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就业人数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2020-07-04王昭雯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 更是人民改善提升生活水平的基石。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就业问题一直饱受关注。本文利用1995-2018年数据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对影响我国就业人数的因素实证分析,得出结果表明我国总人数、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居民的平均工资水平对我国就业人数有显著影响,并从政府、企业与个人三方面提出可行性意见。
关键词:就业人数;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政策建议;窗体底端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20)06-0025-03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基本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然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加之产业结构转型下资本与劳动不能够很好地相适应,我国的就业形势依然很复杂。因此,深入研究我国就业现状,分析影响我国就业人数的因素,明晰新形势下的就业规律,对我国提高就业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古典经济学中,索洛模型指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互为因果关系;李印泽(2006)表示我国存在产业结构性就业矛盾;魏作磊(2004)研究就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时表明,第三产业作为将来就业增长的重要行业,能很好地吸纳就业人员;杨大楷、冯体一(2009)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是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率的有效途径;黄艳(2010)从宏观层面考虑的角度, 选取1989-2008年GDP、国家财政支出、居民消费水平等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国内生产总值是影响我国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盛红升(2013)通过建立一个长期协整模型与Var模型表明,对我国城镇就业产生影响的长期因素主要有工资水平、外商投资、国内消费支出以及M2,对我国城镇就业产生短期影响的因素主要是外贸出口额和M2。
结合已有的研究,本文初步认为影响我国就业人数的变量有:国民生产总值作为经济发展代表;全国总人数作为劳动力资本基数代表;第三产业产值作为產业调整结构的代表;居民消费水平与工资水平,财政支出增长率。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上述因素对我国就业人数的影响做回归分析。
二、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取
本文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与《中国统计年鉴》,其中居民消费指数和国内价格指数均以1995年为基期,根据各年价格指数对数据做标准化处理。
根据上文分析,利用 Eviews10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引入六个解释变量,即国民生产总值(万元)、全国总人数(万人)、第三产业产值(万元)、居民消费水平(元)、财政支出增长率(%)与居民平均工资水平(元)对变量就业人数(万人)进行解释:
原始数据如下:
初步构建计量模型如下所示:
Y=β0+β1Χ1+β2Χ2+β3Χ3+β4Χ4+β5Χ5+β6Χ6+u
(二)数据分析
1.多重共线性的检验与消除
将数据导入 Eviews10,构造相关系数矩阵如下所示:
从相关系数矩阵表可以看到,六个变量之间相关系数高,存在很大程度的相关性,因此判断方程存在多重共线性。
分别用Y对解释变量x1、x2、x3、x4、x5、x6进行一元回归,可得六个一元回归模型的参数结果如下:
可以看到,拟合效果最好的是x2,其次依次为x6,x1,x3,x4,x5,通过逐步回归消除多重共线性,经过逐步引入检验过程,同时考虑方程的实际经济意义,最终,消除多重共线性后的函数方程为:
Y=-34920.4+0.856688x2-0.0085x3-0.08367x6
T=(-12.3291)(36.04108)(-4.65721)(-5.24452)
R^2=0.998685 F=5823.327 DW=1.289558
2.异方差检验及修正
用怀特检验法检验是否存在异方差,假设方程的系数全部为零,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当P值<0.05时,拒绝原假设,即存在异方差。通过检验结果得到: Prob. F(9,14)=0.0342,取显著性水平为α=0.05,p值小于0.1,固判断模型存在异方差。
用最小二乘法修正异方差,通过多次尝试得到,解释变量的显著形式为d(x),并得出e^2 的一般形式为:E^2=77111.82-6.67661x2+0.050279x3+1.583947x6
进而生成权数变量为:
GENR W=1/(77111.82-6.6766*d(x2)+0.0503*d(x3)+1.5839*d(x6))
接着利用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得到结果:
Y=-29557+0.810493x2-0.00765x3-0.09483x6
T=(-16.96)(56.83142)(-4.96947)(-6.83349)
R^2=0.998932 F=6860.803 DW=1.117606
再次用怀特检验法检验检验,得到Prob. F(10,12)=0.1848,同样取显著性水平α=0.05,得到P值大于0.1,固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接受系数全为零的原假设,因而可判断异方差已经消除。
3.自相关检验及消除
(1)D-W检验
在修正异方差后得到的模型中,Durbin-Watson stat=1.117606,D-W值较小,查表可得:dl=1.10,du=1.66>1.117606 ,在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下,两者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因而得到模型中随机干扰项存在自相关。
(2)B-G检验
