网络舆论主动向,传播正能量,发挥新网络媒体的积极作用。目前,大学生已然成为使用网络媒体的主体对象,网络通信、网络平台、网络热议事件等不乏大学生的身影。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進程中,更应该根据网络媒体在新时代的发展特点,扬长避短,在做好泛娱乐化工作的纠正和引导的同时,还要善于挖掘其中的正能量,借力打力。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也可根据现代大学生的身心特征,运用更加符合学生需求的教育观点教育方式,进而将这些教育模式投放到现代网络平台,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此外,高校也可创建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实行线上师生、生生互动,更好引导学生走出虚拟世界的假象,远离泛娱乐化的黑洞。

(二)重视校园文化隐性教育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滋养心灵,文化涵育德行,文化引领时尚。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文化浸染、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9]。高校校园文化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可以通过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文化环境潜移默化的浸染、熏陶大学生群体,从而达到有效减弱不良文化的传播效果。当前,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已然侵蚀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土壤,对于高校思政工作者而言,加强校园主流文化建设刻不容缓。校园文化作为多载体的人文精神综合体,其内涵体现在每一位师生的言行中,渗透在校园工作的各个方面。同时校园文化对校园精神的形成、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也起着非比寻常的作用。 在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大背景下高校所面临的形势更加纷繁复杂,铸魂工作更加艰难繁重,所以我们要针对新阶段、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将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文化人为旨归,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三)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高校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过渡阶段,来自学业、交友、成才、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大量存在于他们的生活中。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心理健康对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強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势在必行。大学生正处在未成熟到成熟的量变中,还未达到质变的突破,部分大学生自我把控,分辨是非的能力仍然较为欠缺,容易感性行事、盲目跟风,因其缺乏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易局限于自己的矛盾心理中,无法释怀。在如今泛娱乐化现象无处不在且快速蔓延的新时期,这些未成熟的大学生更容易受到思想、心理的冲击和腐蚀,从而偏离正确的价值观念轨道,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以“铸魂育人,立德树人”为目标的高校思政教育更要抓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助其成为拥有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新时代青年。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高校思政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通之处,以此达到思政课程中的课程思政的效果。《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德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学生中去通过谈心、咨询等活动,指导他们处理好在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高校德育工作者要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认知规律。从心理学角度入手,运用专业的心理辅导手段和心理学知识,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消除心理障碍,提升学生适应环境、承受压力、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能力。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能力提升,同时也为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学洪.不忘育人初心全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N].光明日报,2018-11-19(8).

[2][英]维克托·迈尔 - 舍恩伯格,肯尼恩·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3]Michael Wessler.Big Data Anaiytics for Dummies[M].New Jersey:John Wiley&Sons.Inc.2013.

[4]涂子沛.数据如何重塑人类社会[J].浙江人大,2019(Z1):68.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时统宇、申琳、吕强:收视率导向研究[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7]周岚峰.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1).

[8]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高校思政工作如何“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N].光明日报,2019-2-20(5).

[9]人民日报记者.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N].人民日报,2016-1-3(2).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猜你喜欢

泛娱乐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
网络直播热发展中的冷思考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