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方法、问题及对策

2020-07-04王景云

山东青年 2020年5期
关键词:课程评价评价指标心理健康教育

王景云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具有多元化和特殊性,对课程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评价是衡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教师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本文旨在讨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并结合课程特点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课程评价;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指标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设计、教学过程、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表现的评价,对课程的建设、实施与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1]。每一门课程都离不开课程评价,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发展心理潜能,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2]。具体说来,它表现在完善课程、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能力三个方面。课程评价作为完整的课程运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为课程质量的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提供了指导力量。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指标和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灵活的授课模式(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激发学生去理解和感悟生活,最终将所学知识实践在自己身上。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强调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具有实用性和开放性。监管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合理的课程评价。

1.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指标

已有研究主要从教学要素、课堂特点两个方面展开研究[3]。在教学要素方面,可从教师(如教态、教学理念等)、学生(如参与程度、情感体验、认知观念)、教学(如目标、方法、过程、课堂气氛等)层面构建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在课堂特点方面,可以从课堂的形成性(教学过程中的“学”与“教”)、情境性(学生在与生活场景中的心理成长)、情感性(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开展教学评价。根据心理健康课程的学科特点,我们不能单以考试分数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标准,而应采取开放式的、过程性(而非终结性)的评价,不设立固定的评价模式和标准。CIPP评价模式关注教学活动和评价的过程,把改良作为评价的首要任务,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相吻合。

CIPP评价模式主要包括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4个方面[1]。研究者将背景评价分解为纪律建设、课程氛圍建设、课程设置等指标。通常通过实地查看、查阅相关文件(如教学计划和教材)、教学观摩的方式进行评价。输入评价可以被分解为教师资格、教学水平、教学态度等指标,通过查阅心理健康教师的相关证件、教案、学生座谈和听课的方式进行评价。过程评价包含教学计划的执行、课堂内外的衔接、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指标,通过听课、查阅教案、问卷调查、师生座谈等方式进行。效果评价包括为学生受益情况、课程建设经验的可持续性和可推广性等指标,通过问卷调查、师生座谈等方式进行评价。

1.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方法

评价方法是评价的工具,评价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是否合适,直接影响着评价的效果和质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方法可以分为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量化评价从对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评价对象的效果,主要方法包括心理测量法、问卷法等,具有如下优点:首先,量化评价的对象是预先确定的,比较具体,易于控制和操作;其次,量化的结果便于统计,可获得一定数量的信息。较为简便易行、进行广泛的调查。再次,量化的指标往往准确详细,有助于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同时,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量化评通常以预定目标为评价标准,忽视了教师在工作中的实际向题;第二,量化评价遵循一元性评价标准,忽视了价值的多元性;第三,收集信息的真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调查者的合作程度。

质性评价是通过自然调査,全面揭示评价对象特质的方法。质性评价认为,主体和客体是互为主体、相互渗透的,不能用对错判断知识,而要依据它在具体情境中的作用。质性评价主要包括档案袋评价法、行为观察法、情境性评价法、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法等。

档案袋是指教师和学生有意识的地收集有关学生表现的材料,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解释,以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努力与成就。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自信,树立评价自身进步的责任;还能通过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有效的家校沟通。但是,档案袋比较耗时,用于大范围的评价时难以控制。使用档案袋评价法要对档案袋内容的选择提供指导,比如在档案袋中放置一份内容清单列表。

行为观察法是指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学生的日常活动情况进行观察并记录。行为观察法能够描述自然情境中的真实行为,较适用于低年级儿童。但是,行为观察法很难客观地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行为,它的评价结果受到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在使用行为观察法时,要事先确定要观察的行为,分析可能存在的偏见来源,将事件本身与解释区分开来。

情境性评价是针对书面考核方式的不足而提出的,它是指设计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活动场景,使其在较为自然的状态下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对学生心理成长状况进行评价。

质性评价没有严格的程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它是各方面因素共同参与的活动,能够通过连续评价、不断反馈的模式,全面反映课程现象和学生心理变化的真实情况,为学生提供全面展示的机会。因此,较之量化评价,质性评价更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2.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

通过课程评价的内容,可以发现评价制度多以查阅相关资料为主,易产生形式化的现象;在评价过程中,易出现信息反馈不及时,过程评价缺乏客观的标准和依据,由于难以落实,往往流于形式。在课程评价中,评价主体单一(老师对学生评价)和形式单一是常见问题。

评价主体单一。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缺乏自评和学生互评的环节,导致学生不能全面的了解和评价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教师所具有的教育理念,让部分教师缺乏对学生的信任感,不认为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更好的总结和反思。课程评价以师评为主,缺乏对多主体评价(如师生共议,自评等相结合的模式)在实践中运用的探索和思考。

评价形式单一。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评价重视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认为凡是具有心理健康价值的结果都应当受到支持与肯定,应该将评价“过程”和“主体”相结合。然而多年来,心理健康教育采用传统的学科课程评价取向,目标评价和量化评价占主流地位[4],教师主要采取终结性的评价方式(如成果展示),不易体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表现。

3.改进措施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应该融入课程特点,注重综合评价。在评价内容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注重多方面的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其潜在、独特的优势,评价不应只采取单一的标准,而应该符合学生当前的身心发展特点。另外,每个教师都有各自的教学风格,在评价时同样要关注教师自身的差异。在评价功能上,要突出课程评价的发展性功能。通过课程评价,发现课程与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计划,这对于学生各方面的进步和成长有帮助。在评价方法上,结合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各有优势,在评价上发挥不同的作用。科学实证和人文理解正在走向融合,课程与教学评价也应采取多样的评价方法。在评价阶段上,应注重过程评价,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这有助于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或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尽快调整和解决。

总之,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殊性,课程效果的隐蔽性和滞后性,课程的评价要结合课程特点,灵活结合多种方法,力求从多角度、多层面观察学生积极行为的变化,尽量真实反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情况和效果。今后的研究要不断提高心理课程评价体系的准确性和适用性,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和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欣,孙泽文,严权.课程與教学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33-234.

[2]俞国良,侯瑞鹤.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5,1(8):125-132.

[3]李翔,信忠义,郭成,刘衍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8(4):4-7.

[4]张文.新课程推进中学生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2):20-22.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猜你喜欢

课程评价评价指标心理健康教育
面向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实训课程评价研究
云计算背景下的学生课程评价模式探究
基于UML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