在显著性水平α=0.05的条件下,RESID(-1)的回归系数不显著为零的P值为0.0551,表明存在一阶自相关。加入滞后一期进行回归得到的模型结果显示:
Durbin-Watson stat=1.692631,同理:dl=1.10,du=1.66< Durbin-Watson stat=1.692631。可見,通过七次迭代修正了原模型中随机项的自相关性,修正后的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
4.回归结果
最终的多元线性回归计量模型为:
Y=0.810785x2-0.00466x3-0.1193x6-29441.9+0.69812AR(1)
(20.00525) (-3.98875) (-14.83607) (-5.85276) (3.743472)
R^2=0.99153 F=5425.484 DW=1.692631
建立的模型中,整体的拟合优度高,显著性高,且单个值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显著,通过三种违反经典假设的检验。该模型表示我国总人数每增加1个单位,就业人数上升0.81个单位;我国第三产业产值每增加1个单位就业人数下降0.004个单位;我国平均工资水平每增加1个单位,就业人数下降0.1193个单位。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我国总人数的增长对就业人数有促进作用
“人口增长”并不意味着“就业难”,我国总人数的增长反而对就业人数有促进作用,这源于我国仍然有许多劳动密集性产业,总人数的增长意味着可能的劳动力资本基数的增加;加之在我国科技不断进步,经济不断发展的状况下,一方面,人民整体素质、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优质的劳动力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许多新型行业被挖掘出来,很多行业有不断发展与壮大的潜力,因而对优质劳动力的需求也大大增加。这两项因素的结合,使得中国这个人口大国中,新增人口对岗位的创造效应大于岗位的挤压效应。
2.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就业人数有抑制作用,但抑制效果不明显
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阶段,产业结构逐步变为“三二一”,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经济发展当中的产值比重呈现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当中产值比重呈现上升趋势。但是,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口并不能马上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动而变动,一方面呈现着第一产业释放出的劳动力没有完全被第三产业所吸收;另一方面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许多新的就业岗位。因而可以看到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很好地吸收劳动力,我国的就业率还有很大发展前景。这是引起负相关的一个原因,其次还可能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快,对劳动力的要求高,该负向相关关系预测在未来会变为正相关,即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渐吸收劳动力,带动我国的就业率。
3.我国平均工资水平与就业人数呈负相关
平均工资的增长对就业人数有抑制作用。这解释为三个原因,第一,当平均工资调整时,市场并不能马上对其做出反应,存在一定的时滞,造成信息不对称引起的摩擦性失业;第二,由经济学理论可知,工资的变动通过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来影响劳动供给。当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则随着工资增加,劳动供给减少。模型结果是符合实际的,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更偏向于拥有自己闲暇的时间,即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第三,政府对最低工资法的调整所形成的工资刚性,最低工资法不具有明确的差异性,若其将工资提高到部分行业的均衡水平之上,便减少了企业对无能力者的需求,造成就业人数的下降。
(二)建议
1.政府层面
第一,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就业资源的吸引有很大的空间与可能,政府应加强就业对产业政策调整使得第三产业更好地吸收劳动力;第二,应扩大相关就业政策与工资变动的宣传渠道,减少摩擦性失业;第三,更加明确最低工资的目标对象,有针对性的调整最低工资法,使之最小程度偏离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水平。
2.企业层面
第一,企业应适当地调整合理的工资区间,在劳动资本与其他资本之间找到均衡点,以使得劳动力资本保持稳定,企业能够更好地发展。第二,加强员工技能培训,对员工开展培训教育,让他们掌握工作技巧,并鼓励其乐于学习,乐于创新,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减少失业人数。
3.个人层面
第一,了解自身的优势,清晰定位自己,以便不断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使得自己更加具有竞争力;第二,从多方面渠道关注相关的就业信息,作信息的搜寻者,了解当下的形势,以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参考文献:
[1] 李印泽.影响我国就业的主要因素及政策建议[J].经济科学,2006(3):28-34.
[2] 魏作磊.对第三产业发展带动我国就业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4(3):80-85.
[3] 杨大楷,冯体一.公共教育投资对不同产业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J].贵州社会学,2009(7):98-103.
[4] 黄 艳.影响我国就业因素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8):26-27.
[5] 盛红升. 我国就业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呼和浩特:内蒙古财经大学,2013.
[责任编辑:金永红]
收稿日期: 2020-04-07
作者简介: 王昭雯(1999- ),女,甘肃平凉人,本科学生,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